2011年1月至3月,江汉大学先后与武汉市农业局、武汉化学工业区管委会、武汉市工商业联合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三个月内,江大连续三次强力推进校局、校区、校会合作办学,更加明确了学校在社会服务方面的方向、定位和整体构架,体现了学校在“十二五”开局之年服务社会、服务武汉乃至湖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心和力度。
根据市农业局与江汉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进行农业发展战略制定与实施过程中的合作,共同开展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并实行人员互派机制,还将共同办好武汉市农业学校。双方本着友好互信、合作共赢、务实创新、量力而行、突出重点、循序渐进、共同促进武汉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原则,达成了五个方面的合作共识:一是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二是共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三是开展各类培训,包括学历学位教育、继续教育等;四是双方干部交流和互挂任职;五是深化江汉大学与市农校在高职教育方面的合作。
根据武汉化工区与江汉大学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江汉大学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为武汉化学工业区和辖区企事业单位培养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双方在研究生、工程硕士、本科、高职等各层次人才培养方面合作办学。江汉大学还将利用学校智力资源,为化工区内企事业单位在职人员进行再教育培训。武汉化工区将组织辖区企事业单位为江大创建实习、实训基地提供支持,为江大毕业生在化工区就业和创业提供帮助和指导。除在人才培养方面展开合作外,双方还将在科学研究特别是产学研一体化方面努力拓展合作空间。武汉化工区将积极提供江大参与辖区企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的机会,在同等条件下向江大适当倾斜,并积极为江大与辖区企事业单位提供合作平台。武汉化工区还将为江大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提供支持,积极组织辖区企事业单位为江大创建科研基地提供支持和帮助,并帮助江大在辖区企事业单位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和技术交流。
根据市工商联与江汉大学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江汉大学将利用自身教育资源,面向市工商联所属行业、企业,积极推进应用型人才订单式联合培养,认真组织实施毕业生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努力服务武汉工商界各企业经济发展,为武汉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输送更多的“出得去、用得上、干得好、受欢迎”的高素质高级专门人才。市工商联将根据行业发展、企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切实建设好江汉大学毕业生就业基地,并为江大学生开展创业活动提供指导,帮助解决学生就业、创业问题。市工商联还将努力整合工商界行业、企业资源,为江大毕业生学有所用、施展才华、贡献力量提供机会和平台。
江汉大学党委书记谭仁杰、校长杨卫东表示,作为地方综合性大学,江大必须始终自觉地把自己作为地方社会组织中的一员,自觉地把学校的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自觉地把服务社会和服务地方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从办学目标、学科建设、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产业发展等方面主动地、全面地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多作贡献,并在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寻求和利用更多的资源来发展学校,使江大的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融为一体,互惠互利,共进共赢。
江汉大学合并组建十年来,逐步形成了“立足武汉,以服务求生存;服务地方,以贡献求发展”的办学传统,并不断拓展开放办学空间,注重开展国内国际交流与合作,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武汉化学工业区、汉阳区等区,与武汉市民政局、市农业局等政府部门,与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与武汉地铁集团等企业,与武汉市工商业联合会等社会组织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同时与美、英、法、德、日、加、韩等国的高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
这两年来,江汉大学在凸显大学服务职能上大做文章,在拓展开放办学空间上做足文章。一是在服务体系上,通过推进校区、校局、校校、校企、校会战略合作协议的签署和落实,大力拓展学校服务社会的新领域,不断完善学校服务地方的新举措,进一步夯实学校服务武汉乃至湖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体系。二是在服务职能上,通过新成立服务社会与发展规划处,从机构设置上强化学校的社会服务职能,进一步彰显办学理念的开放性,进一步拓展办学实践的开放度。三是在服务平台上,通过抓好“三会”—— 江汉大学理事会、校友会、教育发展基金会工作,进一步建立学校与社会的和谐交流机制,建立更加开放的社会资源,建立有利于学校发展的支撑平台。四是在服务影响上,通过发起并建立全国十五城市综合大学联席会议机制,促进和拓展各校乃至所在城市之间的合作交流,促进学校在面对面的校际交流与合作中,取长补短,办出特色,扩大影响。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