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广东省惠州市下大力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较好的成绩。根据城乡教育发展的实际,近日,惠州市提出突破“六大瓶颈”推进教育均衡发展,闯出了一条新时期惠州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之路。
一是突破学校布局固定化的瓶颈,推进城乡学校合理分布。加大对中小学教育资源的整合力度。在生源偏少地区,积极探索联村办学模式,集中力量办好乡镇中心小学和规模较大的片区完全小学。对生源不足的学校予以撤并,或将其高年级学生逐步引导到镇或片中心学校集中上学。今后学校布局调整达不到要求的不能评为教育强镇。
二是突破规范化学校建设资金不足的瓶颈,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按照“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原则,规划好本区域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加大对辖区内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尤其是村小的财政投入和农村教育转移支付力度,逐年提高区域内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的比例。各乡镇(街道)要进一步盘活调整学校存量资产,广泛调动社会资源参与学校建设。力争2011年前全市规范化学校达到80%以上。
三是突破教师学校“所有制”、优秀师资一校独享的瓶颈,解决农村学校优秀师资不足的问题。大力推进教师轮岗交流,县(区)教师“一盘棋”,统筹安排农村中心小学与周边小学、办学水平较高的城镇学校与城镇周边的农村学校、城区优质学校与周边的薄弱学校建立师资轮岗交流。建立小学以镇为单位,初中以片为单位的“五科教师”(信息技术、英语、音乐、体育、美术)任课多校的巡教制度,解决一些学校专业教师缺编的问题。
四是突破农村教师培训经费无保障、参训积极性不高的瓶颈,完善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长效机制。把市政府08年起每年为全市教师培训投入300万元的三分之二用于对农村教师的培训上。各县(区)政府财政安排教师工资总额的2%和教育费附加的5%作为教师培训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县(区)制定教师培训计划;学校制定3-5年教师轮训方案。全员培训“十百千名师”培养对象中的农村教师和全市乡镇以下初中、小学校长、教学副校长、德育主任(班主任)。开展远程网络培训、短期集中培训、“送培下乡”等活动,创新农村教师培训模式,完善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长效机制。
五是突破优质教育资源辐射难的瓶颈,实现城乡学校优质资源共享。制定中长期的农村教育信息化实施规划,从“建网、建队、建库、课程、整合”五个方面推进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建成覆盖全市所有中心小学以上学校的宽带网络。建立有地方特色、辐射农村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库,将全市特级教师和骨干教师的优质示范课以及与现行教材配套的优质课件等上网,并制作成录像,免费提供给农村教师使用。创造条件,让农村学校的教师、学生使用城市学校的教学实验设备设施、图书资料等,实现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最大化。
六是突破农村学校自身发展后劲不足的瓶颈,激发农村学校发展内动力。县(区)落实好解决代课教师问题和教师工资待遇问题的政策措施,奖励长期献身农村学校的普通教师。制定综合配套和周全细致的相关制度,减轻教师劳动强度与应试教育压力,创造有利于教师发展的环境。重视和探索带有本土化特质的、具有生命力和示范性的农村学校成长路径或模式,因地制宜,办出独具特色,个性鲜明的农村学校,激发农村学校的勃勃生机。
(责任编辑 刘忆)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