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省东莞市出台《东莞市新莞人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及《东莞市新莞人子女申请入读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起始年级积分方案》(试行)(以下简称《方案》),规定了自《办法》和《方案》颁布之日起至2012年5月31日,东莞市外来非户籍人口(下简称新莞人)子女在东莞市接受义务教育的办法和措施,使新莞人子女入学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为广东其他地市妥善解决外来非户籍人口子女在父母工作生活所在地接受义务教育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政策借鉴。据了解,试行期间,《办法》及《方案》还将根据实际执行过程中遇到的情况不断加以修订和完善。
一、《办法》和《方案》的出台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市作为我国较为发达的制造业基地和出口贸易加工基地,外来人口呈爆炸式增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东莞市户籍人口170多万,新莞人约1000万,新莞人与户籍人口之比约为6:1。在东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读的新莞人子女,2001年是9.94万人,2008年增加到47.14万人,7年间增长近4倍。2001年,在东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读的新莞人子女总数占全市中小学学生总数的25.5%,2008年,则增至66.1%,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读的新莞人子女学生已是东莞市户籍学生的2倍(见表1),有限的教育资源与不断攀升的新莞人子女学生数的矛盾日显凸出。
表1:义务教育阶段新莞人子女学生总数占全市中小学学生总数的比例
数量单位:人
一是东莞市公办学校的接收能力已接近饱和。2008年,在东莞市公办中小学就读的新莞人子女为12.49万人。其中,在小学就读的有106950人,占全市公办小学在校生总数的46.57%;在初中就读的有17946人,占全市公办初中在校生总数的16.63%。为解决新莞人子女入学问题,东莞市政府鼓励和支持各公力中小学挖掘潜力,尽量提供学位招收新莞人子女入学,在公办学校就读的新莞人子女的数量逐年增加。从2001年起,进入东莞市就读的新莞人子女以年均5.9万人的速度增长。根据东莞市义务教育阶段发展的状况,2000年以来,东莞市大力推进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目前,东莞市的公办小学已从2001年的537所减少到2008年的234所,普通中学从2001年69所减少到2008年68所。东莞市公办学校的接收能力已趋于饱和状态(见表2)。
表2:2008年新莞人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人数及比例
数量单位:人
二是民办学校数量大幅增加但不可能无限制增加。为解决新莞人子女入学的巨大压力,东莞市大胆探索办学体制改革,积极鼓励和扶持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举办专门招收新莞人子女就读的民办学校。全市批准开办的民办中小学从2001年的27所增加到2008年的230所。根据招生对象不同,东莞市民办学校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收费相对较低,以农民工子女为招生对象的民办学校占绝大多数,全市有211所,占全市民办中小学89%。另一类是收费较高的民办学校,全市有19所,占全市民办中小学的11%。2008年,在东莞市民办中小学就读的新莞人子女为34.65万人,占义务教育阶段新莞人子女总数的73.5%(见表3)。在东莞市民办学校就读的新莞人子女数目的大幅度增长,其中一大原因是部分民办学校不顾办学条件地招收学生,以规模的无限扩大追求利润,由此造成新莞人子女入学的无序增长。即便如此,由于土地资源有限,加上师资等办学条件的限制,不可能无限制地增加民办学校数量或者扩大办学规模。
表3:在民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读新莞人学生情况
数量单位:人
三是财政和土地资源压力大。2008年,在东莞市公办学校就读的新莞人子女,小学生为106950人、初中生为17946人,按东莞市小学生、初中生的生均教育经费支出6933元、11753元计算,将在东莞市公办学校就读的义务教育阶段新莞人子女参照东莞市户籍学生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全部纳入免费范围,财政负担将达9.52亿多元。另外,在东莞市民办学校就读的新莞人子女小学、初中生人数分别为284806人、61692人,如果全部纳入免费由市财政解决,按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小学6933元、初中11753元计算,市财政要另外增加27亿元。土地资源也将是一大制约因素,按照每年增加5万多新莞人子女计算,以每所学校1000名学生的规模设置,每年就需兴建50所学校,仅按县一级小学的建设标准(占地30亩)计算,全市每年就需要提供建校用地1500亩。而东莞市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土地资源的开发已接近饱和。
二、《办法》和《方案》的出台过程及主要内容
《办法》和《方案》的制订是一个群策群力的过程。2009年春季,东莞市开始实行公办学校学生义务教育阶段不分户籍全部免费就读的政策,可以预见,该政策实施后,申请入读公办学校的新莞人子女数将出现新一轮的增长。但是,限于现有公办学校的容量,不可能接收所有申请入读公办学校的新莞人子女的入学,必须制订一个既有利于实施“双转移”战略,又符合东莞义务教育发展需要的改革方案和实施办法。制订的有关政策和办法,一是要符合国家和省的有关文件精神,二是要参照与东莞市流动人口流入相似的地区的经验,三是要结合东莞市新莞人子女入学的实际情况。在《办法》和《方案》的制订过程中,开展了充分的调研,征求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并将《办法》放到东莞市人民政府网上进行公示,接受每一位市民的批评和建议。该《办法》三次报市政府审定,经市党政联席会议三次讨论才最终确实。
《办法》和《方案》的主要内容:
(一)规定了新莞人子女分别入读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等两类学校的准入条件。一是凡年满6至15周岁,有学习能力,其父母在东莞市有暂住证明、合法固定住所,合法固定职业和稳定收入来源的新莞人子女,可以持有关证明材料到父母服务所在镇街的民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二是具备入读民办学校条件,且其父母在东莞市参加三年或以上社会保险,符合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新莞人子女,可以通过积分制方式,入读其父或母一方服务所在镇街的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另外还规定,凡在小学阶段品行综合评定中被评为不合格或在小学阶段有严重违规违纪行为的新莞人子女,不具备申请入读公办学校的资格。
(二)规定了通过积分制和享受政策优惠等两种入读公办学校的办法 积分制办法是,根据申请人父母的学历、职称、在莞服务年限、居住条件、参加社会保险、纳税、计划生育等十一个方面情况作为计算积分的依据,按照现有公办学校学位数的情况,根据积分由高到低确定入读公办学校人员名单。通过积分制入读公办学校按照公布学位情况、提交申请、计算积分、确定入读名单、安排就读等程序进行,坚持依法循规、保证公平公开。政策优惠办法是,对持有有效期3年及以上的《广东省居住证》并在东莞市工作及居住的新莞人的适龄子女、持有《东莞市特聘人才工作证》并在东莞市工作及居住的新莞人的适龄子女、东莞市优抚对象的适龄子女、有突出贡献的新莞人的适龄子女,可享受市政府政策优惠,可以申请入读其父母工作单位所在地的公办学校。凡不能享受政策优惠办法的均按积分制办法执行。2009年,东莞市共安排12619个义务教育阶段学位供新莞人子女通过积分制入读。
三、《办法》和《方案》实施的意义和作用
面对公办学校的学位已经达到饱和、民办学校不可能无限制增加或扩大规模,以及巨大的财政、土地压力,东莞市积极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及时制订出台《办法》及《方案》,对解决有限的教育资源与不断增长的新莞人子女入学需要的矛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办法》和《方案》的实施对于合理解决新莞人子女教育问题,对于东莞市留住优秀人才、优化人口结构,增强新莞人归属感,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具有重要的作用。《办法》和《方案》的实施将不仅有效规范新莞人子女在东莞市接受义务教育的管理,切实让符合条件、对东莞发展有贡献的新莞人子女能入读公办学校,而且对于落实省委省政府“双转移”战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推进外来人口的有序流动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将进一步推进东莞市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责任编辑 刘忆)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