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走出校园 发挥优势 服务企业

――高校教师积极参与广东省部产学研合作成效初显

2009-04-13收藏

  2005年9月,在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教育部、广东省启动省部产学研结合试点工作(以下简称产学研合作),引导和支持高校与广东产业界开展自主创新全面合作。广大高校教师走出校园,充分发挥自身学科和专业优势,积极参与产学研合作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三年来,近200所高校的10000余名专家学者(广东省外专家学者5000多名),与广东省的6000多家企业开展产学研结合,实施项目10000余项,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6000多个,实现产值7000多亿元,新增利税近千亿元,创汇近200亿美元。

  ――完善了广东区域创新体系。高校教师通过多种形式参与产学研合作项目,进一步促进了广东省区域创新体系的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产学研合作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广东省各级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引导企业对产学研合作项目进行自筹资金投入,率先成为技术创新的投入主体。同时,吸引其他科技计划和风险投资、银行贷款和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资金投入产学研结合项目,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元化的产学研结合投入体系。截至2008年底,产学研合作专项资金投入6亿元,带动地方财政投入40多亿元、企业和社会投入600多亿元。二是广东产学研合作进一步活跃。教育部、广东省、科技部出台多个政策文件,引导近20所国家重点建设高校成立专门机构推进产学研合作,及时调整有关政策及考核评价体系,将鼓励高校教师走出校园,开展产学研结合作为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如华中科技大学在教师职务晋升考核中,把青年教师在企业工作一年时间等同于到国外工作一年,并作为晋升的必要条件。目前,广东省6000多家企业参与了产学研合作,8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与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三是广东自主创新资源进一步丰富。高校围绕区域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发展需求,与广东地方政府、企业联合建立了近200家研究院、研发基地、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分支机构等技术创新平台,依托这些平台将省外近70个国家级创新平台的先进设备和适用成果与30多名院士、100多名“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高层次创新人才前移到广东生产一线。

  ――推动了广东产业优化升级。高校教师充分发挥自身学科和专业优势,积极参与广东省产业优化升级工作。一是攻克了一批重大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围绕广东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54所高校以瞄准引领产业技术发展的重大产品为目标,发挥学科优势,与华为等196家广东行业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合作,组建了数字电视、数字家庭、下一代通讯、机械装备、半导体照明工程等24个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攻克了一批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二是突破了一批国外垄断的核心技术。成功突破了一批国外垄断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提升了企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如广东志成冠军集团与华中科技大学合作研发的“大容量不间断电源”,荣获2007年度 “中国专利金奖”,并受到广东省和东莞市政府各100万元的重奖。该专利产品单台容量达到300KVA,并联容量达到1500KVA,打破了跨国巨头的垄断,达到了国外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已累计生产7万多台,实现销售收入20多亿元。三是形成了一批竞争力较强的自有品牌。产学研合作大幅提升了广东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创造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名牌产品。东莞勤上光电股份有限公司和清华大学共同研发的大功率LED路灯项目获得第三届“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成为绿色照明产业第一品牌。在满足道路照明标准的情况下,使用98W“KINGSUN”大功率LED路灯替代250W高压钠灯,“KINGSUN”168W大功率LED路灯替代400W高压钠灯,节电率达65%以上,使用寿命在10年以上。四是提升了传统产业的竞争力。各高校与广东专业镇进行对接,开辟了高校教师走出校园、服务地方经济的新领域,提升了广东专业镇特色传统产业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目前,70多所高校与广东300多个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和技术中心、100多个专业镇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五是孕育出一批科技型企业。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产学研结合项目催生出一批新企业,创新了产学研合作模式。广东拓思软件园公司、深圳同洲电子公司和电子科技大学瞄准卫星导航新兴产业,在整合拓思软件园嵌入式系统、电子科技大学芯片设计、同洲电子工业设计和市场销售渠道等优势资源的基础上,共同出资1000万元组建微电子科技公司,开展卫星通讯、无线通讯等通信类产品核心芯片及解决方案研发、生产和销售。

  ――为广东企业聚集和培养了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几年来,高校教师积极参加为广东企业开展的各类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工作。截至目前,共建立了400多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研究生创新基地和学生实践基地,为企业聚集和培养了急需的技术和管理人员2万多人。特别是省部企业特派员行动计划实施后,从近百所高校中遴选的首批157名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进驻154家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服务工作,成效显著。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邓宏彬进驻东莞永强专用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仅两个月,即帮助企业制订了新一代产品研发方案,新型油罐车的重量较目前油罐车降低3吨左右,同时进一步提升了产品性能。由于新型油罐车自重降低,车辆负载可大幅增加,以1年跑10万公里计算,每辆车可降低运费44万元。北京化工大学教授汪晓东入驻深圳科聚新材料有限公司后,深入工厂一线,并邀请其所在学院的知名专家学者来公司共同为企业把脉,短短一个月时间就为企业制订出了详细的未来发展战略规划和应对金融危机紧急预案,使企业减少了盲目投资近百万元。汪晓东教授还积极为企业推荐优秀毕业生,邀请其他高校的教授一起为企业员工开设进修课程,培养了大批创新人才。电子科技大学教授何为2007年被派驻珠海元盛电子科技公司后,推动学校电子薄膜与元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元盛公司建设分实验室,并建立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从人才、设备、平台等方面提升了元盛公司的自主创新能力。何为教授带领在分室工作的20多位博士、硕士研究生,利用电子薄膜与元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高端设备,为企业开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层刚挠结合印制线路板,打破了国外的垄断,为国家节省了大量外汇。电子科技大学教授桑楠自2007年派驻深圳同洲电子公司后,推动同洲公司与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高校开展合作,研制出的CDVBC5680、Anysight100CM有线数字电视接收终端,获国家级重点新产品称号并打入国际市场。在目前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下,同洲数字机顶盒2008年的销量仍增长近50%,达到900万台。在人才培养方面,桑楠教授促成了同洲公司与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建立了博士后工作站和省部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有关高校为企业先后培养了硕士研究生近100名、博士研究生20多名。华南理工大学副教授曾新安入驻帝浓酒业后,全身心投入到企业的科技研发、产品创新升级上。最近,他和企业共同研发的“高强电场酒类催陈技术”通过了省科技成果鉴定。该成果的应用,大幅度提高了产品质量,降低了能耗和成本,加速了资金周转。

  ――进一步提升了高校办学水平,拓宽了毕业生就业渠道。高校教师积极与广东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有力地支持了广东的经济社会建设,也使高校获得了大量经费用于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加快了自身发展,提升了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如清华大学从2006年起与广东省的横向科技合作经费每年接近1亿元。同时,高校将人才培养的“课堂”延伸到企业一线,增强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提高了毕业生素质和就业能力,拓宽了就业渠道,促进了毕业生就业。据统计,三年来省外高校有2万多名毕业生通过产学研合作在广东实现就业。产学研合作为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提升了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实现了快速发展,增加了就业岗位。此外,产学研合作通过引导和鼓励企业科技特派员带领其所在高校或其他高校的应届大学毕业生作为特派员助理到驻点企业协助特派员开展技术攻关、产品研发、成果转化等工作,加深了企业和毕业生之间的相互了解,有利于促进驻点企业接收应届毕业生到企业工作。毕业生作为特派员助理入驻企业,可以近距离感受到在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也是大有可为的,更新了就业观念,坚定了去中小型企业工作的决心和信心,拓宽了就业渠道。湖南大学副教授杨科华作为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带领11名应届毕业生作为特派员助理入驻中山读书郎公司,由于研发出的新一代产品帮助企业大幅提升了市场份额,企业与这些特派员助理双方相互认可,所有特派员助理都与企业签订了就业合同。在总结2008年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助理工作试点成功经验的基础上,2009年省部合作将实施“百校千人万企”创新工程,选派100所左右高校的2000名科技人员带着10000名以上的特派员助理入驻广东企业,带动10000家以上广东企业实现转型升级,争取实现10000名以上毕业生通过产学研合作在广东就业的目标。

(责任编辑 薛丽华)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