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重庆市教委八大举措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2008-12-12收藏

  重庆市教委加大对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引导力度,推出八大举措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一、营造创新环境引导高校科技走向

  一是政策引导。2006年,重庆市教委召开了首届重庆高校科技工作大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技工作的意见》等文件,提出了具有纲领性的“5568”高校科技工作思路(坚持“五个原则”、实现“五大目标”、突出“六个重点”、实施“八大行动计划”),把促进高校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引导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二是观念转变。在市教委的引导下,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第三军医大学、重庆医科大学等在渝高校不断转变观念,分别成立了科技成果推广机构,建立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科技奖励办法》、《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管理办法》等各类政策制度,形成了规范、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体系。三是经验交流。2007年,市教委创意并举办了教育部首届高校科技创新高层论坛。中国科学院院士、教育部领导、省市教育厅(教委)厅长(主任)、地方高校校(院)长及专家共230余代表出席了论坛,就地方高校如何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就科技评价、东西部科技创新能力协调发展、不同层次高校协调发展以及成果转化等热点问题进行广泛交流和良好互动,给重庆高校带来了先进思想和经验,对探索重庆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模式产生了积极影响。

  二、加强平台建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一是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1999年以来,重庆市教委在有限的财力情况下,投入经费4000多万元,在高校建设了一批市级重点实验室,高校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在渝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由直辖时的1个增加到4个(其中国防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由1个增加到13个,市级重点实验室达到60个。二是加强工程研究中心建设。为了引导高校与企业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研究更具有针对性,科技成果转化更加顺畅,在渝高校建立一批与产业结合紧密的工程研究中心,目前,高校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市级工程研究中心18个。这些工程中心都与企业或行业实行共建,使三是着力建设高职院校应用技术推广中心。为推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更好的服务重庆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市教委在全国率先建设了9个“高职院校应用技术推广中心”,搭建高职院校校企结合的产学研互动平台、先进实用技术的集散中心、高技能人才培养和实习实训的示范基地,加强高职院校进行新技术推广的能力。

  三、部门联动形成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合力

  一是与市科委联合开展了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和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工作,在高校建成成果转化中心6个,国家大学科技园2个。二是与市科委、市财政局等联合搭建起了重庆市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共享平台,高校有4个分中心,入网的大型科学仪器510台,使这些大型科学仪器的使用效率得到较大的提升,促进了产学研合作,得到陈至立国务委员的高度评价。三是与市经委联合下达了2008年度第一批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项目指导性项目117项,计划投资10.5亿元,预计达产后可实现销售收入128.4亿元。四是与市经委联合建立校企对接信息交流机制,2008年主办了全市第一届产学研对接交流会,60余家企业和20所在渝高校400余人参加了对接会,提出了近300项技术需求和技术难题,推介了1100余项科技成果,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激励考核并举助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一是实施高校科技项目引导。重庆市教委高度重视高校科技项目立项工作,除抓好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对推动重庆市支柱产业有关联的项目在经费上给予重点支持。1999年以来,共支持高校科技项目经费近4000万元,其中,支柱产业相关项目占60%以上。二是专项计划激励。市教委从2008年开始实施“高校优秀成果转化资助项目”专项计划,此项目对部属院校、军事院校等非市属高校进行开放,评选出的高校优秀成果转化重大项目将获得100万元资助,重点项目将获得20-50万元的资助。该专项计划的启动,表明重庆市推进产学研一体化的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强,在渝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能力将进入一个新的提升阶段。三是建立科技成果转化考核机制。按照“以评促建、评建结合”的思路,重庆市教委本着引导、规范和激励的目的,把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工作业绩作为评价和考核高校工作的重要内容,其指标权重占到了考核分值的12%。

  五、保护知识产权提升科技竞争力

  为搞好在渝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重庆市教委积极引导各高校在参与国内外竞争中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增强科技竞争力。一是和市知识产权局联合制定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知识产权工作的意见》,加强了科技成果转化中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努力提升高校知识产权的管理水平。二是各高校配备了专门管理人员,落实了办公场地和经费,不断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三是建立知识产权信息统计制度。加强科技项目的过程管理,每年对高校专利申请、专利授权、专利拥有、专利出售、技术转让等进行统计分析。四是建立知识产权激励机制。根据国家和地方有关知识产权政策法规,各高校制订了具体政策措施,鼓励科技人员和大学生创造、运用、保护知识产权。对在知识产权产出和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贡献突出的人员,按照有关规定予以奖励。2007年,全市高校申请专利616项,其中申请发明专利408项,占全市的25.5%;发明专利授权105项,占全市的30%。2008年,重庆工学院的发明专利“栅式位移传感器”获得第十届中国专利金奖,实现了重庆市该奖项零的历史性突破,成为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地方高校。

  六、加强国际合作拓展科技成果转化市场

  重庆市教委一直致力于科技领域的扩大开放,引导高校加强国际合作,开拓科技成果转化国际市场。2001年以来,重庆市高校与国外共同开展项目研究156项,有效地提升了在渝高校科技创新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重庆邮电大学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签订协议,共同投资1860万人民币,成立第四代移动通信联合研究中心,致力于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标准研究和设备开发。重庆工商大学开发研究的光达牌油处理新产品,多项被列为国家重点推广项目,已被国内1万多项重大工程应用,并推广到德国西门子、瑞典ABB、日本东芝以及新加坡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社会节能节油价值达数十亿元。重庆医科大学自主研发的“海扶刀”高技术产品在获得4项国际专利保护和欧盟CE认证的后,先后进入日本、新加坡、韩国、英国等国家市场,不仅改变了我国大型医疗设备仪器长期依靠进口的历史,也为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医疗设备进入WTO市场开了先河。

  七、深化校地合作服务城乡统筹发展

  校地合作是高校服务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形式,自2006年,重庆市教委引导16所在渝高校分别与13个区县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以来,校地合作的领域日益深化,涉及到特色产业培育、研发基地建设、成果转让转化、劳动力转移培训、科技人员援派、战略发展规划制定和决策咨询、文化培育、信息化服务等领域。西南大学推广种植优质辣椒、高效生态蚕桑产业、种植优质莼菜、推广农村庭院养蜂、推广复方兽药防治兔病,总计每年为石柱县农民增收11000余万元。重庆大学与秀山县积极开展合作,重点开发优质粮油、中药材、优质茶叶、林木资源、优质畜禽等产品,合作培育金银花、青蒿素、白术、天冬、葛根等中药材的优质品种,实现农业优质高效。重庆工学院积极为云阳、大足、九龙坡等区县相关产业发展作规划策划等等。校地合作,对口帮扶取得了良好效果,仅2007年,重庆高校培养培训农村各类人才2万余人、开展了100余项技术攻关、帮助农民增产增收15亿元。

  八、强化团队建设注重集体科技攻关

  在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事关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重大研究课题,往往涉及许多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力量相互配合、集体攻坚的工作方式才能完成。学科之间相互交叉、渗透是当今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特征,争取大项目、大工程必须要依靠团队,集体攻关。市教委2007年启动了首届重庆高校创新团队建设项目,首批建设23个“渝字号”创新团队,每个团队给予30万元的专项经费资助,强化团队建设,推动其在重庆高校科技创新事业中发挥引领和示范辐射作用。经过近年来对团队的引导和培育,全市获得教育部创新团队达到5个,以重庆大学李晓红为带头人的研究团队实现了国家优秀创新研究群体零的突破。

(责任编辑 薛丽华)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