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发挥课堂育人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夯实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基础。系统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教程、教员”三大建设。教材方面,注重统编教材与地方辅助教材相结合,充分利用红岩精神、抗战文化、三峡移民精神等宝贵资源以及“五个重庆”建设、“十大民生”项目的生动实践,启动思想政治理论地方辅助读本的编写工作。目前,已着手编写《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精要》、《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解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庆城市精神读本》等地方辅助教材读本。教程方面,强调摒弃照本宣科和脱离实际的空洞说教,努力让课堂活跃、生动起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组织开展了“精彩一课”、“精彩教案”、“精彩教学课件”等一系列示范教学活动,在全市大力推广贾凤姿教育教学经验,提倡学以致用,推动核心价值体系知行合一。各高校普遍做到了每门课程有不少于6学时的实践教学课时安排,并以社会调查、参观考察、活动设计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有效帮助大学生在理论认知的基础上实现实践认同,达到“学明白、懂内涵、用得上”的教育效果。教员方面,按照教育者必须首先“真懂、真信、真教”的要求,积极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上岗培训、骨干培训、优秀人才培训三大“组合拳”培训,整体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教学水平。近年来,设立 “思政课专项课题”300余项,举办哲社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18期,组织市级层面思政课教师培训4000人次,42%的思政课教师参与了研修,为解决“真懂、真信、真教”问题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是坚持课内外紧密结合,让大学生在活动中把课堂的理性知识和社会的感性认知统一起来,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真谛。坚持大学生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的统一,将特色主题活动贯穿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全过程。第一,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活动。今年清明节、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日等重大节日,各高校紧紧围绕理想信念这一核心,普遍开展表彰、演讲、知识竞赛、缅怀先烈等主题教育活动。同时,还组织全市大学生开展了“读好书、强信念、跟党走”主题活动、组织观看《信念》、《记忆?我爱你中国》电视节目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在鲜活的故事中感悟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在细嚼慢咽品读经典书目中领悟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精髓,收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调查显示,全市高校接受调查的13万名大学生中,57.9%的学生明确表示信仰马克思主义,比2009年的调查数据上升了11个百分点;81.6%的学生认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超过90%的学生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是成功的;78.8%的学生希望能够加入到党的组织中来,以期为他人和社会做出更大贡献。第二,高标准开展“唱读讲传”活动。今年以来,全市高校上百万人次参加了多种形式的“唱读讲传”活动,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四川外语学院、西南政法大学等高校,都创建了一批学生自编的精品节目。同时,通过“唱读讲传”“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进社团、进家庭、建基地”,较好地发挥了“唱读讲传”的育人作用。调查显示,全市76.9%的学生认为参加“唱读讲传”活动收获很大,提振了精气神,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据社会有关人士和家长反映,学生通过“唱读讲传”,思想更向上、心理更健康、性格更开朗、待人更懂事、学习更努力、成绩更优秀、表现更出色,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第三,深入推进大学生“六个一”社会实践活动。种树、带薪实习、学农、学工、学军、社会调研“六个一”社会实践活动,现已成为我市大学生接受教育、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倍受大学生亲睐。广大学生通过“六个一”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了解国情、市情、民情,向人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增强了与工农大众的感情,改变了以前“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状态,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据调查,现有90.6%的大学生认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74.9%的学生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为祖国和人民奋斗奉献或在为国家和人民奉献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47.8%的学生对自己的人生前途表示“很乐
观”,这既反映了学生们对现实社会的认同,也体现出他们乐观阳光的人生态度。
三是抢抓机遇,迎接挑战,努力拓展教育的新途径,使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入脑入心。重点抓了三项工作:第一、创办《大学生手机报》。与新华通讯社重庆分社,按照“贴近学生、贴近教育、贴近重庆”原则,创办了全国第一份《大学生手机报》。每周推出一期,免费发送大学生,通过这种润物无声方式,向全市76万大学生传递主流价值观,助推可靠接班人培养工作。第二、切实办好“重庆大学生在线”。进一步完善“重庆大学生在线”网站,组织开展一系列网上精品活动,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存在的困惑和具体问题,受到学生普遍欢迎。全市大学生对“重庆大学生在线”的点击率,每天均在5000人次以上。第三、在高校建设一大批红色网站。如重庆大学的“民主湖论坛”、西南大学的“青春缙云”网站、重庆邮电大学的“红岩网校”等,主动适应信息社会和网络文化的迅猛发展,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主流价值观引导青年,用推陈出新的网络产品吸引青年,用丰富多彩的网上活动凝聚青年,用全方位的网络服务助推青年成才,开创了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调查显示,大学生总体上对网络等新媒体有正确的认识,67.8%的大学生表示愿意与党和政府保持一致,并通过合法渠道理性表达意见。
四是发挥学生社团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功能,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高度重视发挥学生社团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朋辈互助重要作用,让学生在相互影响和榜样示范中接受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第一、加强社团建设。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热情鼓励学术科技型社团,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积极倡导社会公益型社团。目前,我市各高校已创建理论学习研究会等红色社团、法律协会等学术社团、绿色协会等公益社团1200多个。重庆师大青马工程学习社团受到李源潮、刘延东等中央领导的高度肯定。第二、强化社团指导。积极引导各类学生社团组织发展,注意社团的正确方向,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占领学生社团活动阵地,促使学生社团按照各自章程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第三、广泛开展活动。有计划组织各学生社团开展内容充实、富有感召力、吸引力和教育意义活动,引导大学生不断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今年围绕纪念建党90周年纪念日,广泛开展了“读好书、强信念、跟党走”等一系列特色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五是注重校园文化的熏陶感染和人文关怀的力量,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起着润物细无声及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着力实现环境育人的科学化。一方面,以创建平安校园、健康校园、绿色校园、数字校园、人文校园等“五个校园”为目标,打造特色校园文化,为大学生创设更加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另一方面,通过广泛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高雅艺术进校园、政经要人和科技文化名人进校园“三进”活动,加强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相统一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艺术体育等校园文化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其中,最大限度满足广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其次,加大人文关怀力度,努力实现服务育人的科学化。各高校普遍注重以大学生的情感认同增进政治认同,帮助学生解决成长的现实问题。一方面,加强对宿舍、食堂、活动中心等场所的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另一方面,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建立学生大病医疗保障体系,加大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力度,切实做好支持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和解决农村籍大学生户口问题。这些硬软并举、理情结合的举措,使大学生切身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起到了有力助推作用。调查显示,目前,73.9%的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表示认同,77.8%的学生赞成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80%的大学生赞同或非常赞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82.2%的大学生认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71%的大学生认为“五个重庆”建设效果明显,75.3%的学生认为有必要“打造红色文化”。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