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强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工作,重庆市整合普通高中、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的教育和科技资源优势,实施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雏鹰计划并取得实效。
一是建立组织机构和制度。重庆市教委成立了雏鹰计划领导小组,组建了重庆市青少年创新学院,建立了定期议事、信息通报、过程督导等制度,80%的高中项目学校建立了雏鹰计划工作机构,全市初步形成由9所高校、35个实验基地、22所高中项目学校、123名学员、300余名导师组成的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网络,构建起政府统筹、教育部门主导、学校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创新人才培养运行机制。
二是推行“两校学习、双师指导”模式。“两校学习”:选拔具有创造性潜质且学有余力的高一年级学生,经过过渡性培训后,在学籍所在的普通高中项目学校参加专题课题研究所需的相关辅助性课程学习,在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展专题课题研究。“双师指导”:由学员学籍所在普通高中项目学校和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的重点实验室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各选配1—2名优秀教师联合组成导师团队,共同指导学员的学习和专题课题研究工作。截至目前,雏鹰计划聘请28位德高望重的二级教授,组成专家委员会,高校选聘180余名教授、研究生组成导师团队,高中项目学校抽调110余名优秀教师担任指导教师,成立35个学科指导小组。
三是开展形式多样的培养活动。重庆市教委与市科委、市科协、团市委建立青少年创新人才共同培养制度,联合重庆科技馆、自然博物馆、民防宣教中心等49个科普教育基地,组织雏鹰计划学员参加科技创新大赛、高交会、学员论坛等科普活动17次,组织全体学员参加为期20余天的暑期科技创新集中培训,组织50余名学员参加全国科技夏令营,学员在活动中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情操、提升了能力。
四是初步彰显试验成果。高校实验基地与高中项目学校联合开发出30多门“先修课程”,设计出87个专题研究课题。南开中学张寒、董谦同学发明的“电路漏电流探测仪”,具有较高水平。巴县中学卢彦杰同学发明的“多功能无人飞机”最高飞行高度1307米,时速可达80公里,被媒体誉为“最牛中学生”,学校专门为他建立航模工作室。雏鹰计划首批学员的研究成果荣获国家和重庆市奖励30余项。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