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打造“线下网格筑基、线上矩阵赋能”的双网融合育人体系,实现思政队伍从“物理在场”的近距离接触向“情感在场”的零距离共振转变,真正成为学生的知心人、热心人、引路人,着力培养听党话、跟党走,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建好“双网格”体系,夯实育人根基。全面构建线下网格,迭代升级以党支部为堡垒、辅导员为中心、学生党员及骨干为节点的线下网格服务管理机制,全市高校成立1200余个各类型党支部,配备6千余名专职辅导员,带动3万多名学生党员及骨干成为线下联络员,线下网格服务机制实现全覆盖。全面拓展线上网格,发动广大辅导员、学生党员及骨干围绕楼栋、兴趣、专业等广泛建立各类圈群,构建地缘、趣缘、学缘“三缘”相融的立体化社交网络,搭建“线上好友圈”“兴趣交流圈”“学习互助圈”等3200余个,组建线上院落“微网格”2万余个,吸引近64.7万学生主动加入。全面扩展“N”力量,指导高校系统整合校内外资源,构建“网格+专业人员”模式,吸纳14100余名专任教师担任成长导师,540余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入驻学生社区,3800余名优秀校友、社会精英等“N力量”进圈入群,充实育人力量。
激活“双网格”力量,实现共享共治。压实高校党委主体责任,将辅导员队伍建设和“双网格”工作机制纳入事业发展和党委书记述职评议考核。按照“一校一策”原则制定“双网格”工作机制,细化责任分工,明确工作职责,完善校级负责人包院系、院系负责人包专业或学生社区、中层干部包宿舍、辅导员包寝室的四级责任包干制,确保任务到人、措施到位、责任到岗。落实“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完善各级结对联系学生制度,探索“纵横交错、分片包干、全面覆盖、分级管理、网格到底”的协同管理体系,形成辅导员前沿发现,学工部快速预警,宣传、保卫、后勤等部门及时联动的育人合力,做到“学工吹哨、部门报到”,确保上下贯通、协同一致。推动高校与属地网信、公安、街道、企业等单位交流合作,项目式开展“网格+乡村振兴”“网格+法治教育”“网格+志愿服务”等公益活动1600余次。依托全市374个辅导员工作室,网格化打造“辅导员+N”育人共同体,形成校地联动、资源共享的育人新模式,培育出“同舟简敏”等全国高校辅导员名师工作室5个,提升思政育人工作的辨识度和影响力。
发挥“双网格”作用,构筑连心桥梁。建立线上“网情”线下“处置”跟踪落实机制,利用线上网格提升网络信息捕捉能力,推动线下稳妥有序处理,保障校园安全稳定。畅通服务学生新渠道,2830余名专职辅导员进入学生社区固定办公,330余名专职辅导员进入社区住宿,群里群外关注学生诉求,了解学生需要,及时收集、分类处理、跟踪反馈各类问题,稳妥解决学生生活所需、学习所忧、工作所惑。2024年以来,共收集处理学生意见建议等14.9万件,帮助学生解决各类实际困难27.8万件,学生对辅导员工作满意率持续提升。开辟思政教育新阵地,建设党员活动室、党团书吧等功能室912间,向学生开放学习空间、双创空间、美育实践、体育锻炼等公共活动空间6238个,占地面积79.7万平方米,覆盖全市82.7%高校学生。让“红岩思政”进圈入群、入心入脑,研发《云端红色课堂》《红岩网校》等线上红色资源20余项,开发“云端服务站”等“指尖”上的党建资源400余个,上线红色系列读本70余部,面向全市高校学生免费开放,实现资源全共享、活动全覆盖。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