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四川省成都市灾区学生全部进入永久性校舍灾区教育 全面提升内涵品质

2009-11-03收藏

  5.12地震后,成都市委、市政府向社会庄严承诺:重灾区中小学在2009年秋季开学前完成重建,使学生全部进入永久性校舍上课。9月1日开学前,全市灾后重建的169所中小学校如期交付使用, 17万多板房学校学生全部回到永久性校舍学习。其中,市建项目学校127所,建设面积93.1万平方米;对口援建项目学校30所,建设面积50.2万平方米;社会捐建项目学校12所,建设面积9.5万平方米。

  一、成都市教育灾后重建基本情况

  5.12汶川特大地震给成都市教育系统的校舍、设施、设备造成巨大破坏。全市受灾学校1086所,倒塌校舍面积5.05万平方米,受损校舍面积达421.2万平方米(其中形成危房139.5万平方米,受损面积276.7万平方米)。体育场地受损65.3万平方米,附属设施受损4193处。

  按照国务院和四川省委、省政府关于灾后重建的总体要求和部署,在教育部、四川省教育厅的亲切关心下,成都教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进城乡统筹为原则,以“一年全面重建,三年全面提升”为目标,坚持质量与效率相结合,坚持校舍重建与内涵提升相结合,规划灾后重建学校169所,计划建设面积152.8万平方米,全力推进全市中小学灾后重建工作。

  二、政府主导多方筹资提高教育重建保障能力

  一是政府主导,市场化方式融资。成都市市级统一建设的灾后重建教育项目127个,全部由市政府授权,以市兴蓉公司作为投融资主体,负责进行项目的融资安排并统借统还。市政府将每年的还款资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通过兴蓉公司偿还。利用国有公司的融资平台,采取市场化的融资方式,成都市较好地解决了资金缺口大的难题。

  二是对口援建,聚集优势资源。党中央、国务院要求举全国之力搞好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全国各地积极响应号召,上海、福建、重庆等省市分别援建成都市重灾区都江堰市、彭州市和崇州市。援建省市党委、政府把教育灾后重建作为民生工程的重中之重,优先安排、优先建设、优先保障。在“决战九一”战役中,三省市干部职工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秋季学期开学前,高质量、高水平地完成了30所援建学校的建设任务,为全市学生进入永久性校舍学习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是完善服务,吸引民间资金。在成都市,对由捐建者单独捐资建设或者主要出资建设的学校,可由捐建者对其捐建的学校进行冠名。同时,在重建方案设计过程中,充分采纳捐建单位和个人的合理建议,有针对性地对学校进行个性化设计,以提升捐建者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经过不懈努力和全社会的广泛支持,全市由社会捐建的项目学校共12所,建设面积约9.5万平方米,建设资金约2.5亿元。通过加强与红十字会、慈善会、台湾慈济慈善会和侨办、侨联等政府及民间慈善组织的沟通和联系,成都市共争取社会协议捐资资金7亿元(含12所社会捐建学校资金2.5亿元),用于全市中小学校的灾后恢复重建。

  三、软件硬件并重全面提升灾区教育内涵品质

  一是建立区域教育合作长效机制。在通过自建、援建、捐建等方式提升灾区学校办学条件的同时,与各援建省市在干部教师交流培训、教育教学研究、学生就学实习、职业教育发展等方面密切合作,促进灾区教育内涵发展,努力提升灾区教育品质。成都市已分别与上海、福建、重庆等地建立起区域教育合作长效机制,全面提升灾区学校的办学质量和管理水平。

  二是推动城乡教育互动交流。以城乡学校互动发展联盟为载体,成都市积极推进中心城区教育与灾区教育互动发展,促进灾区教育与中心城区教育在五个方面合作共赢:学校管理同探索、教师队伍同发展、学生成长同进步、教育质量同提高、学校文化同繁荣。2009年上半年,成都市高新区、青羊区、武侯区、成华区等四个中心城区已经分别与都江堰市、彭州市、崇州市和大邑县签定了合作协议,共同组建了78个学校互动发展联盟,涵盖了绝大部分灾区学校。

  三是促进名校进灾区抱团发展。为了让灾区学生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普通高中教育,促进灾区普通高中教育竞争发展,成都市实施了名校集团发展战略,推动成都石室中学、成都七中和树德中学等三所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分别领办彭州市白马中学、都江堰市聚源中学和崇州市怀远中学,并更名为石室白马中学、七中聚源中学、树德怀远中学。三所学校分别派出了经验丰富的管理干部和一大批骨干教师,扎根领办学校,带动灾区教育快速发展。今年秋季学期,领办的三所学校已经开始招收新生,灾区的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名校教育资源。

(责任编辑 刘忆)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