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农业大学结合自身学科优势,将学习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及省委九届六次全会精神作为本校为统筹城乡发展,开创农村改革发展新局面作出新贡献的强大动力,围绕全会提出的农村改革发展目标、任务,在科技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方面提出了系统的贯彻落实意见。
一、大力培育高素质人才,为农村改革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一是着力培养心系“三农”、服务西部的高素质人才。把“培养心系‘三农’,品德优良,基础理论扎实,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贯穿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鼓励毕业生参加西部计划,到基层,到农业产业化企业就业,在不同岗位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贡献。
二是积极培养新农村建设致富带头人。抓好校内各类学生培养的同时,充分利用办学空间,继续高质量地完成四川省委大规模培训农村基层干部的任务。
二、努力突破重大技术难关,为农村改革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一是突破粮经作物新品种选育及配套。重点开展水稻、玉米、小麦等主要粮经作物种质资源创新,优良基因发掘与聚合,通过常规技术与生物技术的结合,培育出增产超过8%以上或者品质得到显著改善的突破性新品种。以主要粮经作物生产关键技术创新与配套技术集成为突破口,分区构建主要粮食作物持续丰产高效生产技术体系。通过大面积示范与推广,加速成果转化,增加种粮农民的收入,保障粮食安全,为实施省委的新增100亿斤粮食战略目标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是突破优质高效畜禽新品种选育及重大疫病防控。充分发掘和利用现有畜禽品种遗传资源,通过现代育种技术培育出具地方特色的优质畜禽新品种(系)或配套系2-3个;攻克重大关键共性技术3-5项,制定技术标准(或技术规程)10-15个。重点开展畜禽水产清洁生产技术的集成和创新研究,形成适合各种畜禽水产健康养殖的关键技术体系3-5套,攻克重大关键共性技术2-3项。结合畜禽水产养殖规范技术的研究,形成相关操作规范4-6套。对畜禽重大疫病和人畜共患疫病进行攻关,采用基因克隆、基因缺失等现代分子生物技术,研制1-2种基因缺失或核酸疫苗、2种以上的病原快速检测芯片,研制和筛选1-2种重要疫病防治药物,构建重大畜禽疫病监测和预警技术。
三是突破农产品精深加工。以全面提升农产品加工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组合采用现代机械设施技术、先进工艺流程和生化技术等手段,重点突破严重制约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重大、共性关键技术。
四是突破农业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技术。重点开展农业资源的节约、替代或高效利用、生物资源、生物质能、农业废弃物等关键技术攻关,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物质的良性循环和生态农业及循环经济的发展。围绕学校主持承担的“四川省种养加循环经济型现代农业科技集成与示范”项目,在中心示范区,组装和集成优良品种、轻简栽培、节水农业和资源循环利用等技术,实现农业关键技术的有机链接,提升农业科技水平,促进丘区农民增收与企业增效,推进项目区现代农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
三、做好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服务工作,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智力支撑
一是继续推行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继续推进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的发展,以此为载体把成果带入企业,培育基地,壮大产业,实现企业增收农民致富;与市、县、区和省内外企业建立紧密“政产学研”合作关系,共建试验示范实践教学基地;创新科技园区建设模式,搞好“学校科研园--地方孵化园--县(区)示范园”三级立体园区,与雅安市政府一道共建雅安国家级生物农业科技园区。继续开展“带科技成果下乡,造福一方群众”等社会实践,实施“万户农民科技致富行动”,通过科技赶集、科技培训等形式为农民解决实际问题。
二是巩固推广型教授评聘机制。继续积极评聘推广型教授(副教授),鼓励他们领办农业科技型龙头企业,发展农业科技产业,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农民收入。
三是完善“农业科技110”,搭建服务“三农”新平台。开展现代农业科技知识、技术和成果、市场、管理等信息集成,为现代农业科技的传输、推广提供基础条件;协同传输平台集成,为农业科技知识、技术和成果到达用户、满足不同层次农户的需求搭建“科技信息桥梁”提供支撑;构建农业信息服务组织运行的长效机制,以整合专家资源和建立应急服务队伍为基础,解决最后“一公里”的农业科技服务问题为目标,建立示范体系,探索农业信息服务的组织运行体制和机制;在13个市州建立市-县-乡3级“农业科技110”信息服务示范指挥分中心和农村服务点。
此外,学校还积极组织力量,加强对农村改革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主动为农村改革发展建言献策,为深化农村改革,推动科教兴农提供理论支持。
(责任编辑 薛丽华)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