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四川绵阳市教育局抢抓机遇,创新思路,统筹协调,科学发展,普通高中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全市85%以上的学生都在优质高中接受教育,全市初中毕业升入高中阶段学校学生比例达到96%以上,基本实现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理清办学思路,提升办学理念
确立一个定位:始终坚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让学生成才,让家长满意,让社会放心,着力提升绵阳教育的核心竞争力。
坚持一个中心:始终坚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努力实现学生健康、成功、愉快、全面地发展。
铸造一个灵魂:实施名校长工程,全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校长队伍,铸造学校的精神引导和团队领头人。
抓住两个基本点:师资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实施名师工程,构建学校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平台;加强制度规范建设,实现制度上墙、入脑、入心,切实营造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二、创设教育环境,提供政策保障
创设良好的政策环境,健全投入机制。绵阳市委、市政府出台文件,制定了普通高中发展规划,加强管理,加大投入,促进良性竞争,为高中教育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同时根据普通高中规范化建设的要求,引导各县市区改革投入政策,积极划拨土地,使全市高中发展空间迅速拓宽;合理利用投融资政策,促进高中较快地实现了低成本扩张,全市高中的校地校舍、硬件设施设备得到较大提升和改善,为高中教育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硬件支持。
创新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建立完善政府统筹、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社会参与的高中阶段教育管理体制。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调动教职工积极性和创造力。深化招生制度改革,促进高中协调发展,带动初中均衡发展。积极支持民办基础教育学校发展,公、民办高中在招生、评价、评优、教师职称评定等方面一视同仁。实施优惠政策,大力引进高中阶段优秀教师。推行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制度,创新培养培训机制,建立长效激励机制。完善校长管理体制,进一步健全校长负责制,实施了校长交流制度,引导校长办学自主权的提升和办学个性的彰显。
三、调整高中校点布局结构,促进高中教育协调发展
开展绵阳市“教育先进县”创建活动,夯实高中教育发展基础。发挥示范性初中和示范性小学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幅提升全市义务教育学校的管理水平、办学质量,为高中教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已创建了2个“四川省义务教育示范县”和1个绵阳市“教育先进县”。
调整高中校点布局结构,加快农村和城市薄弱高中发展。不断加大投入,整合教育资源,调整农村中学校点布局结构,进而改善农村和城镇薄弱高中办学条件。在经费投入、教师编制、职称评审、评优奖先等方面向农村和城市薄弱高中倾斜。建立健全示范高中对口帮扶农村薄弱高中制度,积极帮助农村薄弱高中改善硬件设施,提高管理水平。成立由特级教师、名师组成的讲师团,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资源,加强农村高中校长和师资培训。
四、强化管理,细化措施,全面提升普通高中办学质量
抢抓机遇,壮大高中规模。在高校扩招之前,绵阳审时度势,及时调整教育结构,较早尝试基础教育集团化扩张发展模式,壮大了优质高中规模,全市绝大多数学生都享受到了优质高中教育资源。2000年全市普通高中在校生仅3万余人,目前已超过了10万人。
加强过程管理,着力提高质量。牢固树立和深入落实全面质量观与全程质量观,坚持对每一个学生和学生的每一个阶段负责,强化过程管理,深化评价改革,切实促进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在各高中学校推广。完善评价机制,建立学生个案管理,高度关注每一个学生全程、全面发展评价。改革高中教育教学质量评估办法,将终结性评价与过程评价有机结合,不断深化全面质量观,加强对高中教育质量的指导和管理。推行学分制改革试点,开设校园“名师讲坛”,开放图书馆、实验室及其他活动场所,不断丰富活动课程,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建立教育行政部门的专项督导检查制度、教研部门对学校的视导制度、专题调研制度和质量分析制度,不断提升学校办学质量。
五、以文化提升品质,促进普通高中内涵发展
启动“绵阳市校园文化建设特色学校”创建工程。制定了《绵阳市校园文化建设特色学校检查验收标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文化提升品质,彰显品牌,诠释个性,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形成办学特色和风格,打造出一批特色鲜明的普通高中教育名校和品牌,营造出浓厚的育人氛围。
加强显性文化建设,挖掘隐性文化育人功能,构建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校园环境。通过举办读书节、艺术节、文化节等活动,营造了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办好校园广播、电视、橱窗、板报及校内各种刊物,传播先进思想,弘扬主流文化。精心设计好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努力做到优美、健康、和谐,营造育人的氛围。加强校风、教风建设,形成团队精神,突出学校团队文化特色。以提升课堂效益为核心,围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目标,开展了“45分钟有话说”论坛,丰富校本课程,积极构建课程文化。重视活动开展,突出德育艺体卫特色,不断培养学生鲜明个性、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积极构建行为文化。
(责任编辑 薛丽华)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