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成都市成华区把学校体育艺术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科学规划,统筹推进,重普及、抓提高、铸特色,在全区初步形成了“人人有特长、班班有特点、校校有特色”的学校体育、艺术、科技教育大格局。全区学校体育、艺术普及率100%,实施面100%,整体素质教育水平大幅提升。2009年,该区被列为全国首批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实验区。
一、 创新管理机制,保障科学运行
一是加强统筹,科学规划。制定实施区中小学体育艺术教育“十五”、“十一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大力实施“2+2”普及教育,即普及武术、短式网球、书法、竖笛教育。区委、区政府成立了艺体领导协调小组,统筹协调教育、体育等多个部门共同推进,确保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各项工作落实。
二是加大投入,完善设施。坚持把学校艺体教育工作专项经费纳入年度教育经费预算,并将学校公用经费按一定比例专项用于艺体教育。几年来,该区用于中小学体育场地建设、教学器材配备经费达5000多万元,区教育局每年专项艺术体育教育的工作活动经费100多万元。全区各中小学校均配足配齐了艺体器材,全面铺设了塑胶操场。
三是完善机制,加强管理。建立督查机制,制定专项督导检查评估细则和标准,组织定期和不定期专项督查、推动学校体育艺术工作深入持续发展;建立评价机制,制定艺体学科考查方案,同时,将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校办学业绩、教师教学质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依据;建立激励机制,区政府三年评选命名一次艺体特色学校和艺术团体,并实行动态管理和年度目标考核,加大对艺体特色学校的奖励力度,设立专项奖励基金,每年对艺术体育教育成果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
二、创新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一是改革课程设置。严格执行课程标准,开足开齐艺体教育课程。同时,按比例开足艺体普及项目课时,要求每学年武术、短式网球不得少于20课时,书法不得少于32课时,竖笛不得少于音乐课总课时的30%。
二是创新授课模式。针对传统艺体课课时分散、耗时低效的弊端,打破班级界限,将每班每周三次课课时结构“1+1+1”模式,调整为“1+2模式”,即体育基础课(1节)+专长培养课(2节)。体育基础训练课由原授课教师进行,专长培养课为2节连堂上,三名体育教师三个教学班按专长分项培养,引导学生学习一技之长,为学生终身锻炼打好基础。
三是重视课题研究。该区先后承担了教育部、中央教育科研所“九五”、“十五”全国学校体育卫生科研规划重点课题的研究并取得较好成果。“十五”课题《体育与健康课评价实验研究》获教育部“十五”体育科研一等奖。
三、创新教师研修,打造名师梯队
一是构建教师研修共同体。2004年,成立了“成华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模式改革实验研究”组,开展 “构建教师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实践研究”,形成了以“小组模式•专题研修•共同成长”为特色的教师研修模式,并在全国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论坛上做了经验交流。
二是变革研修内容和模式。在研修内容和模式上力求体现“三个超越”、“四个联动”,即:超越教育、超越学科、超越技术,同校同科联动、同校异科联动、异校同科联动和异校异科联动,以大教育观、大研修观引领艺体教师专业素质综合发展。
三是统筹艺体教师资源。实施“名师走校帮带”,区级学科带头人以上的名师和艺体优秀教师每周到薄弱学校“走校”半天帮带教师,或到薄弱学校定岗指导教育教学工作一年以上。同时,通过艺体论坛、名师工作站等信息化平台促进优质教师教育资源全区共享。
四、创新学习平台,促进多元交流
一是创新大课间,创建小社团。将体育与德育、智育,规范化与趣味性,体育与艺术紧密结合起来,在大课间做实眼保健操、国家统一推广操和学校自编自创的校操、校舞、韵律操、特色操等。根据学生兴趣,组建了近300个学生社团,制定了详细的学生社团建设计划和标准,层层推进学生社团活动,给学生提供学习提高的空间。
二是立足节会强锻炼。全区中小学普遍建立健全了校级综合运动会、单项体育活动月(周)制度;改革竞赛机制,打破学校体育竞赛以金牌为主,少数人参与的局面,把竞赛的重心转向面向全体学生,重在参与、“健康第一”;坚持每年举办全区中小学生综合运动会、艺术节及各类艺体单项竞赛,并积极组队参加省市举办的各类体育、艺术表演和比赛。
三是走向社会勤实践。结合重大庆典活动,各中小学校组织少先队进社区、进军营,开展宣传、慰问表演、代表街道参加演讲比赛等活动,为社区老人送去欢乐,与消防官兵共庆节日。2009年春节,中央电视台学校优秀节目展播,全国15个节目脱颖而出,四川获选4个节目全部花落成华。今年,学校节目参加了全省纪念“5.12”汶川地震周年纪念演出,充分展示了学校艺体教育的成果。
四是内引外联广交流。成华区开创了由政府主导、社会团体运作的艺体教育社团发展模式,成立了“成华区新东方少儿艺术团”和“成华区学生体育、卫生、艺术协会”,以此为载体,积极参与国内外交流活动,学生艺术团队多次赴澳门、台湾、韩国、日本、欧洲交流,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日,又有3所学校节目被确定参加2009年7月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活动。
(责任编辑 张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