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四川省巴中市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动摇,将解决中小学生“上学难”作为重大民生问题,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取得突出成效,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一是大力改善办学条件,确保学生“上安全学”。2009年,巴中市按照 “加强领导、确立专人、落实责任、专人专抓、倒排工期”的工作要求,合力攻坚,强力推进学校灾后恢复重建和校舍安全工程。全市共对497所学校和1938个村校(教学点)进行了安全排查鉴定,排查鉴定房屋8321栋、校舍建筑总面积371万平方米,排查面和鉴定面均达到100%;全年累计开工灾后重建项目学校753所,占全市学校灾后重建规划的77.55%,累计完成投资8.03亿元,占规划总投资21.58%;实施中央新增教育投资项目24个,完成投资6130万元,已完工项目8个。特别是筹建8年之久的巴中市职教中心修建了1、2、3号教学楼12900平方米;市五中新校区今年新建教学楼12430平方米、师生食堂4400平方米。办学条件的进一步改善,使全市76.1万中小学结束了在危房中上课的历史。
二是全力实施教育助学,实现义务教育免费上学。2009年,巴中市落实教育免费政策资金4.3亿元,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有58.1万名、53.8万名学生分别享受免杂费、免费教科书,12.9万名贫困寄宿生享受生活补助,约95%的学生都享受了教育免费政策,真正做到了“应免尽免、应补尽补”。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募集捐资助学资金1.1亿元,救助贫困学生18.6万人。教育惠民政策的全面落实,确保了老区每一位学子不因家贫失学,全市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达到了99.97%、99.98%,特殊教育在校学生达到了2282人。
三是投入13亿元加强薄弱学校建设,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09年,巴中市采取将资金、师资、设施、设备等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倾斜的办法,全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全年共向农村、薄弱学校投入建设资金13亿元,新建改扩建农村、薄弱学校校舍90多万平方米,新建成农村寄宿制学校26所,农村、薄弱学校共添置5200万元的教学设施设备,全市城乡教师互派交流350名。由于缩小了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在办学条件、师资等方面的差距,全市城镇“超大班”得到有效化解,全年共化解 “超大班”750多个。妥善解决了1.5万人次返乡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使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近在城市学校公平接受教育。另外,该市加强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建留守儿童之家518个,全市5.56万财政供给人员与11.5万名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子。同时,将巴中中学、南江中学、平昌中学和通江中学等省级以上示范性普通高中招生计划的35%下达到了农村和薄弱初中学校,有效促进了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四是规范办学行为,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2008年以来,巴中市就严格执行省教育厅关于中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双八条”的相关规定,将严格执行教育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规范学生自习时间以及保证学生每天睡眠和体育锻炼时间作为对县(区)教育局、学校和教师年度目标考核的重要指标。2009年,对“在职教师有偿补课和参与社会收费培训、学校占用学生节假日集体补课和上新课、关于下达升学指标并以考试成绩排名排位”等三个突出问题进行了重点整治,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加大了“三乱”治理力度,全年共受理涉及教育乱收费举报26件,查实8件,清退违规收费金额15.12万元,对乱发资料的3所学校进行了通报批评,对组织学生有偿补课的8名教师进行了处理,取消了一所市级校风示范校的称号,一名校长受到诫勉谈话处理。中小学办学行为的规范,进一步调动了全市教育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大抓素质教育的积极性,保证了全市每一名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促进了全市教育质量的大幅攀升。
(责任编辑 张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