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乐山师范学院始终坚持面向地方办学方向,主动融入乐山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好与地方结合的“文章”,探索出了一条把自己的办学基础深深扎根于乐山当地丰富的资源之中、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的新路子,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与地方建立多层次、多领域、全方位的校地合作关系。2005年,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学校与乐山市人民政府了签定全面合作协议,翻开了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新的一页。近年来,学校又先后与乐山市科技局、教育局、林业局、农业局、社科联等市级部门和五通桥区、沙湾区、峨眉山市等区市县签订合作协议,在服务地方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等方面建立了更加广泛而深入的合作关系。其中与市教育局联合开展的教师教育双培计划,在省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反响。
二是结合乐山产业优势和文化发展特色,积极建立符合地方发展实际需要的科研机构。乐山是世界文化名人郭沫若的故乡、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所在地,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学校充分结合乐山区域文化经济发展特点,突出旅游发展和本土文化名人研究,建立并大力建设四川旅游发展研究中心与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积极为乐山打造国际旅游城市和文化强市服务。目前,这两个中心都已建设成为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同时学校还结合乐山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趋势,先后成立了世界遗产研究所、峨眉武术研究所、乐山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硅材料研究所等校级科研机构,积极为乐山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证。
三是以项目合作为抓手,积极开展产学研,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给地方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近年来学校服务地方科研项目近百项,其中省社科项目4项,省厅项目18项,市科技项目27项,市社科项目9项。在沙湾区开展了川黄连无公害种植技术推广,在市中区开展了糯米水稻E-512种植技术推广,在沐川县进行竹蟓虫防治技术推广。仅2007年竹蟓虫综合防治研究与示范推广应用面积就达22000多亩,比2006年增加45倍,为竹农新增加直接经济效益200多万元,为造纸工业新增原料1.5万吨以上。川黄连无公害种植技术与竹蟓虫防治技术还获得了国家专利认定。近年来,旅游发展研究中心紧紧围绕打造“中国第一山”开展科学研究,郭沫若研究中心与乐山电视台合作拍摄了文献片《建国后的郭沫若》,编写了科普读物《文豪郭沫若》、乡土教材《文化旗帜郭沫若》等。学校学报“三苏研究”栏目被评为省级“优秀栏目”,具有地方特色的郭沫若学刊和基础教育论坛办刊水平不断提高,研究成果积极服务于乐山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四是积极参与乐山文化活动,为繁荣乐山群众文化生活积极作出贡献。近年来,学校选派知名教授专家,与市社科联合作开设“三江讲坛”,向乐山市民讲述本土文化名人、风土人情;编排长征组歌合唱,深入乐山区县进行巡回演出,受到老百姓交口称赞;组队参加嘉州文化艺术节,在沫若广场开展周末广场文艺活动,积极丰富市民文化生活;政法系的学生志愿者还积极参与社区服务,被民政部授予全国社区志愿者先进单位等等。这些活动在丰富市民文化生活的同时,也积极促进了地方精神文明建设。
(责任编辑 薛丽华)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