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华师范大学高度重视大学生资助工作,始终把着力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困难,作为学生工作中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的中心工作,促进了学生的成长成才。
一、创新学生资助管理模式,不断完善工作运行机制
学校成立了以分管校领导为组长的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学生资助管理中心,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全面负责学生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社会资助、困难补助等工作;成立了院系学生资助工作小组,具体落实相关工作,初步建立起了“学校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院系学生资助工作小组”的学生资助三级管理模式,并组建了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学生资助工作队伍。近年来,学校先后制定了《西华师范大学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西华师范大学国家奖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西华师范大学学生资助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为实现学生资助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
二、建立完善助学体系,多渠道做好学生资助工作
学校通过随录取通知书寄送《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政策简介》等材料、校园网主页开辟“奖优助学”宣传专栏等多种渠道,广泛深入宣传国家和学校的资助政策。
2000年,学校启动新生入学“绿色通道”,建立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助学服务的第一站,近十年来,共有1500余名家庭经济困难新生通过“绿色通道”,并进行跟踪资助,所有录取新生无一例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中途辍学。
严格公正评审学生奖助学金。学校严格规范国家、省级、校级奖助学金评审工作,坚持三个“必须”:名额分配必须在网上公布;必须经过班级或年级初评、院系评审、学校审核三个评审阶段;评审结果必须经过院系和学校两次公示,公示时间至少为五个工作日。同时设立校、院两级监督和举报电话、信箱,并规范奖助学金财务管理,建立奖助学金专门账户,实行分账核算、专款专用,并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切实做好检查和监督,保证奖助学金按时足额发放。
设立了优秀学生奖学金、新生奖学金及10多项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个人捐资设立的专项奖学金,各类奖学金获奖学生人数占在校学生总数的28%左右,同时,奖学金的评选,同等条件下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倾斜。
学校还充分挖掘校内资源,通过设立学生助学岗位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校共设置勤工助学岗位1300多个,划拨勤工助学劳酬30多万元,西华师范大学还着力建立大学生勤工助学基地,增强学生资助工作的“造血”功能,目前已经建立起大学生勤工助学超市、勤工助学书报亭、大学生文印服务中心等勤工助学基地,积极发挥助学工作的育人功能。
此外,学校还广泛发掘社会资源,积极拓宽社会资助渠道,积极争取社会助学项目。迄今为止,各种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在学校共设立资助项目10个,合同金额73万余元,极大地缓解了受助学生的经济困难。
三、“授之以渔”,突出学生资助工作教育功能
学校努力把经济资助与大学生创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励志教育、诚信教育相结合,充分挖掘经济资助的育人内涵,帮助受助学生逐步走上了“资助――自助――助人”的良性循环轨道。
通过组织捐赠单位与受助学生的见面会、鼓励受助学生向捐赠方写信或寄贺卡、组织受助学生参加励志讲坛等活动,把“资助”与“育人”有机结合,加强对受助学生的励志教育和感恩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在学生资助工作中努力贯彻以“创新、创造、创业”为核心的“三创”教育理念,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教师专业技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指导成立了学生家教服务站,免费为家庭经济困难提供家教联系服务,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的资助从以往的救助“输血”变成培养其生存技能的创业“造血”,为学生搭建提升教师专业技能的平台,将勤工助学与专业技能培养结合起来,开拓了学生资助工作的新渠道。
(责任编辑 傅佩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