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四川省德阳市多措并举探索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2010-11-26 来源:四川省教育厅收藏

一、政府统筹,发挥职教资源整体优势

一是统筹规划。以农村职教向县城集中,城市职教向园区集中,各类职教向产业集中为原则,打造“一体两翼三点”(“一体”即以德阳市区为主体,打造两个职教园区(一个特色中职园区、一个高职园区);“两翼”即以劳动力转移为目标的中江职教,以服务重装企业为目标的广汉职教,“三点”即加快绵竹、什邡、罗江职教中心发展)和“德阳职教走廊”的基本框架(为服务成都经济区、成渝经济区,与成德绵经济带相呼应,在成绵高速公路德阳段建设“德阳职教走廊”,为产业化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二是统筹管理。建立了职教工作领导小组、建设西部职教基地领导小组和联席会议制度,完善了“分级管理、以市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明确了人事、财政、发改、国土、劳动保障、教育等20多个部门的职责。将辖区内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纳入职教基地建设,纳入政府目标考核,实行统一管理。目前,全市高中阶段职普招生数比、在校生数比均超过1∶1。

三是统筹政策。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建设西部职业教育基地、加快中国西部职业教育基地建设等文件,制定了一系列有关经费投入、建设用地、毕业生就业、招生、收费、税收、贷款等政策措施,对不同隶属关系、不同所有制和不同门类的职业教育实行同等政策扶持。

四是统筹资源。采取联合、合并、划转、置换等方式调整职业院校布局,将原来的42所中职学校调整到26所;将卫生、劳动保障、商贸、粮食、企业等部门的15所职校或技校合并,划转到地方职业院校,由教育部门统一管理,将农民工培训、企业职工培训、干部培训、下岗再就业培训等统一安排到职校;由高职学院和中职学校共建国家综合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周边地区的职业院校和企业都可享受基地资源。

二、多元并重,激发职业学校办学活力

在持续加大政府对职业教育投入的同时,积极吸纳民间资金,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积极鼓励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投资举办职业学校,促进民办职教发展,现有民办中、高职院校21所,在校生7万多人。

一是优惠提供办学用地。近年来,全市给民办职业院校优惠提供土地近2000亩,政府补贴4亿多元。

二是制定支持民办职教发展优惠政策。对民办教育在经费投入、毕业生就业、招生、收费、税收、贷款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在民办教师培训、表彰奖励、教师职称评定、教育教学评优考核等方面与公办学校一视同仁。

三是推进民办职业院校连锁化、规模化、集团化发展。如四川警安职业学院现拥有成都、绵竹和罗江三个校区,共占地1300余亩,在校学生6000多人,教职工400多人。

四是按照国有资产性质不变、财政供给渠道不变、教师身份不变的“三不变”原则,吸引民间资金6亿多元,改造薄弱公办职业学校。中江县政府吸引民间资金7000万元,迁建中江职中,是全省首批示范中职学校、全国重点职中;与省经委共建的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政府担保贷款、土地置换等措施,筹资2亿多元,是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职学院建设单位之一,已通过国家验收。

三、校企合作,加快技能人才培养

一是校企联姻。积极支持学校与企业联姻,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支持学校与行业协会、同业商会合作,共享行业信息、师资、实习基地等资源。目前,全市20多所职业院校与近500家企业共同成立了机械电子、建筑安装、商贸旅游三大职教联合会,搭建了学校与行业共建共享的平台。

二是订单培养。学校依据企业需要和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内容,开展优质教学;企业负责实训和返岗工作,抓好实训和理论与实践的对接。2007年,四川工程职院对接中国二重8万吨大型模锻压机项目,新增模锻专业,举办模锻班;2009年,四川工程职院对接东汽焊接高技能人才需求,调整教学内容,今年3月,71名学生取得国际级核电焊工标准技能证书,已全部到岗工作。

三是开展校厂互通。企业提供设计和原材料,学校指导学生进行产品加工,实行来料加工式合作模式。学校节省了实训材料和资金,学生加工产品"实战"性强,产品质量高,学生成才速度快。企业成本低,急需工件得到加工,校企双方实现互利。四川工程职院与二重、东汽、东电等重装企业共建“校中厂、厂中校”实训基地,引进企业设备5500万元,建立了600余人的“企业兼职教师人才库”;与重装企业共同开发了核电容器焊接工艺、五轴数控加工等28个培训项目,为企业培训员工8000余人;与东汽联合组建的工具研究所完成了叶片叶根铣刀等12项技术攻关项目,获国家专利8项。

四是开展中外合作。积极支持辖区内职业院校与国外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合作,培养实用技能人才。四川工程职院与德国北威州行业协会、培训机构达成合作协议,组建具有国际水平的职教实训基地。四川建筑职院与澳大利亚的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合作,培养建筑类、旅游类人才。

四、产教结合,促进职教与经济共同发展

一是与实施工业强市相结合。依托职业学校培养技术工人,2004年以来,职业院校为全市企业输送技术工人近10万名,基本满足了企业发展的需求;依托职业学校促进技术创新,将装备制造业技术研究中心建在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加快重大装备的产品开发、技术攻关,实现产、学、研有效结合;依托职业学校开展招商引资,罗江县仅有24万人口,职业学校在校生1万多人,职教发展方便了企业用工,吸引了一批台资企业,带动了全县经济的快速发展,中江职中新校区在中江县工业集中发展区建成后,吸引了9家境内外企业落户。

二是与发展现代农业相结合。大力实施 “2112”教育富民工程(每个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每年引进推广2个以上先进实用农科项目,建立1处以上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在每村扶持1个以上科技致富示范户,全年培训农村劳动力20%以上),促进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和农民的增收致富。目前,该工程已推广到80%以上的乡镇,共引进各类实用新技术项目600多个,建立种植、养殖、加工等示范基地265处,扶持示范户2245户,直接创农业增加值1亿多元,示范户人均纯收入是全市农民人均收入的1.7倍。

三是与第三产业发展相结合。市旅游局和旅游协会与德阳市旅游职业学校共建旅游类专业,并在校内设立德阳市旅游培训中心,培训旅游类从业人员,协会帮助学校解决学生实习与就业。目前,职业学校旅游专业毕业生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德阳舞蹈学校办学特色鲜明,选送的节目曾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表演。职业教育发展还为全市商贸、金融、物业等提供了大量的人才,满足了第三产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四是与促进劳动就业相结合。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构建招生、教学、就业“一条龙”职教服务体系,近几年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其中中职学校75%的毕业生在本地就业。采取政府资助或免费提供期限不等的职业教育和就业培训的“9+X”模式,对初高中毕业生进行“培训、鉴定、就业一条龙”服务,为学生和企业双方搭建劳动力供需平台,有效缓解了全市就业压力,满足了企业的用工需求。近年来,经“9+X”职业教育培训出的各类技术人员成功地输出到上海、北京、浙江等地,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责任编辑:陈思怡)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