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成都市温江区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创新社会管理的工作要求,以建立“区管校用”的用人机制为突破口,以“三有利”为落足点(有利教师发展、有利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有利学校发展),打破人才学校所有限制,促进师资合理流动,引导、鼓励和促进广大教师进入人才市场,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大力提高学校办学效益。
一、努力探索用人机制,打破教师身份限制
一是成立专职机构,确保“区管校用”改革顺利推进。经2008年区编委会研究决定,设立了成都市温江区教职工管理服务中心,作为区教育局下属的事业单位,核定事业编制15名。区教职工管理服务中心成立以来,履职到位,创造性开展各项工作,先后与2844余名教职员工签订了人事聘用合同,他们同时与学校签订了岗位聘用合同,切实理顺了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人才交流中心与教师的关系,实现了教师由“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
二是完善管理制度,推进“区管校用”机制创造性实施。为进一步促进城乡教育高位均衡,调动广大教职工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建立教职工“能进能出”良性用人机制,对全区义务教育阶段教职工每年实施两轮岗位竞聘。学校第一轮岗位竞聘按教育局规定比例进行,落聘人员实施第二轮岗位竞聘。同时对于连续未通过第一轮竞聘上岗的人员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强化培训、加强考核。
二、健全人事管理制度,充分激发队伍活力
一是教师能进能出。严格执行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创新人才引进机制,通过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名校现场招募以及对优秀的高完中高级教师免笔试直接进入面试等方式,广纳人才。自2007年以来,温江区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了388名优秀教师,其中硕士研究生19人,本科生355人;将教师工作业绩作为重点考核的内容,围绕德、能、勤、绩开展考核工作,对年度考核处于后三位的,实行诫勉谈话,连续两年处于末三位的,作待岗处理;对长期外出人员、不安心教育工作、违反工作纪律等69名教职员工分别作了辞职、辞聘等处理,进一步畅通了出口。
二是干部能上能下。实行竞争性选拔干部,全面推行校长聘任制,落实校长负责制,全区校(园)长竞聘上岗,由区教育局任命,竞聘上岗校长对学校干部有提名。学校副校长及中层干部按照“公平公开、平等竞争、择优选拔、能上能下”的原则,在全区范围内跨校竞聘上岗;落实干部考核措施,按照德才兼备、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注重实绩的原则,通过年度考核和聘期届满考核以及校长述职、民主评议的方式,综合评估校长的德、勤、能、绩、廉,评估结果作为续聘、晋级、评优、奖惩等的重要依据。
三是职务能升能降。教师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按照岗位总量控制与岗位结构比例相结合的管理办法,实行评聘分开,对岗位设置及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实行动态管理,随事业的发展、人员编制及专业技术人员结构的变化作相应调整。各校通过个人申报并述职、民主测评、公布考核量化结果,学校提出初聘意见并公示、上报审查等程序,择优聘任,坚持“人走岗不动,宁空不挪聘”的职称聘任原则,打破了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任期终身制。截止目前,全区有中学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岗位442个,聘用320人;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岗位1310个,聘用1370人;初级专业技术职务岗位1124个,聘用1147人。
三、开展城乡交流互动,实现师资均衡配置
为进一步增强“区管校用”管理意识,发挥教职工管理服务中心职能,将城乡干部教师交流工作纳入学校年度目标考核和教育综合督导评估,通过推进城乡教师区域互动、名校集团互动、师徒结对互动、上挂温江区教育局机关和温江区研培中心锻炼的方式,大力推进城乡干部教师交流。近年来,全区城乡干部教师区域交流共计871人,其中校级干部交流75人,中层干部交流95人,城乡专任教师交流(含校际交流)701人。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