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四川广元市校合作 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
扎实推进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工程

2011-10-27 来源:四川省教育厅收藏

  近年来,四川省高校积极开展与广元市的“市校合作”,四川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南石油大学、成都理工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等50多所高校通过“市校合作”,主动对接广元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服务广元经济转型升级,促进广元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科学发展,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同时也为进一步推动高校服务社会积累了典型范式及宝贵经验。

  一、加强平台建设,推进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

  创新平台建设,是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环节,通过“市校合作”,着力加强“三个平台”的建设,有力提升了企业创新能力和产品竞争能力,促进了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一是科研平台。以加强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建设,促进原始创新,推动科技资源共享。二是孵化平台。以加强大学科技园等孵化平台建设,促进机制创新,增强成果转化能力。如西南石油大学在广元市天然气综合利用工业园区建立大学科技园,在推动广元天然气发展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三是共建平台。以加强校地、校企合作共建平台建设,促进体制创新,增强科技服务能力。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与广元市以及科研院所合作,建成了零八一电子集团技术中心等3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增强了广元企业的研发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有力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成为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有力科技支撑。

  二、着力项目联合,全方位助力推经济社会发展

  高校通过“市校合作”,加强与科研院所、地方、企业协同创新,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了实质性成果,通过成果转化,有力推动了广元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方位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在工业方面,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参与研发的实施伺服跟踪先进控制技术、特种高分子材料等项目,提升了广元国家先进电子产品及配套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等园区的现代化水平,有效促进了园区企业和地方工业快速发展;在农业方面,四川农业大学、西南科技大学等高校与科研院所合作,实施长毛兔新品种选育、富硒富锌猕猴桃栽培等项目,推动广元市特色农业产业快速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在旅游发展方面,四川农业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高校研究编制的《嘉陵江流域旅游开发规划》、《旺苍温泉旅游区总体规划》等项目,推动了广元旅游产业快速发展、促进了广元打造旅游品牌和美好新家园的建设。 在低碳发展方面,围绕广元建设西部低碳发展宜居城市的目标,成都理工大学参与研究的地热水资源综合利用调查、地热资源综合开发、低碳重建与发展研究、风能太阳能资源调查评估和综合开发利用、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等低碳发展项目,加快了广元市低碳发展步伐,为广元先后荣获“中国十大低碳贡献城市”和全国首批“低碳发展突出贡献城市”称号作出积极的贡献。在长效机制建立方面,通过《市校合作框架协议》的签订,逐步建立和完善长效合作机制,在生物技术、食品加工、中药材、环保及清洁能源等各领域与广元市开展广泛合作,全面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

  三、高校发挥人才优势,全面提供智力支持

  针对广元市人才培养开发的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等实际需求,高校发挥人才优势,加强地方人才培养与双向流动,为广元市全面提供人才保障,其主要做法:一是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培养急需人才。围绕广元经济结构调整和支柱产业发展需求,加大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力度,使学科、专业建设更加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广元培养了一大批短缺、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为广元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承接产业转移、促进新农村建设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二是重点开展联合办学。突出教育、卫生重点,在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领域与广元深入合作,如西南财经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与广元市实施联合办学、共建课改基地、临床研究等项目,为广元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全面提升广元教育、卫生事业发展水平;三是大力支持高校人才交流。选派综合素质好、熟悉工业经济技术的高校干部赴广元市挂职,选派专家教授到广元进行相关专业知识培训;四是广泛开展交流培训。多途径、多类型吸纳广元市的干部、企业家等走进高校交流培训,提高干部群众科学素质,进一步寻求双方更多的合作机会;

  四、深化“市校合作”,促进高校自身发展

  “市校合作”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有力推动了高校自身的发展,为高校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和空间,为高校优秀人才施展才华、实现抱负、创新创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高校在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充分利用地方政府强大的经济和政策优势促进自身发展,整体实力得到提高。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四川高校在省内外与400多个地县及超过1000家企业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下一步,省教育厅将不断总结推广“市校合作”推动广元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经验、基本机制和发展范式,组织和引导全省高校深入推进实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程”,推动高校增强服务意识、发挥自身优势,围绕国家和省创新体系建设,四川省“7+3”产业战略实施和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成渝经济区域规划启动实施,天府新区建设等国家、省、区域发展主线,纵深推进高校与地方合作、切实加强与区域支柱产业、特色产业的产学研创新联盟建设,推动高校优势资源与区域、行业、企业的创新需求无缝对接,融入四川省技术创新链和成果转化链,为进一步助推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责任编辑:宋成龙)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