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大力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一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省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副省长任组长的协调小组,两次召开全省电视电话会议,专门部署营养改善计划各项工作。各市、县也成立相应机构,落实目标责任管理。安岳县等试点县为营养改善计划设立专门机构、配备人员编制。
二是科学确定供餐模式。省学生营养办统一集中审核试点县实施方案,因地制宜选择供餐内容和模式,不搞“一刀切”。采取食堂供餐和“牛奶+X”课间加餐两种模式,并逐步向食堂供餐模式过渡。古蔺全部采用食堂供餐模式,南江县、万源市等地采取食堂供餐与加餐结合、辐射配餐等多种形式,效果良好。
三是足额落实资金投入。省财政及时下达国家试点县学生营养膳食中央补助资金15.34亿元、地方试点中央奖补资金2.53亿元和省级补助资金10.12亿元。各地积极落实地方配套补助资金,成都市财政承担了其8个地方试点县所需经费的50%;古蔺县在国家补助3元之外,还按每生每天1元标准追加安排资金,用于添置设施设备、聘用人员等。
四是大力加快食堂建设。制定学校食堂(伙房)建设指导意见,明确食堂(伙房)建设选址、布局与规模、设施配置等基本要求。调整完善食堂建设规划,要求国家试点地区在2013年底前、其他地区在2015年底前基本完成学校食堂建设任务。落实食堂建设资金,2011-2013年,已累计投入中央和省级专项资金20多亿元,重点支持国家试点县农村中小学食堂建设。2013年省本级设立食堂建设专项资金1.5亿元,同时要求试点县政府将营养改善计划资金在年初预算中予以安排,加快食堂建设。
五是重点抓好两个安全。狠抓食品安全和资金安全两个关键点。规范食品采购管理,学生饮用奶由省审批公布定点生产企业名单,大宗食品以县为单位实行政府采购。加强学校食堂管理和工作人员培训,开展示范性标准化学生食堂创建活动。加强营养健康教育,广元等地积极开展学校食堂营养配餐及初级营养指导师培训,各定点生产企业积极配合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开展科学、健康饮奶培训。采取重点与全面监测相结合,扎实开展学生营养健康监测。加强应急机制建设,认真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完善应急方案和措施,加强应急演练,努力做到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妥善处理各类突发事件。加强实名制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将地方试点县纳入实名制系统管理,为加强资金管理奠定坚实基础。
六是主动做好公开公示。把营养改善计划信息公开公示纳入当地政务公开范畴,要求各级学生营养办、各试点学校主动做好信息公开公示,始终坚持透明阳光操作,充分接受全社会的监督。省学生营养办设立举报电话和信箱,开设网络宣传专页和主题微博,编发工作简报39期、信息动态4期,制作展板3期;各试点学校统一设置专门标志牌。四川日报、四川卫视、四川教育电视台、教育导报等主流媒体多次宣传报道各地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情况。
七是着力强化监督检查。省协调小组建立专项督查长效机制,要求各成员单位每学期开展一次专项督查。去年以来,全国营养办、国家有关部委多次到四川督查调研,对四川营养改善计划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省领导深入仪陇、巴州、南江等地开展督查调研,省级相关部门、省学生营养办组织督查组,深入80余县200余所学校进行专项检查督导,积极指导帮助各地开展工作。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