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贵州大学坚持“六化” 强化毕业生创业就业

2009-07-20收藏

  贵州大学多措并举,坚持就业责任目标化、就业指导全程化、就业生源优质化、就业服务信息化、就业援助常态化、就业渠道多样化,强化毕业生创业就业。毕业生年终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0%以上;2008年,年终就业率达91.57%,部分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今年4月18日,中央第五巡回检查组在检查指导贵州大学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时指出:贵州大学在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方面成效显著,做到了学生“入学不失学,毕业能就业”,值得其他学校借鉴。

  落实措施 就业责任目标化

  就业工作,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贵州大学近几年每年毕业生都超过了万人。省委常委、贵州大学党委书记龙超云深情地说,“万名学子的就业,关乎万个家庭的未来。他们有业有为,是家庭的幸福,也是我们学校的责任……”她多次对就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对有关就业工作的重要文件作出详细批示,并亲自修改。学校成立以校长陈叔平为组长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招生就业目标责任制,完善了“领导主抓,部门统筹,学院为主,全员参与”的校院联动的就业工作机制,形成了校、院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教职员工积极参与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体系和组织网络。

  学校在推行毕业生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过程中,将就业工作列为一类指标纳入目标考核,实施一票否决制;建立就业工作情况通报制度,定期采取周报、月报、简报等方式向学校和省教育厅报送就业情况,向学院通报各专业的就业率;建立并完善就业工作奖惩机制,对完成学校规定初始就业率、特困生和贫困毕业生年终就业率目标的学院给予重奖。对就业工作达到学校要求,年终就业率低于70%的学院,减少该学院次年学校下拨就业专项经费,并调整该学院次年招生计划。

  加强培训 就业指导全程化

  “真诚关怀、悉心指导、周到服务,帮助毕业生迈好走向社会的关键一步。”牢牢把握教育部部长周济的要求,学校把就业教育和就业指导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全过程。

  陈叔平校长多次强调,“要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就要加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建立了相对稳定的专兼职结合的就业指导课教师队伍,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聘请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来校对就业指导老师进行系统培训,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时代英杰联合创办了职业指导教师网。今年,学校组织就业课教师参加了由教育部主办的“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培训班,并走访了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北京大学等10多家单位,全面学习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思想、新做法。

  学校坚持就业指导培训四年不断线。2004年开始,学校将《就业指导》课列入必选课程,分不同阶段和年级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适时邀请有关领导、专家、企业家、成功学子等结合行业发展和人才需求为毕业生作就业指导报告。目前已形成一年级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二年级加强“职业道德、成才观、劳动价值观”教育、三年级进行“就业形势、政策和技巧”教育,四年级组织不同规模、形式的就业讲座的完整就业课堂指导体系。学校近三年共举办就业指导讲座300余场,仅为2009届毕业生就开展了百余场。学校还组建了“贵州大学职前网络学堂”,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接受就业指导教育。

  强化“四能” 就业生源优质化

  “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大学生就业之本。”贵州大学着眼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探索“能吃苦、能适应、能创造、能奉献”的“四能”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了毕业生创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不断提高。

  学校强化学科专业设置的针对性,设置了由山地农业、矿产、电力、化工、地域文化等优势和特色学科群组成的学科专业结构,凸现了为贵州而设、为贵州所用的鲜明地方特色。充分利用多学科交叉优势,拓宽专业口径,在培养方案修订时增加自选课程和实践教学学时、学分比例,现已构建成贯穿教学全过程、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互动、不同层次互动、校地企互动的“一体化、多层次、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在加强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教学的基础上,特别注重学生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把很多课程放到田间地头、工矿企业等进行现场教学,农科类专业实行“实践教学贯穿四年”的培养模式,工科类专业按“真刀真枪搞毕业设计”的要求,选题直接来源于生产和工程实际。学校建成了3个省级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207个校内外实习基地,每年有近万人次学生到基地实习见习,使学生尽快地融入社会、融入实践,增强了社会和岗位适应能力。

  学校还大力开展课外科技活动,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提升学生人文素质。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开设“第二课堂”素质拓展课,设立“大学生科学研究训练(SRT)计划”项目、“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仅2008年,学校就设立了300多个科研训练和创新实验项目,参加学生3000余人。学校建设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大学生素质拓展基地,着力培育“校园文化节”、“社团文化周”、“名师大讲坛”等一批品牌活动。近三年,学生获省部级以上奖励852项,其中全国性奖励644项。一个个奖项,向世人展示着贵大学子过硬的素质。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校积极探索并逐渐建立和完善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就业创业相结合的长效机制。1998年以来,学校连年被评为全国、全省“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集体。2005年开展的“百团万人服务贵州”社会实践活动,被中央先教办和中宣部誉为“全国高校先进性教育的一个典范”;2006年开展了“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实践活动;2007年开展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实践活动;2008年开展了“抗凝冻、保民生”青年志愿者救助行动,学校获贵州省“抗凝冻、保民生”工作集体一等功;“5•12”大地震中,广大师生员工捐款280多万元,无偿献血30多万毫升,1200名学生志愿者分批护理汶川地震伤员,中共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石宗源亲切接见了学生志愿者。

  知行并重,以行促学。贵州大学强化“四能”人才培养,锻造了贵大学子过人的素质与能力,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得到进一步增强。“贵州大学的毕业生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能吃苦,很实用……”许多用人单位的同志如是说。

  搭建平台 就业服务信息化

  “学校要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尽快使网络招聘成为毕业生求职择业的重要渠道,使网络平台成为就业工作的主阵地……”龙超云书记指出。

  2006年,学校投资10多万元,自行设计和研发了网络版的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系统,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为基层、为学生服务的实际效果。该系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得到高校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毕业生的生源管理与审核,就业方案的形成与上报,报到证、协议书的发放和管理,均在网络版就业信息管理系统上实现。2007年起实现了就业进展情况网上管理,从校领导到就业指导中心,从学院领导、学院学生科到毕业生都能同步掌握毕业生的就业进展情况、各学院分专业的就业率统计情况和毕业生本人的就业情况,同时确保向省就业指导中心上报数据准确、真实、透明,实现了教育厅、学校、学院和学生“四位一体”的信息共享。经贵州省教育厅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推荐,贵大的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系统已在全省高校推广使用。

  贵州大学建有自行开发和引进的就业信息平台,建立了贵州大学就业信息网、WAP手机就业网等信息服务平台系统。学校、学院、学生和用人单位通过互联网都可在同一平台上实现信息共享;学校可通过网络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也可向毕业生推荐用人单位。毕业生实现了学校集体注册,用人单位注册成功后,可在网上发布招聘信息,实现了用人单位、毕业生和学校的三方互动。学校通过网络、电子屏幕、手机短信等多种渠道将就业有效信息及时转发给毕业生,做到当天信息不过夜。2008年10月以来,共发布招聘信息319条,提供就业有效岗位7269个。

  “尽管相隔千里,却能和用人单位进行‘面对面’交流,网络招聘降低了我们的求职成本……”贵州大学很多毕业生告诉记者。学校借助教育部网络联盟的信息平台,投入20多万元,建立了贵州省高校首家网络视频面试洽谈室,2007年下半年正式向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开放,实现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远程网络视频交流和网上初选。如今,网络招聘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青睐。

  真诚关爱 就业援助常态化

  贵州大学4万余名全日制在校生中,贫困生占30%以上,远远高于全国20%的平均水平。龙超云书记多次指出,“学校要做好困难家庭大学生的帮扶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使就业援助常态化,最大限度地使困难家庭毕业生在离校时实现就业……”

  多年来,学校在全力推进整体就业工作的同时,对“双困生”给予特殊关注与帮扶,通过素质拓展、个体咨询、集中培训、专项资助、学费减免、勤工助学、特殊推荐等措施,加大对经济困难和就业困难毕业生、残疾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力度,通过重点指导、优先推荐,“一对一”的就业服务和重点推荐,帮助他们顺利就业和创业。针对就业压力给大学生造成的心理问题,贵州大学创新心理健康教育,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心理辅导服务,调适他们的心理,缓解他们的就业压力。该项工作得到国务委员陈至立同志的充分肯定,曾批示:“贵州大学的做法好,值得全国其他院校学习借鉴。”

  “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贵大在对贫困生进行资助的同时,强化其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促进了贫困学生全面发展。近年来,学校设置了2300多个勤工助学岗位,实行技术含量层层递进的岗位供给制:大一新生主要从事劳务型岗位,大二从事劳务型与技能型结合的岗位,大三从事技能型与管理型结合的岗位,大四将技能型岗位与就业结合起来。2009年,学校进一步投入经费300多万元,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了1200多个科研助理岗位,这些学生通过参加科研课题组的工作,锻炼了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在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提高了就业竞争力。

  就业援助常态化,真诚关爱结硕果。据统计,贵大贫困生年终就业率连续多年高于90%;2008年,贫困生年终就业率为94.35%,高出当年学校年终就业率2.78个百分点。

  广辟市场 就业渠道多样化

  “我们要广开门路,不断加强毕业生‘促销’工作,在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这是陈叔平校长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随着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学校制定了“立足贵州,面向基层,辐射西部,走向全国”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发展战略。学校先后与福州市人事局人才储备中心、江苏省人事厅和贵阳市人才交流中心、贵州电视台等单位建立了200多个毕业生就业服务、就业或实习基地;与六盘水市政府、贵州省煤炭管理局、贵州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贵州能发电力燃料开发有限公司等单位签订学生定向培养合同,近三年已为上述单位培养了587名定向委培大学生;积极开展校地、校企对接活动,校领导亲自带队“跑市场”。今年年初,龙超云书记和校领导带队分赴全省9个地州市及部分企业,调研毕业生就业市场,召开毕业生推介会。

  2006年9月,贵州大学建成了全省第一家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2007年,首家贵州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分市场落户贵州大学,学校充分利用这一平台,经常举办各种“高校毕业生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洽谈会和理工类、农科类、人文社科类毕业生专场招聘会。充分发掘校友资源,利用“校企联盟”等组织,联系用人单位进校招聘,向企业推荐毕业生。2008年10月至今,共为2009届毕业生举办校内现场招聘会305场,提供有效就业岗位21721个。贵大校园,几乎天天有招聘,时时有洽谈。

  “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学校积极做好“贵州省选调优秀毕业生到基层党政机关工作”、“贵州省选调优秀毕业生到基层法院工作”、“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教师特岗计划”等项目的宣传和服务工作;积极动员毕业生为国防建设做贡献,配合兵役部门落实好在高校毕业生中征兵工作。今年,学校进一步修订了《贵州大学到基层就业毕业生奖励办法》,落实各项就业创业政策,并对到贵州省50个贫困县就业的毕业生学校给予每人1000元的奖励。

  “创业是最积极、有效、高质量的就业。”近年来,学校每年投入100多万创业经费,加大创业教育力度,逐步构建“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建设创业基地、创新创业机制”四位一体的创业教育工作体系。学校决定由项目课题单位领导带头,选聘优秀在校生和毕业生作为科研助理;以学院为单位建立创业优秀团队,充分利用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为毕业生和在校学生构建创业基地,组织创业实践;积极支持有创业意愿的学生,为其提供项目引导、技能培训、专家指导、法律援助等服务,帮助毕业生走好自主创业之路。近年来,很多贵大在校学生相继创业。他们感慨地说:“大学生创业,选准市场与产品是成功的一半,另一半是自己不懈的努力!”

(责任编辑 张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