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贵州大学积极探索贫困生“砺志强能”资助新路

2009-04-09收藏

  贵州大学积极探索和构建对贫困生的资助体系,将“扶贫与扶志、扶能”有机结合起来,在保证“经济资助”的基础上,加强“精神资助”和“技能资助”,逐步走出了一条对贫困生实行“砺志强能”助学育人的新路子,促进了贫困大学生健康成长,发展成才,既保证了“不让一个大学生因家庭贫困而辍学”,又锻炼和提高了贫困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充分发挥了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一、扶贫――力助贫困学子圆梦大学

  贵州大学地处经济“欠发达、欠开发”的西部省区,很多学生来自农村,贫困生比例较高,4万余名全日制在校生中,贫困生占30%以上,远远高于全国20%的平均水平。学校贫困生助学工作相对而言更加艰难,任务更加艰巨。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却奏响了一曲动人的助学育人乐章,让众多贫困学子从中受益,顺利完成学业。

  首先,学校高度重视贫困生资助工作,组建了专门负责学生资助工作的机构,制定工作目标和工作思路,采取有力措施,完善资助新体系。

  2006年11月,学校组建了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开展贫困生资助管理工作。按照“他助、自助、助人”的工作目标,不断完善以国家资助为主要渠道,以助学贷款为重要内容,以社会资助为有效补充,以学费减免和困难补助为重要措施,以“砺志强能”为目标的助学、帮困、育人资助管理体系,实现对贫困生的全方位资助。

  其次,学校认真贯彻落实财政部、教育部关于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政策和规定,不断完善学校奖、贷、助、补、免的制度。

  贫困学生入校时,学校就进行全校性普查,全面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准确掌握贫困生情况,并建立贫困生信息档案。然后,针对每一个贫困生的实际制定完整的四年资助计划,通过“绿色通道”及时办理相关手续。仅2006年以来,学校就有8500余名学生通过“绿色通道”入学,彻底解决了贫困生“进得来”问题。

  2006年以来,学校共发放各类奖学金、助学金及助学贷款20644万余元,投入800多万元减免学费、进行困难补助、设立勤工助学岗位等,积极联系社会资助贫困生,为贫困生寻找到更多资助机会,引入320余万元社会资金资助贫困学生,切实解决了贫困生“留得住”问题。一位贫困生家长在给学校的感谢信中这样写道:“四年前,当我收到贵校给儿子寄来的录取通知书时,心里既感到喜悦,又充满忧虑,担心家庭经济困难孩子上不起学。当孩子进校后,才发现贵校对贫困家庭子女上大学有一系列资助政策和措施,而且很快办好了手续,完全帮助我们解决了后顾之忧。”

  除了采取资助措施外,学校还通过定期召开贫困学生座谈会和个别谈心交心等形式,经常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和想法,根据不同困难和问题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每年冬天,学校都为贫困学生送去寒衣,寒衣温暖了他们的身体,更温暖了他们的心。每年春节,中共贵州省委常委、贵州大学党委书记龙超云都要带领学校领导慰问不回家过年的贫困生,并和他们一起吃年夜饭,给他们发“压岁钱”,让他们在学校也能过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2008年年初中国南方地区发生凝冻灾害和5月四川发生特大地震后,学校及时组织师生捐款、捐物,采取特殊政策和减免措施帮助受灾学生,使他们在重灾之下得到精神安慰和物质资助,真切感受到学校给予他们的温暖。

  学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实施,为广大学生撑起了一片爱的晴空。正如一名学生所说,在贵州大学的校园里,家庭贫困没有负担,没有担忧,在这里学习和生活,充满关爱、充满热情、充满动力。

  二、扶志――引导受助学生自立自强

  扶贫不忘扶志,助学重在育人。多年来,贵州大学通过多种途径为贫困生开展专门的精神激励,高度重视对贫困生的励志教育和心理疏导,引导他们正确对待贫困,消除自卑,鼓励他们不畏艰难,自强自立,培育他们受助感恩、回馈社会。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曾经是农民工的李明勇现在是贵州大学人文学院一名硕士研究生。由于家境贫寒,他初中毕业后辍学打工,在工作之余,勤奋学习,参加了成人高考,完成了成人继续教育的专科和本科学习。2007年,以笔试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我校美学专业公费硕士研究生。入校后,学校采取了资助措施,积极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并鼓励他不懈努力,自强不息,争取更加优异的成绩。进校以来,李明勇刻苦学习,潜心钻研,学业取得了显著成绩。为此,他先后被授予“2007年贵州十大影响力人物”、贵州大学“感动校园十大人物”等称号,还获得了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

  贵州大学明德学院学生郑向利,来自河南方城县一个极其贫困的农民家庭。进校后,在辅导员和老师们的帮助和勉励下,他利用周末做家教,在学校勤工助学获取生活费。三年来,郑向利没有向父母要过一分钱,不仅养活了自己,还按时缴纳了学校所有的学杂费。生活的压力磨炼了他坚强的意志和勤奋的品质,他两次获得国家奖学金,连年获得学校一等奖学金和“三好学生”,先后被评为贵州大学“十佳大学生”和“十佳自强之星”。

  为培养提高学生的诚信意识,降低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贵州大学广泛开展诚信宣传教育活动,举办诚信教育专题讲座,建立贷款学生诚信档案,把诚信表现纳入学生日常德育考核,大力宣传和表彰先进事迹和先进个人,取得显著成效。

  贵州大学职业技术学院2003届物业机电管理专业毕业的张启华,也是一名来自农村的贫困学生,入学时他通过国家助学贷款解决了在校期间的学费,入学后,他又通过勤工助学解决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费用。毕业后,他积极响应国家志愿服务西部的号召,到贵州省惠水县摆榜乡中学服务两年,在服务期间他还资助了两名贫困学生。还贷时间的临近,张启华却突然得知自己身患恶性肿瘤,并于2007年先后进行了三次手术。高额的医疗费早已使家中一贫如洗,但面对还贷,他没有选择逃避,而是坚守诚信还贷的承诺,一边治疗一边打工,按时还清了国家助学贷款。现在,自强不息的他还走上了自主创业之路,取得了可喜的业绩。

  现在,坚守诚信,自强自立,按时还贷的信念深入到了贵州大学每一个学生心中。近年来,学校绝大多数贷款学生都能按时甚至提前还清贷款。该项工作得到了贵州省教育厅和贷款银行的充分肯定,学校获得了贵州省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先进单位一等奖。

  三、扶能――提升受助学生成才高度

  “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贵州大学通过将原来的“物质救济型”资助向“砺志强能型”资助转变,将劳务型勤工助学向技能型勤工助学转变,将单向资助路径向双向资助转变等思路,促进贫困学生全面发展,最终实现了不仅对贫困生进行资助,而且强化了能力和素质的目标。

  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和社会服务活动是贫困生自助自救的最佳途径,既能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劳动所得报酬又能缓解经济压力。

  多年来,贵州大学资助贫困生工作始终坚持“砺志强能”的资助理念,变过去单纯的“授鱼”为既“授鱼”也“授渔”。2006年以来,学校设置了2300多个勤工助学岗位,这些岗位立足校内开拓校外,针对不同年级的贫困学生,实行技术含量层层递进的岗位供给制。大一新生主要从事劳务型岗位,大二从事劳务型与技能型结合的岗位,大三从事技能型与管理型结合的岗位,大四将技能型岗位与就业结合起来。贫困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选择合适的岗位,进行有偿劳动。在缓解经济困难的同时,给他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社会实践机会和技能锻炼平台。

  贵州大学园林系大四学生周恒莉,5岁时父亲因病去世,并欠下3万多元的债务,母亲一人抚养5个孩子,家庭非常困难。贫困让周恒莉内心一直很自卑,性格内向,不善言语。入校后,周恒莉开始勤工助学,他最初做绿化保洁工作,后来利用所学的园艺专业知识进行植物病虫害防治、花卉管理等工作。“勤工助学给我的不仅是经济上的援助,更重要的是让我的能力得到了锻炼。”这个曾经不善表达的男生,如今在公众场合说起话来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对生活充满自信。

  据统计,近三年贵州大学共有贫困学生38500余人次参加了勤工助学。勤工助学岗位备受贫困学生的亲睐,在贵州大学2008年举行的一场勤工助学岗位招聘会上,800个岗位有3000多人报名竞聘。

  学校积极鼓励学有余力的贫困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加强专业知识的渗透和运用,增长知识才干,增加社会阅历,提高综合素质。仅2008年,学校就组织近1000名贫困学生开展了为期15天的“勤工助学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活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调查了数十个村镇,10000余户农户,撰写各类调研报告1000余篇,为地方政府决策提供了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为服务贵州“三农”和“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此项工作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充分肯定和赞誉。

  学校还激励贫困学生参加以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为主要内容的勤工助学。学校率先在省内启动了“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SRT项目”)和“大学生创新计划”,每年投入35万元,对他们进行科研经费资助,引导他们进入科研领域,使其在教师指导下自主选题、自我设计、自主实验、自我管理从事创新性实验,培养他们的科研素质,启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强化他们的创新能力。仅2008年就设立了300多个科研训练和创新实验项目,参加学生近3000余人。其中,很多项目是针对贵州经济社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而展开的,研究成果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益。

  多形式、多渠道的社会实践和专业能力锻炼,培养了贵大学子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在近年全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贵州省就业市场狭小的情况下,贵州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其中,绝大多数在校期间勤奋学习,注重自身能力培养的贫困生,因实践能力强、独立进取、吃苦耐劳,尤其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很多学生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迅速成为了各行各业的骨干和中坚力量。

(责任编辑 薛丽华)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