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贵州大学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积极引导广大师生党员立足岗位,着力于实验教学、社会实践、科研训练项目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四个环节,助推实践教学再上新台阶。
突出实验教学环节,夯实实践教学基础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教学环节。搞好实验教学,首先要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增强实验室综合实力。学校紧密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结合实际,以加强专业学科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出发点,多渠道筹措经费,投入实验室建设,扩大实验室规模,改善实验室设备,使实验室综合实力提升了一个台阶。目前,学校现共有教学实验室90个,其中基础课实验室13个、专业基础课实验室18个、专业实验室59个。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有30个省级评估合格的“双基”实验室。学校生均实验设备值超过8000元,达到国家标准的优秀水平,实现了100%的实验开出率。除实验室外,巩固和建设好各类实践教学基地也是实践教学开展的另一重要保障。截至目前,学校共建有207个实践基地,其中校外实践基地197个。
突出社会实践环节,丰富实践教学内涵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课外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学校总结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经验,统筹布置,精心打造,进一步完善社会实践组织体系。2011年暑假期间,学校党委组织近百支志愿服务队开展“春晖行动——我与家乡共发展”社会实践活动,万余名志愿者分赴全省各地,开展智力支教、社会调研、法律咨询、关爱留守儿童、资助农民工子女、“三农”服务等活动,在社会实践中为民服务。各学院党委也结合自身专业学科特色,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法学院社会服务中心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和智力支持;人文学院党委组织学生党员在丹寨县开展少民族传统技艺传承班,培养乡土人才。在三都水族自治县收集整理民俗、民风资料,为增强水书、端节、马尾绣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续能力作贡献;在上海世博会期间,艺术学院党委组织80名舞蹈专业的学生在贵州馆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场精美绝伦民俗文艺表演。此外,银鸽志愿者服务团、拓荒者志愿服务队等学生社团每年都会组织万余名学生参加的各类主题实践活动,促进内涵发展,彰显学校特色。
突出科研项目环节,提升学生专业素质
如果说社会实践是立德励能的大天地,那么科研项目就是提升学生专业素质的小平台。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和各基层教学单位积极探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模式,组织和引导学生党员在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简称SRT计划)项目、全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和学科竞赛中学比赶超,展现风采,大力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
学校共有127项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获得立项,借助科研项目平台,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一批具有极具潜力的科研苗子。2011年,获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等40余个奖项。
突出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毕业设计(论文)作为大学教育最后一个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科研思维和方法,提升科研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衡量实践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学校充分发挥各基层教学单位和师生员工带动作用,创新机制,完善措施,确保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取得实效。一是搭建平台。以系、教研室为基本单位,把毕业设计(论文)与学校在教师中开展的“我是党员,向我看齐”活动结合起来,引导教师忠实履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职责,把好人才培养的最后一道关。二是改革培养模式,提升学生创新意识。把毕业设计(论文)和科研项目相结合,鼓励学生利用自己的科研训练项目或是参与到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中,通过工程实训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积累理论联系实际的经验,提升科研动手能力。三是发挥人才优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行以就业为导向、注重技能考核的毕业设计(论文)改革。围绕社会与用人单位需要,引导学生投身到解决贵州产业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研究社会热点问题的第一线,用自己所学知识、技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同时,通过评选表彰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和“当代大学生党员形象”标兵,在校园里大力营造努力求知,潜心钻研,创新进取,奉献社会的良好氛围。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