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提高大学文化建设水平的任务。大学作为人才荟萃、知识聚集之地,是保存、传承、传播和创造先进文化的重要场所。贵州大学高度重视运用文化丰富党的建设、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始终坚持以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为纲,以物质、精神、行为和制度文化建设为目,强化文化与党建融合互动、纲举目张,达到了“以文化凝心聚力、以党建铸魂塑形”的效果。
一是着力打造物质文化,以良好的氛围带党建。物质文化是大学文化的外在表现和标志,是其他文化形态存在和发展的载体。近年来,贵州大学坚持物质文化建设突出历史文化与现代气息交融、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交映,不断加大物质文化建设力度。一是按照“弘扬传统、服务师生、育人为本、促进发展”的理念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二是按照“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置身其中、心旷神怡”的标准加强校园景观文化建设;三是按照“整体和谐、各具特色、内涵丰富、形式高雅”的要求加强楼宇文化建设。目前,学校已建成了中国文化书院、校史馆、自然博物馆等文化场所,使师生在内涵丰富的文化氛围和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启迪和熏陶。
二是精心培育精神文化,以良好的形象领党建。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核心,是一所大学的特色、支柱和灵魂,更是创造力与生命力的源泉。贵州大学始终坚持以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共同的价值取向为主要内容,精心培育大学精神文化。一是倡导“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明德至善、博学笃行;快乐工作、幸福生活”的工作生活理念,为学校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教职工工作生活层次的提升进行顶层设计,力求提高教职工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提升心气和快乐幸福指数;二是开展以学风、教风、政风、校风为基础的“四风”建设;以紧迫感、危机感、责任感、荣誉感为重点的“四感”教育活动,引导师生充分认识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增强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三是以“高层次、高品位、高水平”为标准,提倡高雅艺术,突出大学文化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含量和育人主题,充分发挥文化的育人功能。学校开办了名师大论坛、人文社科论坛、干部论坛、硕博论坛等,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到校作专题报告;各基层党组织定期举办校园文化节、文化沙龙、传统文化讲座、高雅艺术欣赏、书画作品展览等活动,在全校掀起“爱学习、提修养”热潮。
三是全心塑造行为文化,以良好的声誉促党建。行为文化是大学文化中最活跃、最生动、最形象的展现部分。贵州大学按照“党委有号召、基层有行动、落实有效果”的要求,建立起了团结协作、敏捷高效、激情奉献的行为文化。一是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过程中,学校“百团万人”服务地方,被中央先教办和中宣部誉为“为全国高校提供了一个好范例”;在2008年初全省抗凝冻保民生和2009年全省末抗旱救灾工作中,组织近2000名师生,奔赴全省80余个县开展科技救灾,表现突出,群众欢迎,政府满意。学校党委被省委省政府记“抗凝冻保民生”集体一等功,被省委评为“全省抗旱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二是积极服务国家外交战略。连续承办了由外交部、教育部和贵州省主办的四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 主办了六届“日本文化交流周”,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也提升了贵州大学的国际影响力。此外,我校师生还积极参加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和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志愿者服务以及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学校荣获“社会实践优秀重点团队”称号,连续11年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授予“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集体”,等等。
四是大力强化制度文化,以良好的机制固党建。制度文化是大学文化建设的政策保障,也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贵州大学党委始终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突出人的发展,凸显人文精神,营造“倡导自由、发扬民主、乐于育人、推动发展”的导向体系和制度文化氛围,提高了办学治校的科学规范化水平。学校党委科学、合理地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规范议事程序,认真执行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大额资金使用等重要问题集体决定制度;坚持党务公开和校务公开制度;严格执行和不断完善领导干部述职述廉、责任追究、信访监督等制度。学校制度废改立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促进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功能的发挥和拓展。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