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西藏大学出台“六大举措”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012-11-08 来源:西藏大学收藏

  西藏大学认真贯彻全国高教质量会议精神,紧紧围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学校科学发展这一主题,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更新教育观念,牢固树立人才培养工作中心地位。一是确立立足西藏、服务西藏、面向未来,培养“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探索并建立生源结构变化下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将全面发展观、人人成才观、多样人才观、终身学习观、系统培养观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二是正确处理好高等教育普遍规律与西藏高等教育特殊规律的关系,学校所有工作都必须以“是否有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是否有利于引导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上,是否有利于引导学生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学习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三是建立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心的校院系三级领导体制,校领导要经常深入联系的学院(部),院(部)领导也实行定点联系系(教研室)制度,规定听课次数和要求,随时监督教育质量落实情况。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是继续巩固和完善部分公共基础课分级教学方案,扩大分级教学课程范围和效果。二是积极实施“卓越培养”计划,开办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三是充分利用对口支援高校优质的教育资源,扩大和完善联合培养本科生、第二学士学位、交换生等工作。四是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与结构调整,积极探索订单式培养和校企联合培养。五是积极实施“本科教学工程”,做好项目培育工作,发挥项目在推进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上的引领、示范、辐射作用。六是提倡课程考核多样性,建立双向式、沟通式的考核信息反馈机制,发挥考核在促进教法和改进学法中的作用。七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除开设好全国高校统一设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外,努力开好《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教育概论》和有地方特色的形势政策课。八是强化“三语”学习效果,少数民族学生需过汉语关,汉族学生需过藏语关,所有学生需过英语关。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学水平。一是建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实施教师素质提升计划,加强教师职业培训、教学方法技术培训,提高教师教学艺术。二是实施教师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明确不同类型教师的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进一步完善聘用、考核、晋升、奖惩办法。三是发挥系(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作用,每两周开展一次教学研究活动。四是坚持优秀教师为本科生授课制度,将承担本科教学任务作为教授、副教授聘用的基本条件,让最优秀教师为本科生上课的要求体现在学校的职称评定、考核评价、薪酬制度和表彰奖励等工作中。五是强化教育教学评选奖励制度,坚持开展教学名师、教学能手评选和青年教师课堂讲课比赛活动,对获奖教师给予重奖。六是重视和加强师德教育,健全师德考评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聘用和奖惩的首要内容,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

  规范教学管理,完善质量保障体系。一是建立教学基本状态监测体系和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从2012年开始,学校和各学院(部)每年发布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二是推进校内本科专业评估,全面了解和准确掌握各本科专业建设情况与发展态势,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查找分析存在问题,研究提出整改建议。三是实行教学工作目标责任制,把教学质量作为考核学院(部)行政一把手和分管领导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四是制订《西藏大学教务管理工作手册》,强化教务管理工作流程和程序,确保正常教学秩序。五是通过健全督导制度、学生评教制度、教学检查制度、教学工作会议制度、青年教师培训制度、听课制度、老中青教师传帮带制度、新开课和开新课试讲制度等,建立多层次监管教学环节、多途径监控教学过程、多方面考核教学质量的统合体系。

  面向社会需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一是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制定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二是改革实验教学内容,积极推广“一体化多层次”教学模式,减少验证性实验数量,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三是规范和完善对课程设计、课间见习、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的管理,严格过程监控和结果评价,统一安排的集中式实习比例应不低于80%,对集中式实习提高实习补助标准。四是继续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各级各类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办好大学生创新论坛,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搭建平台。五是设立大学生技能竞赛专项资金,积极做好各级各类学科竞赛的组织工作,鼓励学生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六是认真落实《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加强就业指导,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强化教育教学契合,形成齐抓共管格局。一是搭建招生、培养、就业互通的全过程管理体系,开展毕业生就业跟踪调研,作为调整和优化专业招生计划、人才选拔机制、人才培养方案、学生评价体系的依据。二是不断深化辅导员、任课教师、班主任、学生家长的联动机制,有效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帮助。三是着力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和浓厚的学习氛围。举办学习经验交流会、演讲赛、辩论会、英语角、藏语角、校友报告会、经典阅读等活动,激发学习热情。四是加强对学生课外学习的组织与辅导,要求教师指定课外必读书目,确定需要完成的作业量,全面履行包括学习指导、作业布置与批改、晚自习、答疑辅导等在内的课程教学职责。

(责任编辑:王磊(实习))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