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坚持师范教育办学方向 服务西部农村教育发展

——西北师范大学服务西部基础教育、农村教育、民族教育的实践

2012-01-19 来源:西北师范大学收藏

  西北师范大学地处祖国西部,有着优良的办学传统,多年来在办学中始终坚持“师范性、民族性、区域性”的办学方向,主动适应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以创新的教育模式提高师资的培养质量,以精深的教育研究引领西部农村教育发展方向,以建立实验研究基地探索农村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以建设民族教育实验区应用推广研究成果,全方位服务西部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探索形成了集“培养、研究、实验、示范”为一体的、适应西部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实际的师范教育办学模式,为促进西部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一、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办学方向,始终将为西部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培养高水平师资培养作为学校的首要任务

  西北师范大学始终坚持学校师范教育办学方向不变,将培养高水平中小学教师作为学校的主要任务,学校学生中师范生所占的比例始终在50%以上。

  为解决西部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师资数量严重短缺的问题,特别是理科师资、双语师资严重短缺的问题,学校与西北各省区密切合作,改革招生考试方法,通过免试推荐、单独考试、预科、单独划定录取指标等方式,为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临夏回族自治州、青海玉树、黄南、果洛藏族地区以及宁夏固原地区等定向培养当地急需师资,并确保他们回到当地任教。极大地缓解了西北农村地区、少数民族边远地区,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部分学科高水平师资严重短缺的问题。

  在师范生的培养上,学校不断深化改革,开拓创新,构建符合现代教师教育发展趋势、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新型教师教育体系,制定并实施了《西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改革行动计划》。学校新一轮教师教育改革的主要做法是制定新的教师教育培养方案,实行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的分离,使培养的教师达到“双高”目标,即专业教育达到高水平,教师培养达到高质量。目前已开出的教师教育类必修和选修课50余门。改革教育实习模式,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对师范专业学生的教育实习根据实习学校的要求,采用“多学科联合组队”模式,加强中学教师对实习学生的指导,给师范专业学生提供更多的教学实践机会。

  学校制定特殊政策,积极鼓励师范毕业生到基础教育行业就业,到艰苦地区建功立业,对于那些到国家级贫困县中小学就业的师范专业毕业生,学校除给予表彰以外,还给予5000元的奖励,对于那些到回到本地县及其以下中小学就业的毕业生学校每人给予2000元的奖励。近五年来,学校师范专业毕业生中95%的均到中小学就业,其中的75%以上到农村县及其以下中小学就业,学校培养的少数民族学生95%以上回到民族地区教育第一线,成为当地政治稳定、民族团结进步和经济建设的中坚力量。

  学校还与北京师范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合作,开发了针对农村教师的教育硕士课程,利用中英项目的资金招收农村中小学高水平教师,开展了针对农村教师的教育硕士培养,为西部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培养高水平教师,极大地促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特别是,学校十分重视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学校每年招收少数民族本科生500以上,每年招收少数民族研究生50人以上。我国第一个藏族教育学博士巴登尼玛、第一个裕固族女博士安雪慧、第一个裕固族教育学博士杨军等均是西北师范大学培养的。

  二、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开展教师培养与培训,推进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

  针对西部地区农村教师职后培训较为薄弱、教师培训机构能力不强的现状,2000年学校成立了专门的教师培训学院,组织专人开展中小学教师和校长的职后培训,开展中小学教师、校长培训的研究工作并指导基层教师培训机构开展教师培训。教师培训学院成立以来,针对西部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课堂教学以“端坐静听、注入式讲授”为主,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陈旧,从而导致学生厌学、辍学率较高、巩固率较低的现状,在师资培养、培训过程中,积极采用参与式教学、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使他们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教学模式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他们的课堂教学组织能力。为了提高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的水平,学校利用中英甘肃基础教育项目和中欧甘肃基础教育项目实施的机遇,先后选派了教师120人(次)到英国、美国以及香港、台湾等境外的著名大学和教师教育机构,接受培训或考察学习,掌握境外教师教育的最新动态和先进理念和方法。学校高质量地完成了教育部委托的“送培进疆”活动,为新疆培训了420名新课程骨干教师,受到了新疆自治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中小学教师的好评;高水平地完成了教育部委托的“送培下乡”任务,为甘肃省贫困地区中小学和地震灾区中小学培训教师1500名。由于西北师大教师培训的理念先进、方法新颖,效果明显,费用较低,许多地区主动找上门来,邀请帮助开展教师培训。这在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教师培训经费几乎没有的西北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十分罕见。近5年,学校先后通过校本培训、校本研修和集中培训的方式,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主要内容,为西部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培训教师和校长达23209人(次)。

  三、制定政策,鼓励教师深入中小学开展研究与指导工作,建立为西北地区农村基础教育服务的长效机制

  为了鼓励教师深入中小学开展教育研究和实验,指导农村地区、民族地区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学校制定专门的政策,要求教育学科的教师在晋升高一级职称时必须有到中小学指导基础教育改革的经历或者承担基础教育改革研究项目,教育学科的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必须到农村学校开展调研或支教。同时,学校每年还选派优秀教师和研究生深入农村中小学进行支教和教育帮扶工作。这些做法,不仅使农村教师有较多的机会与大学的研究人员亲密接触,共同探讨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问题,特别是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中的问题,而且还使学校的教师、学院领导更好地了解了农村学校对师资的数量、结构和质量方面的具体要求,对课程与教学资源以及教育科研的具体要求,极大地推动了学校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四、建立实验实践研究基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索基础教育、农村教育、民族教育发展的有效策略,发挥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为了更好地发挥高等师范院校对基础教育的指导、示范和引领作用,西北师范大学在西部地区建立了一批基础教育研究实验基地,建立了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实验区。近年来,学校先后在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建立了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在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自治县建立了“少数民族女童教育研究基地”和“校本师资培训基地”,在甘南、临夏和天祝等地建立“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现代远程教育”实验基地,组织相关力量开展各种研究与实验。特别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以来,学校依托西北地区等6个国家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开展新课程的实验与推广工作,并在每个实验区确立2所实验学校开展专题研究。2003年学校又在新疆、青海、宁夏、甘肃等地建立了多个课程改革实验区,进一步研究、探索新课程在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的实施与推进策略。2004年,学校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鉴定协议,共建“民族教育实验区”,将临夏州的七县一市均纳入民族教育实验区的范围,开展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基础教育研究与实验工作,探索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实施新课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2008年,学校与新疆教育厅签订协议,共建新疆民族教育创新实验区,开展以双语教学为核心的民族教育研究与实验,探索促进新疆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有效方式。到目前为止,学校已经在西北地区建立了35个实验区,广泛开展以西北农村教育发展、民族教育发展为主题的各类研究与实验。这些实验基地的建立,在西北地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中起到了示范作用,并辐射周边,推动了西北地区基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008年8月,学校在新疆阿克苏地区建立民族教育实验区,每年组织优秀本科生到阿克苏地区开展以双语教学为主的为期半年的实习支教活动。截止2011年,学校共选拔7批9个专业1029名师范类学生到阿克苏八县一市共56所中小学区开展实习支教活动。西北师范大学是首个到新疆实习支教的疆外高校,受到了教育部、新疆自治区教育厅和阿克苏地区的欢迎和好评。

  五、积极参与各种国内外基础教育发展项目,为项目的实施提供有力的专业与智力支撑

  近年来,学校积极利用西部大开发的良好机遇,积极参与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中英甘肃基础教育项目、中欧甘肃基础教育项目、教育部李嘉诚基金会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联合国发展计划署(UNDP)403项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西部地区农村校长培训项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农村教师参与式教学等国内、国际教育发展项目。在这些项目中,不仅承担了教师校长的培训任务,还承担了项目的基线调查、期中评估、终期评估以及项目培训材料的开发、项目过程的监控等工作。学校先后组织了600余人(次)的各学科专家、课程与教学论理论研究人员等,深入农村中小学、民族地区中小学送教下乡,与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面对面探讨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有关问题,解答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特别是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中遇到的困惑与问题,受到了西北地区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欢迎和好评。这不仅有力地推进了各种国际项目在甘肃的顺利实施,而且也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

  六、积极开发为西北地区农村基础教育服务的课程资源,建设适应西北地区课程改革和教师教学需要的资源库

  学校根据西北地区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际和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结合国家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进行教育资源库建设,开发了一大批适应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需要的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如《学习者支持》、《学校管理》和《成功校长管理案例》等校长培训课程及其资源;开发出了《儿童学习指导》、《课堂管理技巧》、《教师专业发展计划》、《学习评价》、《参与式教学》等教师培训课程及其教材,开发出了《远程教育技术培训指导手册》(三册)、《计算机常见故障及排除》、《网络信息技术及资源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等远程教育培训材料和“远程教育卫星资源接收系统”多媒体教学光盘。开发了近200小时的新课程多媒体配套资源,包括专家讲座、教学活动案例、多媒体素材等。仅“远程教育卫星资源接收系统”多媒体教学光盘在农村远程教育的技术人员培训中应用15000多套。这些课程与教学资源的开发,推动了新课程在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在西部贫困地区学校的推广和利用。

  七、积极开展西部农村教育发展、民族教育发展的理论和政策研究,为政府的决策和管理提供咨询和方案

  学校积极组织力量,开展西部农村教育发展、西部民族教育包括农村师资和少数民族师资培养的理论研究,先后获得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和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研究基金,以及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福特基金会等的资助,开展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学质量研究”等一系列围绕农村教育发展的重大课题研究,出版专著近50部,在《民族研究》、《教育研究》《民族教育研究》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600多篇。近5年,学校先后为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师范教育司、发展规划司、民族教育司以及西部各省区、中-英基础教育项目办公室、中-欧项目办公室等提供咨询报告、政策建议报告100余份。在西部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研究,西部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研究、 民族地区中小学“双语”教学问题、民族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民族心理学和跨文化研究以及少数民族发展史等方面形成了优势,出版了《中国西北地区政治稳定研究》、《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概论》、《民族教育学》、《当代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理论与实践》、《西北地区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跟踪研究》、《西北少数民族教育研究》、《西北回族教育史》等专著。其中,《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丛书获得国家图书奖,《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研究》等获得甘肃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王宗礼教授等人完成的《中国西北地区政治稳定研究》、《中国西北地区社会现代化的困惑与出路》等研究成果,被国家社科规划办公室专门编发了两期《成果要报》,报党和国家领导人参阅。

  西北师范大学长期坚持为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农村教育、数民族教育服务,为西部农村学校、少数民族学校培养了大批合格师资,不仅促进了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农村教育、民族教育的发展,也促进了自身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师资培养培训的水平,为西部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培训了一大批适应当地需要的高水平师资,学校的办学特色进一步突出,综合实力得到提升,进一步促进了全校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实现了双赢。在新的形势下,西北师范大学将认真总结经验,积极适应西部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继续坚持师范教育的办学方向,进一步加大为西部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服务的力度,促进西部农村教育、少数民族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为缩小教育发展的地区差距、促进教育公平、维护民族团结和政治稳定做出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宋成龙)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