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青海省职业教育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把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重点和整个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战略突破口,采取有力措施,全省职业教育工作在招生规模、政府投入、骨干教师培养、就业率、联合办学五个方面创历史新高。
一、全省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创历史新高。将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主要举措,把扩大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办学规模作为核心工作,年初印发了《关于全省中等职业教育2007年招生工作的通报》,对全省各州(地、市)和各职业院校2007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情况进行了通报;印发了《青海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08年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做好2008年青海省三江源职业技术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将招生任务分解下达给全省各州(地、市)和各职业学校。在招生过程中加强宏观调控和督查工作,下发了《青海省教育厅关于全省中等职业教育2008年招生工作阶段性情况通报》,全省各地积极引导、合理分流初中毕业生,认真实施中等职业教育贫困生资助工作,各职业学校克服校舍不足、设备短缺、教师紧缺等困难,积极创造条件,努力扩大面向农牧区的招生规模,吸引未升学的高中毕业生就读中职,全年中等职业学校共招生33560人,其中省内中等职业学校招生31515人(独立设置的技工学校547人、其余中等职业学校30968人),省外职业学校招生2045人,完成了教育部下达的中等职业教育3.3万人的招生任务。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规模达67917人,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及在校生的比例分别为46.36%和38.58%,比上年分别提高了1.86和4.88个百分点,创全省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和办学规模的历史新高,从而提高了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优化了全省高中阶段教育结构。
二、全省职业教育政府投入创历史新高。全省职业教育的发展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仅2008年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全省职业教育的投入达15300万元,创历史新高。其中省财政下达职业教育专项经费6200万元,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经费1000万元,国家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项目资金5900万元,省政府信用平台开发银行贷款1700万元,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500万元,扩建职业院校16所,新增8.8万平方米的校舍和2660万元的实训设备,部分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同时得到德国汉斯.塞德尔基金会的援助,在海西州职业技术学校等4所新建了焊接等4个专业实训室。
三、全省中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培养创历史新高。全年继续实施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有计划、分层次的开展了中等职业学校国家级和省级培训工作,全年国家级、省级骨干教师培训达到297名,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2.5%,创历史新高。其中42名骨干教师分期、分批到20个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参加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烹饪等17个专业的国家级培训;236名骨干教师分别赴天津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等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培训基地参加了省级培训,其中德国汉斯•塞德尔基金会为我省免费培训了116名骨干教师,其中2名赴德国进行为期3个月的培训,5名教师接受了为期8个月的转型培训,全省师资力量得到进一步加强。
四、中等职业教育就业率创历史新高。将职业学校学生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作为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来抓,年初涌现出了西宁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藏族学生索南东智火海救人的先进事迹,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及时做出了《关于授予索南东智“青海省优秀学生”荣誉称号的决定》并召开了索南东智同学先进事迹表彰会,教育部做出了《关于授予索南东智“舍己救人的优秀学生”荣誉称号的决定》,在全省中等职业学校2008届毕业生中评选出137名中等职业学校三好学生和112个优秀学生干部,在教育部的指导下,在各职业学校开展了第五届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活动,增强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同时要求学校强化专业技能培养,提高综合职业能力,举办了2008年青海省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省内11所中等职业学校117名学生参加比赛,其中35名获奖学生参加了由教育部、天津市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交通运输部、国务院扶贫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中华职教社共同主办的“200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7个专业类别17个竞赛项目的比赛,经过激烈角逐,我省获得1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26个优秀奖,总分66分,在全国排第30名,列云南、新疆、内蒙、宁夏、甘肃、贵州、西藏之前,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8年6月底,全省中等职业学校一次性就业率达98%,创历史新高,其中省内就业率达59%,省外就业率41%。
与此同时,青海省教育厅继续主动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广泛开展了以农牧区初高中毕业生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与有关部门联合对2007年全省初高中毕业生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进行了验收,招收的近8000名学生已全部就业,2008年招收的8000名学生已经进校学习;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设施,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2008年各类职业技术培训达到30.8万人次,其中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培训29.2万人次。
五、全省中等职业教育校际、校企联合办学规模创历史新高。进一步创新办学模式,充分利用东部地区和城市良好职业教育资源和就业市场,大力推行东西部、城乡间校际联合办学工作,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办学,密切职业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广泛开展了“一年在省内或者农牧区职业学校学习、一年在东部或城市职业学校学习、一年在企业实习” 的分阶段、分地区完成教学任务的 “三段式”的办学模式和“一年学基础知识、一年学职业技能、一年顶岗实习”的工学结合“三段式”的办学模式。与天津市教委联合召开了津青两省中等职业学校联合招生合作办学洽谈会,赴营口、青岛等地与企业洽谈等措施,推动此项工作深入开展。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东西部、城乡校际和省内外校企合作办学的规模达15371人,占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总规模的22.63%,创历史新高。其中赴省外职业学校、企业学习的达7573人,占联合办学总规模的49.3%,相当于新建了三所较大规模的职业学校,有效缓解了我省教育资源不足的矛盾,满足了广大学生接受优质职业教育的愿望。根据联合办学协议,这些学生还将在当地实现就业,这也积极促进了社会就业工作。为使全省职业教育积极有效地为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循环经济发展服务,近期组建了化工、机械、水电3个省级职业教育集团,职业教育集团的组建将有效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联合办学、以强带弱,推动全省中等职业教育向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方向发展。
(责任编辑 傅佩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