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青海省海西州教育系统深入开展校园“八个一”活动
着力加强青少年民族团结教育

2011-06-09 来源:青海省教育厅收藏

海西州教育系统把加强青少年民族团结教育作为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基础性工作,积极创新教育活动载体,在全州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开展“八个一”活动,把民族团结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之中,引导广大青少年牢固树立正确的民族观,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同感和维护民族团结的责任感。

读一本经典书籍。开展以“中华诵”和“中华赞”为主题的经典书籍进校园活动,组织广大青少年认真学习《民族团结教育通俗读本》、《民族团结教育专题》等民族教育类图书,选读《中华大家庭》、《可爱的青海》等爱国主义教育读本。同时把读爱国书籍与阅读课教学相结合、与写感想作文相结合、与语文课堂教学相结合,进一步筑牢广大青少年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思想防线。

看一部爱国主义电影。组织广大青少年观看《孔繁森》、《农奴》、《冰山上的来客》等爱国主义影片,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传统,有效增强了各族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感,同时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增进了青少年之间的感情交流。通过观看民族团结教育影片,使广大师生深深感受到了生活在祖国大家庭中的各族人民,不仅在建设和保卫边疆中并肩作战,而且在生活上也同样亲同手足。

听一场主题形式报告。邀请党政领导、专家学者和民族团结典型走进校园,举办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形势政策报告会,在广大青少年中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唱响民族大团结大发展大繁荣的主旋律。格尔木市民族中学邀请市民宗委的领导同志为全体师生作了一场生动的民族团结教育讲座,并通过大量的文字和图片,阐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团结奋斗、发展繁荣的进步史。格尔木市长江源民族学校、都兰县民族学校、天峻县民族中学结合“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活动举行报告会,通过报告会使全体师生了解西藏和平解放的历史和解放军战士为西藏人民幸福生活做出的伟大牺牲。截至目前,全州各级各类学校共举办民族团结教育报告会182场次,受教育学生58000人次。

办一期宣传板报。把民族团结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制作板报、悬挂横幅和开设民族趣味知识、民风民俗知识介绍专栏等形式,全方位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活动,实现民族团结教育宣传全覆盖。截至目前,全州各级各类学校共展出板报132块,悬挂横幅164条,制作板报58块。

举办一场知识竞赛。以增进各民族同学相互了解、团结友爱为目标,组织开展民族团结知识竞赛,引导青少年在参与竞赛活动的过程中,认真学习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打牢民族团结进步意识。格尔木市第五中学、都兰县民族中学、乌兰县蒙中等学校在民族团结宣传月活动中组织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民族团结知识竞赛。竞赛分个人必答题、小组必答题、抢答题和风险题四个环节,竞赛题目包含了从古至今、从本地区发展史到全国的民族团结知识。每场竞赛都由来自同年级不同班的同学组成代表队参加,全体同学观看竞赛全过程。同时,为使民族团结知识竞赛取得更好的宣传效果,学校政教处挑选民族团结知识题,印发给各班级学生,并通过板报、墙报等形式进行大力宣传,在全体师生中形成了学习民族团结知识的良好氛围。

举办一次座谈会。各学校通过举行座谈会的形式积极研究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邀请不同民族的教师和学生一起探讨做好学校民族团结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同时利用座谈会积极化解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存在影响民族团结的矛盾苗头,切实维护学校各民族师生团结稳定。在格尔木市长江源民族学校举行的座谈会上,参会的老师谈起了学校从唐古拉山镇搬迁到市区以后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前学校办学条件很差,学生在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的危房里上课,教师的生活也很艰苦,有些老师由于受不了生活和教学的困境而调离了学校,现在的学校修建了新的教学楼,拥有藏书丰富的图书室、环境整洁的食堂、床明几净的教师公寓,师生在风景优美的校园中学习、工作,再也没有了后顾之忧。大家一致表示:党和国家政府十分重视民族教育,对民族学校的建设投入越来越大,自己将珍惜当前来之不易的民族团结大好局面,为祖国的民族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唱一首红歌。以“感恩伟大祖国、祝福伟大祖国、歌诵伟大祖国”为主题,开展“唱民族团结歌曲,争做爱国少年先锋”活动,筛选《唱支山歌给党听》、《一个妈妈的女儿》、《五十六个民族》等一批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演唱的爱国歌曲,利用班会和音乐课进行传唱,保证每月教唱一首爱国歌曲;在课前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爱国歌曲大合唱,振奋精神;在校园广播播放爱国歌曲,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爱校的思想情操。

写一篇心得体会。组织广大青少年学生每学期写一篇民族团结教育方面的心得体会。进一步深化理解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对于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保持国家稳定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责任编辑:宋成龙)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