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让西海固孩子在新天地翱翔

――宁夏为贫困山区学生建城市寄宿制高中纪实

2007-11-05收藏

宁夏育才学校的学生们在学习。资料图片

  绿草如茵的运动场,宏伟壮观的教学实验楼,宽畅明亮的多功能大厅,功能齐全的教育技术装备,新的教育理念,新的课改试验,教师角色的转变,校园文化的建设……这一切,让世世代代生活在大西北的回族孩子目不暇接。巍巍的贺兰山下,静静的艾依河畔,人们惊喜地发现,在自治区首府银川,在西夏古都亘古的原野上,两所现代化的普通高中―――宁夏六盘山中学和宁夏育才学校正在迅速崛起。这可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普通学校,它是自治区党委、政府投巨资专门为宁夏南部民族贫困山区的孩子兴建的全日制寄宿制高级中学。

  兴建教育扶贫中学

  在宁夏南部山区有片贫瘠的土地叫西海固,这里山大沟深,十年九旱,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发展落后。自治区想了很多扶贫的办法,都只能解一时之困,要彻底改变山区贫困落后的面貌,找到一条从根子上脱贫致富的最有效的路子,只有改变这里的人,提高其自身的素质,给予他们思想,给予他们文化,让他们用知识和技能去创造财富创造新生活,然后回过头来反哺大山,才能最有效地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

  经过苦苦思考,一个大胆的设想逐渐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最高决策者脑海里清晰和成熟起来。

  2002年,自治区党委、政府果断作出决策:在首府银川兴建一所专门招收南部山区贫困孩子的学校―――宁夏六盘山中学,让山里孩子和城里孩子享受一样的教育,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2003年4月底,在决战非典最紧张的关键时刻,自治区教育厅坚决执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决策,提前动工兴建六盘山中学。当年9月,办学规模达3000人的六盘山中学,正式面向宁南山区八县和各移民吊庄区招收第一批学生,所有学生均实行免费入学,回族学生降20分录取,给农村户口学生每人每年提供1000元生活补助金。

  在六盘山中学成功创办的基础上,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投入数亿元,再建一所更大规模的教育扶贫学校――宁夏育才学校,该校于2005年正式开始招生,可容纳10000名山区学生,其中职业高中学生4000人,加上六盘山中学招收的学生,两校共可招收13000名南部山区的贫困学子。从此,宁夏南部山区百姓们的梦想成为了现实,无数优秀学子走上了圆梦的征程。

  让孩子们尽快抬起头来

  理想的琴键和着奋斗的琴弦,才能奏出美妙的乐章。为了把这些大山深处的孩子塑造成现代人、文明人,“让每一位家长放心,让每一个学子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六盘山中学和育才学校制定了“为做人求知走进来,为成才报国走出去”的校训,教育学生“不和别人比昨天,敢和别人比明天,关键是和别人赛今天”。

  山区的孩子纯朴、腼腆、内向,加之远离父母,第一次出远门到大城市学习、生活,一时感到手足无措。许多孩子刚刚进校时一天到晚总是低着头,一口浓重的方言不敢与人交流。育才学校首先在孩子们中间开展起“抬头”活动,让他们用一个月时间把头抬起来,学会自信,学会与人交流。育才学校编创出一种“直摆臂”的列队行进方式,运动场上孩子们身穿整齐的校服,英姿飒爽,成为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外面的客人见到后激动地说:“山里孩子的直摆臂,摆出了自信,摆出了健康,摆出了阳光,摆出了现代青年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做山里孩子的第二父母

  为让山里的孩子尽快地适应城市的生活,养成良好文明的生活习惯,学校开展了“第二父母行动,”教师们以极大的爱心,做起了这些山里孩子们的第二父母。

  山区的孩子第一次告别窑洞住进楼房,面前的一切都是新鲜的,但同时又多了几分茫然。从2005年起,学生入校后的第一堂课,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会学生使用水龙头,教会学生冲厕所。走出大山,走进城市,学生们不会说普通话,不懂斑马线,不知道怎么乘坐公共汽车,班主任就利用星期天带着学生去熟悉去辨别,教他们学会适应城市、学会生活。学生第一次出远门离开父母,常常产生浓浓的思家之情。他们拿起电话,话还没说出口,哭声就已传到了父母的耳边。学校领导带头,和教师每天到学生宿舍与学生促膝谈心,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难题。中秋节到来时,学校给每个学生发两块月饼、三个苹果,组织新生在市区广场欢聚,举行文艺演出晚会,让学生在关心、温馨、互爱的气氛中度过离家后的第一个佳节。为了让孩子们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育才学校从校长到教师无论在哪里,只要见到一个小纸片,都会弯下腰捡起来。为了让孩子们不浪费一点粮食,该校教师马秉栋把学生扔掉的一大块馒头弓下身子轻轻地捡起来,当着众人的面塞进嘴里,那一刻,教师的形象像一座雕像矗立在学生们的心中。“来到这么好的学校,面对这么好的老师,我如果不好好学习,就真对不住这里的老师了!”学生在日记中这样说。

  为了尽快让两所寄宿制学校发挥效益,学校边施工建设边招生。校园里吊塔林立,管沟密布,电缆纵横,最初没有围墙,没有路灯,每天当晚自习下课铃声响起的时候,教师便全体出动,10米一个一直从教室站到学生宿舍,用手电筒为孩子们照亮返回宿舍的路,无论刮风下雨,从未中断。

  为了学生的成长,六盘山中学的教师们操尽了心。高二(11)班学生马德兰住院做手术,班主任张玉垂四天四夜守护在病床前,并垫付了4000多元的医疗费;高三(1)班学生王棣常常在半夜不明原因地休克,班主任杨惠军每次都要把她从楼上背下来,然后打车送医院。天亮了,杨老师揉揉疲惫的眼睛,又站到了讲台上;一天晚上突然停电,正当学生们手足无措时,学校给每个宿舍送来了蜡烛,宿舍和楼道亮了,学生们高兴地笑了。该校高一(2)班学生韩冰在作文中写道:“我们的学校不仅有大楼、良师,更有良师的大爱!”

  提高的是素质,收获的是希望

  “如果不办这两所教育扶贫学校会怎样呢?成千上万的农村孩子初中毕业后会上学堂没机会,上经堂没资格,守几亩薄田又遇退耕还林,外出打工又没有一技之长,有些人只好结伴去新疆摘棉花挣很少的几个钱。”宁夏育才学校校长马精凭如是说。

  “对于宁夏这样的经济欠发达地区而言,通过接受教育,提高发展能力,谋求生存机会,进而摆脱贫困才是首要追求。从这个角度讲,宁夏移植并优化高中阶段教育,是遵循了教育规律,从更深层次上认识到了实现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最根本途径,还是要着眼于改造人、发展人、解放人。”自治区教育厅发展规划处处长殷骅深有感触地说。

  短短的两年时间,六盘山中学就办成了宁夏十所示范性高中之一。三年后,六盘山中学把604名贫困子弟中的414名送进了大学,其中243名进入重点大学,山里娃吕振洋更是走进了北大校门,创造了本科上线率68.5%和全区第一、重点上线率41%的好成绩。2007年,学校高考再传捷报。1008名考生,文理本科上线共计745人,二本上线率74.5%,文理重点上线率51%,完全实现了预期目标,被社会上称为“六盘山现象”。育才学校招生当年,首批1000名新生参加全区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取得了合格率99.99%的喜人成绩。这一个个好消息传到宁南山区后,乡亲们奔走相告,山区的回汉群众像过年一样沉浸在喜庆之中。一位家长获悉自己的孩子上了重点大学的分数线,激动地说:“要不是亲耳接听老师打来的电话,凭自己孩子的基础,就是打死我也不会相信这是真的!”

  六盘山中学校长金存玉亲身经历了自治区首所教育扶贫学校发展壮大的历程,他说:“谁说山区的老百姓没有远见,只要他们的孩子有发展,就是砸锅卖铁也愿意寻找机会让下一代走出大山。自治区党委、政府执政为民,正是顺应了群众的愿望,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把国家的扶贫资金用在刀刃上,通过教育,通过思想的转变、观念的更新、知识的汲取,把山区优秀的人才请出来,把山区的人口密度减下来,从而彻底改变山区下一代一辈子的命运。”让西海固孩子在新天地翱翔

  这两所学校的教师说:“在我们这两所教育扶贫学校,回族学生占到40%以上,农村孩子占80%以上,党和政府对所有录取学生均实行免费入学,免除住宿费,政府给正式录取的农村户口学生每年提供1000元的生活补助费。自治区政府在贫困人口的教育上,敢于花钱舍得花钱,让我们倍受鼓舞。”

  用勤奋上进来感恩

  其实,学业上的成绩只是一个方面,两所教育扶贫学校开展的诚信教育、感恩教育、现代意识教育、阳光体育及艺术教育,让这些山里娃各方面的素质得到了全面的提高,如今走在大街上,看他们自信的笑容、文明的举止、标准的普通话,谁又知道他们一两年前还是走路不敢抬头、见人不敢说话的山里娃呢?在这充满爱与知识的氛围里,孩子们脸颊多了些红润,眉宇间多了些坚毅,言谈中多了些自信。他们懂得了用勤奋上进来感恩:每天清晨校园里到处都是孩子们读书的身影;他们懂得了文明与诚信:校园里无论见到认识或不认识的老师,他们都要停下来问好。10元、20元、50元,孩子们捡到钱都能在第一时间交到学校的办公室。学校在所有的年级均实行无人监考制度,数千名学生违规作弊者少而又少。“给我们的心灵播种高尚的情操,我们一定会长出优良的行为。”孩子们自豪地说。今年自治区“两会”期间,固原市的代表来学校与学生们座谈,座谈会上学生们精彩自信的发言、文明大方的行为以及不俗的综合素质,令家乡的每一位代表惊叹,他们对当初自治区为什么把这两所学校建在银川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国务委员陈至立今年7月视察六盘山中学和育才学校时,很有感触地说,看了这两所学校后深受感动,宁夏利用一流的教学资源、完善的教育设施,面向宁夏南部贫困山区,把那里优秀的学生通过报考录入学校,对贫困学生免收学费、补助生活费、提供教科书,保证贫困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这两所学校举办的意义非常重大,体现了自治区党委、政府对贫困地区人民群众、贫困学生的关心和关怀,是一项德政工程。

  结束了对这两所学校的采访,山区孩子们朴实的话语仍在记者耳边回响:“老师给了我们爱,让我们学会感恩;党和人民给了我们爱,让我们做人求知,成才报国!”

摘自:《中国教育报》2007年11月5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