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新疆农业大学依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服务特色林果业

2008-09-23收藏

  近年来,新疆特色林果业迅猛发展。林果业在全区农业农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升,在促进农民增收中的作用不断增强,已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最具优势和潜力的产业之一。

  当前,全区特色林果业发展正处在由扩大种植规模向提高品质和效益转变,由以生产初级果品为主的传统林果业向以生产高档果品和精深加工产品为主的现代林果业推进的关键时期,坚持科学发展、强化科学管理、全面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全力推进科技创新显得尤为迫切。为此,在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的关怀下,在自治区科技厅、教育厅的大力支持下,作为“一把手工程”,由新疆农业大学牵头,组织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河海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新疆农业科学院、新疆水科院、新疆林业科学院、阿克苏地区等区内外十余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地方政府申报的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环塔里木盆地特色林果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和“干旱区绿洲农业节水技术研究与示范”,于2007年得到国家科技部批准立项,项目实施期为2007年7月-2010年12月,项目总投入1.2873亿元,其中国家资助6373万元。

  “环塔里木盆地特色林果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项目充分发挥新疆环塔里木盆地光热资源优势,开展特色林果产业高效发展关键技术研究,从林果树种品种区域化和生产力布局研究入手,通过主要林果作物水肥一体化栽培关键技术、特色果品产后商品化处理与贮藏加工、有机果品生产关键技术、果品品质形成及其调控关键技术、品种筛选与高效栽培模式、新疆珍稀果树优质丰产栽培技术、果农间作关键技术与模式等方面进行攻关研究,建立安全、高效、优质、标准化的特色林果生产技术体系并进行集成示范,以显著提升新疆环塔里木盆地特色林果产业水平,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干旱区绿洲农业节水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针对新疆干旱荒漠区水资源紧缺,特别是农业用水浪费严重及节水潜力大的现状,以绿洲农业高效用水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主要目标,在水资源领域中明确了农业高效节水、开发灌溉节水、旱作节水与生物节水综合配套技术,重点突破精量灌溉技术、智能化农业用水管理技术及设备等综合节水的优先主题。结合新疆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研究果树和棉花微灌关键技术、水盐调控技术、智能化管理技术等;开发价格更低、性能更好、规格齐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微灌系列新产品;制定微灌条件下的果树和棉花栽培模式和技术规程,开展现代节水技术集成与示范。通过解决干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绿洲生态安全的水资源高效利用关键技术,强化节水农业技术的集成配套和产业化示范功能,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新疆节水目标与农民增收目标的有机融合。

  两个项目的实施以阿克苏地区和巴州地区为中心,辐射南疆五地州和吐鲁番地区。通过项目的实施,在特色林果业方面,将建成优质高效特色林果果品生产核心示范区1万亩,推广示范区面积10万亩,林果产品的年亩产提高15-20%。培训县乡技术骨干2000名,农民技术员4600名,果农4.2万人次。农民人均年收入增加400元。在灌溉节水方面,将建成高效节水核心示范区1万亩,推广示范区20万亩。全区农田灌溉水利用率达到70%,每年节水8.65亿立方米,节水的直接经济效益1.038亿元,年增产效益50-60亿元。

  两个项目经过半年多的精心准备,于2008年4月18日正式全面启动。项目所涉及19个课题的经费、人员均及时到位。各项目以示范基地建设为平台,研究、示范、推广相结合,以项目聚集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开展技术研发和示范基地建设。同时,新疆农业大学还在阿克苏红旗坡农场建立了400余亩的林果核心示范区,在巴州水管处建设了200亩棉花高效用水及水盐调控核心试验示范区,均已初具规模。

  项目实施半年来,“环塔里木盆地特色林果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已在各试验区建设优质高效特色林果果品生产核心试验区示范区8000亩,引进新优品种120个,筛选优良品种10个;初步提出林果优质高效丰产栽培配套技术模式20余套;初步形成5项专利成果或技术标准;培训县乡技术骨干上千名,农民技术员2000余名,果农上万人次。目前,本项目在杏小蠹虫的综合防治技术、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提高香梨品质中的功效研究等方面已取得了阶段性研究成果。“干旱区绿洲农业节水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已开展了香梨、红枣、核桃、葡萄、杏子的滴灌、储水灌、根渗灌、水肥耦合等实验,并已显示出了节水灌溉系统在林果节水上优势,香梨、红枣、核桃、葡萄、杏子等果树节水量可达到30-50%。

(责任编辑 吴娜)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