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新疆农业大学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结合生产”的办学方针,立足新疆,服务“三农”,发挥学科专业优势,不断提高科技能力和水平,为自治区新农村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对新疆农业大学教学科研生产实习基地伊犁州昭苏县马场视察期间,对该校“产学研用结合”,在骑乘马、肉用马、乳用马以及孕马养殖集尿技术上取得突破,填补国内空白,打破国际垄断,促进自治区马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
一是突出实践育人,强化培养自治区经济建设用得上的人才。学校主动适应自治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按照突出特色,强化优势,按需发展的思路,不断巩固和发展传统优势学科,坚持开设养马学课程,力促该学科发展,使之成为全国唯一没有中断连贯开设的本科课程,并主编了全国统编教材《马生产管理学》,奠定了该学科在全国的领军地位。
在人才培养上,新疆农业大学加强实践教学,突出实践育人,构建了基础、专业、生产三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始终注重培养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能力的学生。目前,学校已建成校外教学实习基地178个,每年平均有8500余名学生奔赴全疆各地开展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近5年来,学校为自治区培养了大量从事马类科学研究和生产的本科生,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等高层次人才34人。
二是发挥科技在自治区马产业中的引领支撑作用,促进自治区马产业跨越式发展。“十一五”以来,新疆农业大学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级、省部级马产业科研项目4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有关马类科学的科研论文30余篇,专著2部,马类科学研究项目荣获省部级科学技术二等奖1次。
学校运用现代遗传育种手段,采用胚胎移植、人工授精等现代先进繁育技术,提高品质,扩大优良种群数量,指导生产,实现良种、良育、良养;积极开展科研攻关,经过探索研究,成功解决了孕马的规范化养殖关键技术,并成功实现了技术推广,使得孕马养殖和孕马尿提取的原料药达到国外制药企业对原料生产的质量控制要求,实现了我区原料药出口创汇,延长了马产业的产业链;通过引进、纯种繁育和杂交改良,使得良种乳用马和肉用马在我区成功繁殖,并对我区马匹进行杂交改良,结束了我国没有乳用马品种的历史,丰富了我国马匹遗传资源,提高了我国在乳用马品种资源方面的国际竞争力,在科研项目实施期间研究制定的若干技术模式和规范,为我区马乳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学校还积极承担国家林业部和自治区政府的繁育任务,克服困难,借鉴国内外经验和技术,多学科协作,提高野马繁殖能力、扩大种群数量,使我国野马繁育水平超过德国、英国,步入了世界野马繁殖的先进行列,促进了准噶尔盆地的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
三是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为富民兴牧和地方经济增长做贡献。近5年来,新疆农业大学积极投身自治区新农村建设,先后组织师生100多人次到生产一线,参与指导牧民生产实践,举办了各类技术培训班培训人数达5000人次,发放科技培训材料10000余份,提高了牧民生产养殖技术水平,培训了大批基层技术骨干。
为服务农牧区经济发展,学校主动走出校门与地州县市开展科技合作,深入牧区开展“面对面”、“手把手”的技术指导和服务,推广应用新品种和新技术,开展科技示范,发挥科技辐射带动作用,促进牧民科技致富。
目前,新疆农业大学马产业研究在加强国际合作的基础上,坚持自我创新,努力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不断提高自身科研能力和水平,并把研究成果广泛覆盖到农牧民中,更好地造福农牧民,为新疆跨越式发展作出贡献。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