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克拉玛依市以发展优质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核心,在深化教育改革,推进均衡发展,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双语教学、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是教学条件全面改善,办学实力大幅提高。2006年至2010年,克拉玛依市各级政府对中小学的经费投入总计达53.56亿元,财政投入确保了“三个增长”的落实。全市各个中小学都建成了风雨操场和塑胶田径场,覆盖全市中小学的教育城域网已实现互联互通,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和管理中的作用得到较大发挥,数字化校园建设步伐大大加快,校园内外部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目标得到实现,不同区域内学校的均衡化程度得到提高,并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城市”。
二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广大学校和教师关注新课改理念的执行和教学行为的创新,进行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探索和实践,涌现出了“分组、互动、合作、竞争”、“三二六”、“1:1”等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并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全市中小学先后开发开设校本课程42门,地方课程6门,内容涉及经典诵读、情境英语、新疆旅游地理、书法、民族乐器等方面。同时,先后承担了10多个国家级、自治区级的课题研究任务,19项科研成果获一等奖,80余项科研成果分别获二、三等奖。
三是德育工作体系进一步完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不断加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科学育人体系逐步构建,家庭教育迈入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全面发展的新阶段,为德育工作开辟了新的途径。全市有42所中小学通过“市级德育示范校、达标校”评估,6所学校被评为“自治区级德育示范校、达标校”,并被中央文明委评为“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城市”,被中央教科所评为“德育课题研究先进地区”。
四是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素质全面提高。2005年至今,克拉玛依市培训各级各类教师达25681人次,先后邀请专家、教授和名师等350余人,使中小学专任教师培训率达到100%。经过严格考核,中小学任课教师全部取得了教师继续教育合格证,取证率为100%。先后有30多名教师获得全国及自治区级“三育人先进个人”“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及“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有3人被评为自治区级劳动模范,3人被评为市级劳动模范。有150多名中青年教师在自治区讲课比赛中取得了一、二等奖,其中有12人在全国比赛中获得国家级一、二等奖。
五是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教育信息化水平快速提高。克拉玛依市投资5000多万元建成的教育城域网已开通,并得到有效使用,数字化实验室逐步建立,“教师研修网”和数字化教学应用平台成功搭建,实现了教育局网络中心教学资源和国际互联网教学资源、中央项目教学资源的互连共享,为广大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了交流、研修的平台,数字化校园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六是双语教学环境进一步优化,双语教学质量大幅提升。2009年底,克拉玛依市少数民族幼儿入园率达到95%。2006年9月开始全面实施“双语教学模式二”,并随着民汉合校工程的全面实施,双语教学的范围和规模逐年扩大,在汉族中小学和民汉合校的混合班就读的少数民族学生数量不断增多,双语教学质量得到很大提升,为促进双语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七是教育交流与合作力度不断增强,教育发展空间不断拓宽。坚持实施“开门办学”的方针,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积极推进校际间、区域间、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选派优秀教育管理干部和教师到英国、美国、港澳等国家和地区进行考察、交流和研修学习,与国外学校联合举办中小学生夏令营活动,聘请优秀外籍教师从事英语口语教学等,不断加强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力度。先后与新西兰、澳大利亚和俄罗斯新西伯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就建立友好学校以及教育交流与合作方面达成合作意向,并开展了学生和教师的交流访问和研修培训活动,进一步推进了教育国际化进程。
八是教育的公益性和公平性得到切实体现。先后将1万多名农民工子女全部安排入学,使农民工子女与克拉玛依市子女享受同等的教育;2008年春季开始,取消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各项收费,同时,对全市范围内民办学校接收常驻户口学生免收义务教育阶段相关费用,并对考入国家大中专院校的贫困学生进行学费资助,确保了全市各民族贫困学生无一辍学。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