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宁波市镇海区着力推进教育事业均衡发展

2008-09-08收藏

  为贯彻十七大报告中把教育放在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和谐社会建设首要位置的精神,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教育局着力做好四项均衡工作,促进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一、实现学前教育与义务教育的均衡。一是积极扩充优质学前教育资源,要求每个镇(街道)至少建设1个以上中心级幼儿园,对镇(街道)出资新(扩、改)建和维修中心园园舍,以及购置设备设施,给予投入资金总额30%补助;社会力量举办幼儿园,一次性投入100万元以上(不含土地款),给予投入资金20%的设备设施补助;积极鼓励公办、集体办幼儿园争创等级,对提升等级的幼儿园给予0.5至6万的经费奖励。二是积极提升学前教育教师素质,逐年提高保教人员合格学历,至2010年达到100%。三是实行幼儿教育券制度,2003年确定?势终蛭?试点单位,在全省率先试行“幼儿教育券”制度,目前在?势趾途帕?湖两镇顺利实施(以学前三年儿童为发放对象,每人每学年发放360元)。

  二、保持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均衡。一是推动学生的就业,目前,镇海区职业教育毕业生当年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8.6%,为众多学生家庭实实在在解决了难题。二是发挥成人教育的教育帮困、技术帮困、改善民生作用,面向被征地人员、农村劳动力、企业职工、外来务工人员进行各类实用技能培训,去年,累计培训3.4万多人次,培训率达到57.1%。

  三、推动农村人群与城区人群的均衡。一是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加大资金投入,农村学校的教育设备装备标准实现城乡一体化,教育设备经费连续五年按每班每年1万元标准确定。二是加强农村教师业务培养和待遇提高,切实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素养,通过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领雁工程”、“百千万”师训工程等,不断增强广大农村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稳步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收入水平,使他们安心在农村工作。第三是推进教育公平,保证每个农村学校有学生被镇海中学录取。为抑制过度的择校现象,维护农村生源质量,从今年初一新生起,本区籍择校生不再享受一级重点中学的提前保送资格。

  四、促进外来人群与本地人群的均衡。一是充分挖掘现有公办中小学校资源潜力,兴办公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充分吸纳符合《镇海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暂行规定》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目前公办学校接纳率为68%,2010年将达到70%以上。二是实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环境的改善,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改善办学设施提供一定的经费补助,从2005年9月起,区教育局每年出资25万元补助给公交公司,开通了民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上下学交通车,进一步确保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交通安全。三是提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教师素质和收入待遇,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教师的培训纳入全区教师统一培训体系中,实行教师最低工资标准,为教师办理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等五项社会保险,切实保障教职工的工资、福利待遇。

  (教育督导团办公室供稿)

(责任编辑 张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