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宁波市积极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2010-06-23收藏

  宁波市中等职业教育围绕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要求,服务宁波工业“两创”倍增计划和现代服务业6大支柱产业、4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为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培养培训大批中高级技能型人才。宁波市中等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以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为载体,以课程改革、技能强化为途径,以深化内涵、优化服务为目标,深入开展学生校内实训、企业顶岗实习、社会技能培训以及面向企业提供相关技术服务和科研攻关等工作,具体情况如下:

  一、前后衔接,形成实习实训基地梯次建设模式

  宁波市现有独立设置的中等职业学校41所,其中省级以上重点职业中学29所(21所为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开设20大类80多个专业,基本覆盖全市一、二、三产业的全部行业。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自2000年起,宁波市先后实施专业现代化工程、职业院校10大实习实训示范基地建设工程、企业内实训基地建设和公共实训平台建设,形成从专业建设、校内实训、顶岗实习到社会化培训的多级实习实训网络。为保障实训基地建设,宁波市加大投入,建立并完善按生均拨款制度,确保职业学校生均经费按普通高中的1.5倍安排。每年按职工工资总额的2.5%提取职业教育统筹经费,其中1%由企业留存用于职工培训,1.5%由市政府跨区域、跨行业企业统筹调剂使用。目前,宁波市已建成现代化专业30个、职业院校内实训基地10个、企业内实训基地4个,2个公共实训平台建设已正式启动。单是建在职业院校的机械数控、商贸物流、护理、建筑等10大职业教育实习实训示范基地,每个基地设施设备投入就在1000万元以上,与宁波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紧密结合,为宁波现代产业集群建设提供人才支撑,有较强的区域辐射力,具备每年为社会培养培训5000名技术工人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宁波市还评估认定10个特色专业中等职业学校,每个学校获奖励经费350万元,用于进一步做强做精与区域块状经济相适应的特色专业。

  二、内外互动,形成实训基地有效运作模式

  宁波市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在建设与运行过程中,形成了校办企业型、引企入校型、校企一体型、校企融合型和双元订单型等五大运作模式,开发出梯度产品、专业项目模块、小组互动协同、企业师傅带徒等教学模式。鄞州职教中心依托机电实训基地,设立实验性实训工厂,基地实行车间化管理,根据企业方式设立管理岗位,以企业员工标准来管理实训学生,实现企业管理与学校教学行为的有效对接,已为多家企业产品改进生产工艺25件,面向企业开展员工技能培训,年培训人数近1万人次。象山职业高级中学依托建筑实训基地,建立了监理公司、检测中心等校办企业,采用三级管理,一是企业的董事长由学校法人代表担任,体现学校对企业的绝对领导,始终发挥企业为教育服务的作用;二是企业负责人由学校在相关专业的骨干教师中择优挑选委派兼任,以确保企业与相关专业之间紧密合作,从而更好地服务学生的实习实训;三是企业下层的普通员工则全部向社会聘用,企业的财务人员则全部实行由学校委派制。此外,宁波还在宁波韵升集团、宁波公运集团公司、宁波石浦酒店等4家企业建立了餐饮服务、机电数控、汽车维修等4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市财政奖励每个基地250万元。

  三、“软”“硬”兼施,形成良好经济社会社会效益

  宁波职业教育一方面加大投入提高实训基地的硬件,另一方面通过教学改革提升基地的“软实力”,在运行过程中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全市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一片火爆,经济发展急需的机电数控、旅游宾服、商贸经营、医药护理、外贸货代等行业,每年都会“疯抢”中职毕业生,部分专业毕业生甚至在两年级就被企业“预订”一空。全市中职毕业生当年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8.2%,市紧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保持在100%。北仑职业高级中学依手机电技术省示范基地,主动与企业牵手,克服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因素,毕业生当年一次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8%以上,最终就业率达100%,对口就业率在85%以上,受邀参加了教育部2009年第9次新闻发布会介绍工作经验。象山职高建筑专业实训基地,通过产业化运作,创设了7家企业,参与建筑行业的监理与材料测试,其中,监理公司自成立已来,已承接480余项重点工程及基础工程的监理业务,业务范围基本覆盖了县内建设工程的各个领域,受监理项目工程造价达450亿,累计建筑面积达500万平方米左右,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其建筑材料测试中心运作情况良好,通过几年的发展,目前能够检测的项目达247项,年产值达200万元。实训基地在运行过程中不仅在创造教育效益和社会效益,也为学校创造了经济效益,弥补了学校教育经费不足,学校利用产业创造的利润,一部分投入再生产,逐步扩大企业规模,提高企业资质,一部分作为学校专业建设资金,更新,添置专业设备设施,促进专业特色化、现代化建设。

(责任编辑:张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