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宁波大学以“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契机,涉海研究取得一系列突破,获得了“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4项(主持1项)、获得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项目2项(主持2项)、入库“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农村领域项目4项等,这是宁大综合运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整合相关科研力量,在海洋环境、海洋资源、现代渔业领域进行新的尝试和突破。
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
以宁波大学苏秀榕教授为第一负责人的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重要海域致病性细菌基因芯片检测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将选择重点增养殖区、重要海水浴场、典型排污口和著名港口航道,研究其人畜共患的致病性细菌的种类、生理生化特性和遗传信息,建立一套鉴别致病菌的特征谱库,筛选检测靶基因和相关蛋白,设计并合成探针,构建致病菌的高通量、快速、准确的微阵列基因芯片检测平台;研发海水中大肠杆菌的计数、具有暴发性传染力的霍乱弧菌的富集、记数及分型技术,构建微流控基因芯片检测致病菌的监控平台;起草检测技术规程和标准;示范性应用和业务化推广;进行在线咨询和培训等。
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项目
以宁波大学严小军研究员为第一负责人的“海洋生物技术新兴产业创新团队”,瞄准国内外海洋生物技术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战略领域,立足浙江省海洋生物多样性的资源优势,针对实现海洋生物技术产业化发展的共性问题和瓶颈问题,以创新团队领军人物协同研发为主要途径,组织产、学、研联合攻关,形成海洋功能基因挖掘与开发、海洋生物芯片研发与利用、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及药物开发等研究方向,争取获得发明专利等知识产权20项,获得生物芯片国家技术标准3项,开发10个海洋生物技术新产品,建立3条生产线,新增产值3-5亿,增加1000-1500个就业岗位,协同解决2-3项海洋生物技术中遇到的关键技术难题,提高海洋生物资源的利用及产品科技含量,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动区域经济和谐发展。
以宁波大学王春琳教授为共同负责人的“海水养殖产业创新团队”,在综合分析我省海水养殖产业现状基础上,整合科研资源组建省海水养殖产业创新团队,围绕我省主要和特色海水养殖品种,从良种培育、种苗生产、饲料开发、病害防控、养殖环境管理及养殖模式优化等角度,通过系统科技创新、技术推广和科技成果转化,对提升我省海水养殖产业科技水平,发展海洋经济,实现“海洋强省”战略目标具积极作用。其主要研究方向有主要海水养殖品种筛选、良种培育和种苗繁育;主要海水养殖种类的配合饲料技术;主要海水养殖品种病害防控体系;海水养殖新技术与养殖模式等,争取通过三年的发展,提升我省在国家海水养殖科技和产业体系中的地位,包括发现并培育新的海水养殖产业利润增长点1~2个、争取主持国家重大、重点科研项目2~4项等;建设浙江省海水养殖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1个;完善2~3个主导养殖品种的产业链技术并进行示范与推广,培养海水养殖国家级行业专家1~2名等。
“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农村领域入库项目
“基于港湾牧场化养殖的资源恢复与环境修复技术研究”项目,以宁波大学严小军研究员负责参与,将以典型海水养殖港湾象山港作为研究基地,以宁波市投入建设的象山港海洋牧场示范区(象山港内铜山—白石山海域)为研究对象,在投放人工渔礁建设的基础上,研究和突破规模化移植适养大型海藻、底播增殖适宜经济贝类、规模化放流土著性鱼类的关键技术,研究基于营养级平衡的新型牧场化养殖综合体的生态系统能流与恋礁性鱼类的聚集等渔业资源恢复作用,开发并应用牧场化养殖的环境修复评价技术。包括藻床技术创新研究:筛选适宜大型藻类与附着基质,构建人工藻礁和藻床;贝床技术创新研究:开展适宜贝类的底播增殖;土著性鱼类增殖放流与牧场区聚集研究;牧场区养殖生物的营养能级平衡与资源恢复研究;牧场区环境修复效应研究与评价。
“三疣梭子蟹拟穴青蟹健康高效养殖技术集成创新与示范应用”,以宁波大学王春琳教授负责参与,围绕浙江海养主导种类三疣梭子蟹和拟穴青蟹产业重大需求,开展现有技术、产品和装备的集成创新与示范,主要包括:集成具特效营养因子活饵规模培养、用水检测与处理、规模繁育与质量评价等技术,实现优质苗种扩繁;采用动植物蛋白替代鱼粉、植物蛋白抗营养因子去除、双轴挤压膨化加工等技术,研发与推广全价营养配饲;运用微生物制剂和定向培养藻相、生物修复和水溶化学物检测等技术,实现养殖环境安全监测与调控;应用生物芯片、HRCA、LAMP、肠道共生菌及养殖环境宏基因组技术,实现主要病原检测;开发免疫制剂,实现病害防控。5.集成分级单养、蟹虾贝混养和大棚筐养等技术,结合塘底充氧和水处理设备,形成几种模式,实现蟹类健康高效养殖。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