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双减”工作的决策部署,创新工作机制,激活主体潜能,强化综合治理,扎实推进“双减”工作落地见效。
强化部署、协同推进,凝心聚力抓工作落实。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双减”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工作专班,出台“双减”工作方案,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视频调度会等,专门研究部署、统筹协调推进。加强部门协同。市教育局作为专班牵头单位,抽调精干力量成立“双减”专项工作办公室并集中办公,形成3张重点任务清单,挂图作战、推进落实;市税务局组织开展营利性教育培训机构涉税风险大数据分析;市公安局密切关注高风险教育培训机构动态信息;市交通局对放学时间集中导致交通拥堵、学生交通安全等问题开展调研,并着手优化公交线路;市委编办统筹使用各类编制资源,加大对基础教育支持保障,全市已核增中小学教职工编制1185名。加强专项督导。印发《关于开展“双减”工作专项督查的通知》,将“双减”工作列为2021年教育督导“一号工程”,建立专项督导半月通报和交叉实地督查机制,对“双减”工作展开全面督查,并组建人民教育督导员队伍,对专项督查工作进行监督。今年9月,组织10个区县(市)、3个功能区开展“双减”工作交叉实地督查,重点检查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外培训机构落实“双减”政策等情况,市教育局派出督查专员对交叉专项督查实施抽检监督。截至10月下旬,已出动586人次,督查中小学515所,占比78.39%;检查校外学科类培训机构1728家,占比84.46%。
创新机制、持续深化,驰而不息抓校外治理。探索完善校外培训机构风险防控机制。起草《重大涉稳突发事件防范应对处置预案》,指导第三方评估机构开展“双减”社会风险评估。如,海曙区全面实施校外培训机构“四核查”机制,网格化核查培训机构实控人和法人情况、培训机构房租交纳情况、教师员工工资支付情况以及学生培训收费情况;镇海区探索校外培训机构四级风险管理机制,根据机构类型、学生余量、退费金额、举办现状四大风险因素,将培训机构分为ABCD四个等级,组成“定向包干”的7个检查小组,进行动态评估与分级管理。探索加强校外培训机构预收学费监管。市教育局联合人民银行、地方金融监管局和银保监局出台校外培训机构预收学费监管办法,开发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校外培训机构一站式服务平台“甬信培”,依托平台探索实施成本预拨、计次消课、隔天划算的培训收费模式,全力防范和有效遏阻“退费难”“卷钱跑路”等问题发生。探索实施校外教育培训课程审查。印发专门通知要求各区县(市)成立义务教育阶段校外教育培训课程审查专家委员会,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对学科类和非学科类课程进行审核把关;筹建市级校外教育培训课程审查仲裁委员会。探索推进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综合治理。紧盯双休日和节假日,开展多部门联合执法,持续抓好校外培训机构整治。今年9月份,全市共出动6973人次,累计检查校外培训机构3464家,发现违规补课机构34家、无证办学机构14家,发放停止办学通知书、整改通知书48份;市场监管局部署开展为期3个多月的校外培训广告专项治理“百日行动”。加快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营转非”工作。
激活主体、提质拓面,多措并举抓课后服务。完善政策配套。印发《关于切实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和幼儿园托育服务的实施意见》,为区县(市)课后服务提供政策指引;起草《向非学科类教育培训机构购买课后服务的办法》《丰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素质拓展服务的实施方案》《关于引入社会教育资源(机构)进入中小学校内课后服务工作指导意见》等文件,并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组织力量研究制定课后服务管理细则,打造课后服务课程资源库和师资库;在多方调研、经费测算的基础上,市教育、发改等部门专题研究课后服务收费标准,加强课后服务收费指导。切实发挥学校主体作用。探索实施中小学教师参与课后服务“无理由调休”制度,减轻教师身心压力,并将参与课后服务作为职称评审和评先评优的重要参考因素,给予适当倾斜,做好有温度的“加减法”。目前,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已实现“全覆盖”,教师参与率达92.46%,学生参与率达87.97%。积极推进课后服务提质拓面。按照“对象全覆盖、主体全协同、五育全融合、成本全公益、培养全链条”的“五全”原则,全面优化课后服务体系。鼓励“一地一案”“一校一策”精心设计,增强课后服务吸引力,提高校内课后服务质量。如奉化区跨校合作开辟托管试验田,组织职业学校骨干教师“送课进校”。拓展课后服务渠道,建立发改、财政、人社、民政、公安、卫生、妇联、团委以及各区(县、市)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等联动工作机制,探索引入社会教育资源(机构),参与和支持学校开展公益性课后素质拓展服务,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小学生校内课后服务体系。如,市妇联“甬尚姐妹护苗行动”和“律师妈妈进校园”普法讲座,团市委“宫校合作”等,成为课后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整体智治、综合施策,聚焦校内抓教育质量。以监管促作业减负。重点抓好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等“五项管理”,用数字化手段答好作业监管难题。如,慈溪市第三实验小学等学校开发课业负担监测平台,实行作业网上公示和作业量反馈,监测平台上的作业涵盖所有学科(包括体育、综合实践、德育等),促使教师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充分发挥作业育人功能。着手建设市级中小学生作业管理平台,着力对作业减负实施统一监管,落实作业总量审核、质量定期评价、作业校内公示制度,倡导“作业不出校门”。以评价促质量提升。制定《宁波市“双减”教育质量评价工作方案》,切实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推进义务教育内涵发展,加快建立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构建教育良好生态。“双减”教育质量评价分专项评价与常态评价两大体系,其中专项评价体系以教育教学质量、作业管理质量、课后服务质量、学生发展质量4大方面为重点内容,包含15 项二级指标、47 个观测点,对“双减”政策实施前后的学校教育质量相关指标进行增值性评价,以评价推动质量提升,确保学校教育减负不减质。以试点促均衡发展。按照试点先行,成熟推广的原则,开展教改实验学校建设、校本作业设计试验学校建设,引导各区县(市)在作业管理、教学改革等方面大胆创新,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自主申报和责任督学推荐等途径,鼓励试点、加强指导、总结经验、共建共享。继续夯实“互联网+义务教育”结对帮扶工作和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