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故事教学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幼儿想象力的重要载体。
■龚媛媛
故事教学在培养幼儿的想象力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教师讲故事→幼儿听故事→教师提问”等传统的故事教学模式,单一多于互动、静态多于动态,对幼儿想象力的潜力挖掘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善于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和手段,让幼儿在讲故事、听故事、复述故事、编故事、演故事、画故事等过程中,充分调动各种感官进行大胆想象,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创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故事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幼儿想象力的载体。
精心准备,引孩子入“境”
在故事教学中,首要的事情就是要选好故事。选故事时,需要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故事内容应与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相符,要特别考虑各年龄段的特点,小班应注意选择形象、情感性强的故事,中班、大班可兼顾寓言、说理等题材的故事;二是故事的内容尽可能体现在各科教学活动之中,这样既可以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又能活跃活动的气氛,提高活动的质量;三是故事内容要考虑时令特征。如春天来了,万物复苏,池塘里的冰融化了,小蝌蚪们开始在水里活动起来。这时候,选择《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进行教学,既联系了自然实际,又及时满足了幼儿的求知欲。
在选好故事后,就需要对故事进行加工处理。如果对故事不作任何加工处理,直接拿来用,缺少剪辑、蕴情、化简、讲演的准备,有些抽象的东西就很难为幼儿所理解,更谈不上启发幼儿去想象和思考了。
教师还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具。每个故事都有各自的内容和特点,只按常规准备教案和教具,对以直觉形象思维为主、生活经验不够丰富的幼儿来说,是很难理解和接受的。如在讲《乌鸦喝水》这个故事时,有的教师什么教具也没有准备,只把故事讲完,然后问了几个问题。对于“乌鸦用了什么办法喝到水”这个问题,虽然有些孩子回答是把石子放进去喝到水的,但是一点也不理解,更谈不上去想象其他乌鸦能喝到水的办法了。如果教师事先准备好半瓶水和一些石子,边讲边示范,幼儿可能一下子就会被吸引,思维也活跃起来,这时再鼓励幼儿想象还有其他办法没有,效果就会比较明显。
观察积累,增加想象素材
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有利于发挥幼儿想象力。有些故事内容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包括一些动植物特征、自然现象和科学现象等。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此类故事教学前,让幼儿对某些事物的现象事先有一个局部的认识,注意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留心观察一些故事和现象。例如:在讲《谢谢小猴子》故事前,先要让幼儿在常识教学中了解大象有长长的鼻子,长颈鹿有长长的脖子,猴子会爬树等特征;在讲《聪明的孩子》之前,让幼儿了解“镜子的反光”特点……当然,每个故事都有不同的内容和特点,只有教师勤于分析,吃透教材,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才能收到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有一些教师在讲《曹冲称象》故事时,里面涉及了“沉与浮”的道理,而幼儿在此之前并没有这方面的知识积累,听故事时一脸茫然,对“还有其他的称象的办法吗”这个问题也不知如何回答,想象力的发展就更无从谈起了。
当然故事教学只靠课前的准备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幼儿多积累知识,如多带幼儿去郊外体验大自然的风光,或者引导幼儿观察发现生活中的美。马路上交警叔叔不畏酷暑寒冬在指挥车流、妈妈每天不辞辛苦地骑车送孩子上幼儿园、修路工满身尘土挥汗劳动都可以成为知识积累的素材,同时也能激发幼儿的想象和情感。带幼儿听音乐、看晚会演出,不但可以使幼儿领略到乐曲的美妙,更能提高幼儿审美意识。孩子们兴奋异常,思维开阔,大胆想象,就连调皮捣蛋的孩子也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想象中去。
变换形式,拓展想象空间
在传统的故事教学模式中,幼儿属于比较被动的角色。往往是教师先说“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接着讲一遍故事,然后让幼儿回答“故事的名字是什么”、“故事中都有些什么人”、“他们都做了些什么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等,师幼缺乏互动交流,幼儿的情绪不能调动。而编创故事、表演故事、绘画故事等教学方式则可以改变这一状况,给幼儿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创编故事是一种发挥幼儿自由想象的教学模式,包括让幼儿编故事的中间部分和结尾等。如在讲《战胜大灰狼》时,可先讲故事开头,接着出示图,讲故事结尾,然后问幼儿:“小动物是怎么过河的?大灰狼又是怎么会掉进河的?”让幼儿议论几分钟,鼓励幼儿想出各种不同的办法,把故事的中间部分续编上。编创故事还可以通过听音乐、根据生活经历、出主题等方式充分发挥幼儿的自由想象力来进行。
表演故事可以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在幼儿听懂并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可引导幼儿回忆故事内容,然后请幼儿戴上头饰、道具,进行故事表演,通过对话、动作、表情再现故事的情景,经历故事人物的活动过程,加深对故事的理解。表演时,要允许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增加一些语言,如把心理活动说出来,并允许他们把自己想象、创编的情节运用到表演活动中。在故事表演中,教师可以请全体幼儿自由组合,自行商量分配角色,以此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激发其兴趣。
绘画故事是鼓励幼儿表达其想象力的重要方式。大班幼儿处在想象力、创造力非常丰富的年龄阶段,对故事的接受、理解能力比较强。可以在完整欣赏故事的基础上,鼓励幼儿开展美术创作,让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创造情节画或故事画,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启发提问,激发想象能力
在故事教学中, 教师还要通过不间断地提出启发性问题,引导幼儿不断地进行多角度思考,激发幼儿的想象力。要把孩子带入故事,引导孩子不仅听懂内容,而且要有意识地让他们辨别善恶、真假、美丑。还要利用有趣的故事情节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要适当根据孩子的智力发展和知识水平,多设置悬念,让他们去思考,下一步怎么办或要发生什么事。这样孩子就不仅只是“收音机”了。如给幼儿讲《骆驼与羊》后,请幼儿想一想:“如果骆驼和羊又一次相遇了,事情会怎么发展?”这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能使幼儿入情入境,设身处地去思考问题。
再现故事中的某些词句也可以启发幼儿的想象,培养其分析综合和创造思维能力。如在讲了《鹅大哥出门》后,教师可以提这样一个问题:“想一想,这是个怎样的鹅大哥?为什么说是这样的鹅大哥?”让幼儿再现故事中相应的词句,如通过“瞧我多漂亮”、“谁也比不上”、“它把胸脯挺得高高的,脑袋抬得高高的,眼睛望着天”等词句,得出“这是个骄傲的鹅大哥”的结论。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大厂区大地南化双语幼儿园)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