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给“三打白骨精”编续集

2012-03-25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周吉元

  我组织了一次“幼儿语言表达亲子实践活动”,对象为幼儿园大班毕业生,共15人。

  让孩子们一起看了动画片《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后,我开始提出问题:“孙悟空被师傅赶回花果山后很不开心,现在我们就来当孙悟空的朋友。如果我们到孙大圣家去,一路上会经过哪些地方?比方先来到什么洞或者什么山……再来到……发生哪些有趣的事情?”

  提完问题后,我把幼儿分成了三组,让他们各自进入专门的活动场地,进行童话故事创编。

  第一组5人:不给任何指导,让孩子独立想象并说出故事。

  第二组5人:在问完上述问题后,直接出示教师设计的故事续编连环画,请孩子对照图画独立口述故事。

  第三组5人:在问完问题后,请几个孩子先完成一个拜访孙大圣的路线设计:“我们一路会经过哪些地方?”然后让他们继续想象:“我们到达的各个地方都有哪些景物,比如树林、草原或沙漠等;遇到哪些人,比如妖精或野兽等;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请接着画下去。”接着孩子们就画出了一幅幅《拜见孙大圣》的连环画,最后我请每个孩子邀请其他小朋友合作,把故事里最有趣的部分表演一下。

  活动的结果是,第三组孩子个个都能口述上千字的童话故事,而且创编的故事情节更丰富,也更有趣。

  带着惊喜,我开始思考:决定第三组孩子实践活动更成功的客观因素是什么?

  查阅了大量资料后我发现:俄罗斯关于幼儿童话创编的教学活动已经非常成熟,到小学二年级,俄罗斯学生就能创编2000字左右的故事。而前苏联一大批教育家曾毕生探索和研究童话体作文教学,并把幼儿童话创编的指导工作归纳为“产生思想内容”与“表达思想内容”。我认为,让幼儿“画路线图——想象途中遇到的景物、人物和事件——自编自演精彩故事片段——口述故事”这一教学过程,就是指导幼儿不断地想象、设计故事情节的过程,这就是“产生思想内容”的过程;而说、画、演,就是产生思想内容的学习方式。

  我们常常精心设计各种活动,比如指导幼儿参加表演、参观、阅读等等。这些活动充实了幼儿的生活,也为幼儿的语言表达提供了素材。但我们往往将幼儿这种“生活积淀的过程”等同于“产生思想内容的过程”,其实是不正确的,因为产生思想内容必须经历一个独特过程。以有效的“产生思想内容”为指导,对幼儿创编出情节丰富而生动的童话故事是非常有帮助的。

  (作者单位:常州幼儿师范学校)

(责任编辑:宋成龙)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