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玉
辽宁科技大学校园里,有这样一群大学生,他们把奉献爱心和传播温暖作为自己最大的快乐,用行动诠释着新时代郭明义式大学生的风采。
2010年,雷锋传人郭明义被辽宁科技大学聘为土木2009级(2)班校外辅导员,该班被校党委授予“郭明义班”。郭明义助人为乐的幸福观深深地感动着“郭明义班”的学生。大家达成共同心愿,像郭明义那样,加入爱心行动,成立郭明义爱心支队,取名“暖风”,寓意将大家的爱心像暖风吹向大地的每个角落。
同学有难 倾力相助
2010年6月,辽宁科技大学大二学生小殷患上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症,生命危在旦夕。但是小殷家庭贫困,难以承受几十万元的巨额医药费。
“暖风”爱心支队得知消息后,迅速策划开展了一系列爱心救助活动。“郭明义班”班长吴大伟带领同学们,动员校内师生及社会爱心人士为小殷同学捐款。他们还联系多家媒体,对小殷同学的情况进行跟踪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他们募集到的8万余元善款用到小殷同学的治疗当中,缓解燃眉之急。
“暖风”爱心支队总是在同学遇到困难时,不遗余力地伸出援手。听说工商管理学院一名同学父亲患肝硬化急需治疗费用,“暖风”爱心支队马上把筹集到的5000多元善款送过去,该同学感动之余立即申请加入“暖风”爱心支队。2011年11月,家境贫寒的建艺学院小张同学身患恶性红斑狼疮,“暖风”爱心支队又迅速组织捐款,仅“郭明义班”的学生就捐款5000多元。
义务献血 铸就大爱
郭明义坚持义务献血20年,他是学生们心中的榜样。
2011年10月,鞍山市血站出现血荒,“暖风”爱心支队有100余名学生踊跃捐献造血干细胞,提供血样200多份。“暖风”爱心支队学生多次参加无偿献血,累计献血量近3万毫升。
听医生说,要想挽救患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症的小殷同学的生命,必须找到匹配的造血干细胞。在郭明义的帮助下,“暖风”爱心支队在鞍山矿山俱乐部组织了一场捐献造血干细胞的配型取样活动。活动现场,100多名学生采集了血样。这次活动让病危中的小殷在第一时间输入了与之匹配的血小板,为后续治疗争取到时间。
“郭明义班”有一名学生叫刘睿,当他得知小殷同学患重病后,同样来自贫困家庭的刘睿,3次捐款累计740元。刘睿还多次到血站捐献血小板,并签下捐赠遗体器官和眼角膜的志愿书,成为捐赠遗体器官志愿者。
帮助别人 收获快乐
山区小学、养老院、站前广场,“暖风”爱心支队爱的触角向社会各个角落延伸。
鞍山六中有一名学生跟奶奶一起生活,每月靠300元的低保金维持生活。“郭明义班”班长吴大伟了解情况后,主动联系这名学生。从2011年9月开始,每个周末,吴大伟都去给她义务辅导功课,还买来牛奶、鸡蛋,为祖孙俩补充营养。吴大伟从报纸上看到葫芦岛市有两名学生家庭困难,他便寄去学习用品、保暖衣服和鞋。
“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颁奖晚会上提到,贵州省毕节市的一些孩子无钱购买冬衣,“暖风”爱心支队马上把募集到的100多件衣物寄往毕节,让山区的孩子们在冬季来临时有衣可穿。
“暖风”爱心支队队员还利用休息日和暑假,到位于偏远山区的北灵山小学和岫岩实验小学开展爱心支教活动。他们与山区孩子一起上手工课、唱歌、做游戏。他们还挤出时间排练节目,利用周末去立山区夕阳红养老院,为30多名孤寡老人送去亲情和欢乐。
如今,在辽宁科技大学,大学生们以成为“暖风”爱心支队成员为荣,不到两年时间,爱心队员就从最初的30多名增加到近800名。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