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
山西省地处华北西部,全省总面积15.67万平方千米,辖11个地级市,119个县(市、区),总人口约3600万。近年来,我省抓住国家和省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等一系列重大工程的机遇,全面推进全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改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由于我省是一个内陆经济欠发达省份,地理条件差,贫困地区和人口比例较大,目前仍有不少义务教育学校教学和生活设施达不到基本办学要求。党中央、国务院于今年启动“全面改薄”项目,提出了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显示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着眼于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发展、保障教育公平的决心,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山西省高度重视,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各次会议精神和各文件精神,积极开展相关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领导高度重视,建立工作机制
国家三部委“全面改薄”意见印发后,山西省政府高度重视,分管副省长张复明三次专门召集省教育厅负责人,就抓紧落实国家意见提出明确、具体要求,并先后对省教育厅提出的工作计划、实施意见等作出重要批示。省教育厅认真贯彻落实,通过厅务会专门研究“全面改薄”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并积极协调发改、财政部门,多次召开会议,就“全面改薄”项目实施原则、实施范围、资金分配方案等具体问题进行反复研究、论证、沟通、协商,最终达成一致意见。
省教育、发改、财政三个部门还建立了工作协作机制,成立了由省教育厅厅长张文栋为组长,三部门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处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山西省全面改薄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指导全省“全面改薄”工作。同时,成立了省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全面改薄”的各项日常事务。各市、县也根据要求建立了相应工作机制,为“全面改薄”的有序实施奠定了工作基础。
二、深入调研摸底,认真核定需求
三部委文件下发后,为全面了解我省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情况,山西省教育厅于2月中旬下发了《关于对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进行调查摸底的通知》,对全省58个贫困县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进行了调查摸底。为完成国家明确提出的“今年秋季开学前所有中小学校配备合格的课桌椅和寄宿学生用床”的要求,省教育厅于4月初印发了《关于开展全省中小学课桌椅和寄宿制学生用床配备情况排查和补充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各市教育行政部门指导、督办所属县(市、区)中小学校课桌椅和寄宿制学生用床排查补充工作,并积极筹措资金,确保按时全部配备到位。全省各市、县、学校认真落实,共投入1.17亿元补充课桌椅565270套,投入8237.99万元补充寄宿学生床位175347个。
省教育厅分别于今年4月30日和6月19日两次召开了全省推进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安排会议,对我省“全面改薄”排查摸底和县级方案制定等工作作了安排,要求各县(市、区)按时保质完成调研摸底和县级实施方案制定工作。为了方便基层汇总、上报数据,山西教育信息中心技术人员研发了省“全面改薄”信息填报汇总专用软件,免费发放市、县教育部门和学校使用。7月中旬,全省各项目县(市)和学校的需求信息分析和数据汇总工作顺利完成。
为全面了解各地调查摸底和资金测算的客观性和真实性,省教育厅于7月下旬对兴县、河津、定襄等部分县(市)上报的“全面改薄”项目任务和资金需求进行了核查,认真分析各县(市、区)调查摸底和资金测算中存在的诸如脱离实际情况虚报数据、机械照搬办学标准、在填表中不够细致等问题,举一反三,先后三次要求项目县认真核查、修正相关数据和信息,确保调查摸底客观真实。
三、制订相关标准,明确建设指标
为保证各地排查摸底有据可依,根据国家“二十条”底线要求,我省在2013年已出台《山西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试行)》的基础上,制订了义务教育学校办学的相关制度和标准:
一是制定了《山西省中小学校后勤基本标准(试行)》,对学校学生宿舍、食堂、厕所、浴室、饮水设备、卫生(保健)室、教工宿舍、周转房、教师办公设备、设备房、车库、及消防、安全设备的用地指标、建设规格和设施设备配备规模都作出了明确规定。
二是印发了《山西省教育厅关于切实办好农村教学点的通知》,要求各地对教学点进行全面认定、核实和建档,以市为单位制定教学点的基本办学标准,进一步加强教学点教师队伍建设,切实加强对教学点的管理,为全面改善农村教学点的基本办学条件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是出台了《山西省教育厅关于加强中小学校校容校貌建设的意见(试行)》,要求各地和各学校根据本地实际制定卫生校园的建设标准,建立校园环境卫生管理机制、工作责任制和校园环境长效维护机制,切实保障校园环境干净整洁,使学校成为师生工作、学习的理想场所。到2018年全省所有中小学校都将建成干净整洁、环境优美、文化氛围浓厚的卫生校园、绿色校园、书香校园,并将校容校貌建设工作纳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认定的指标体系中。
此外,我省还制定了《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设施设备配备参考价》及《山西省县(市、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本标准》,使各项目县和学校在做任务和资金需求测算时有章可循。这些制度和标准的建立,既满足了办学基本需要,又有效避免了不切实际的豪华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各地确定需求的科学性、合理性。
四、制定实施方案,全面开展工作
山西省教育厅、发改委、财政厅根据国家会议、文件精神和各地任务及资金需求,经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共同研究后,联合制定了山西省《关于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实施意见》,于8月18日正式印发至全省各地。实施意见主要体现了以下内容:
1、我省“全面改薄”以全省35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7个省定贫困县(区)、5个插花贫困县(区)和属于连片贫困地区的大同县共58个贫困县为主,兼顾其余40个非贫困县(市)的农村学校,实施范围共覆盖除21个省辖市城区外的所有98个县(市、区)。
2、我省“全面改薄”按照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和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保基本、兜底线”,“分县规划、分步推进”,“中央补助、省级统筹、县级实施”的基本原则,要求各县从今年开始到2018年,经过五年的努力,使所有义务教育学校教学设施、生活设施都能达到省定基本办学标准和后勤装备基本标准,留守儿童学习和寄宿需要得到基本满足;村小学和教学点能够正常运转;教师配置趋于合理,数量、素质和结构基本适应教育教学需要;中小学校宽带网络全部接入,基本完成网络教学环境建设;县域内在校生辍学率小学、初中分别控制在0.6%、1.8%以下。
3、明确了切实保障基本的教学条件、全面改善必需的生活设施、着力办好必要的教学点、积极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努力改善农村教师待遇和工作生活条件和全面加强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建设等六项重点任务。
4、根据核定的各地任务需求,结合山西省资金来源和财力状况,我省拟定了五年内全省“全面改薄”支持资金总量,同时明确提出:中央“全面改薄”专项资金和省级资金主要用于支持项目县(市、区)课桌椅、教学实验仪器、音体美器材、生活设施、运动场地、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教室的建设和配备。市级财政重点支持未纳入中央和省资金支持的省辖市所辖区按规划接受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验收和国家要求的“底线工作”;统筹支持所辖县(市、区)的校舍建设、宽带网络接入、校园环境建设、改善教师待遇和工作生活条件。县级资金重点用于校舍建设、宽带网络接入、校园环境建设、改善教师待遇和工作生活条件。
省级实施意见印发后,我省通过召开教育局长会议下发具体工作安排意见等方式多次对相关工作进行安排部署,要求各地成立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制定市级实施方案,完善县级实施方案,分年度做好项目规划,科学统筹安排资金,认真开展督查验收,并向省逐月报送工作进展情况,确保“全面改薄”扎实、有序推进。
五、明确资金保障,分清各级责任
为落实工作责任,确保规范实施,省教育厅等三部门工同拟定了我省“全面改薄”的资金分配和使用原则:一是倾斜贫困县;二是与义务教育重点工作统筹使用,经费原则上投向当年规划并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验收的县(市、区),同时与当年度国家所要求的重点工作、“底线工作”结合;三是体现奖励与扶持并重原则,经费分配与县(市、区)配套经费落实、有关重点工作推进等结合,既体现扶持贫困、雪中送炭,又要激励先进,发挥导向作用。
2014年中央资金下达后,省财政厅积极落实本年度省级专项支持资金,按因素法(指标涉及项目县学生数、学校数、贫困级别、任务和资金需求等)对各项目县资金量进行了测算,确定了2014年度全省“全面改薄”中央和省级资金分配方案,资金已于10月上旬正式下达各项目县。目前,各地正在按照省实施意见要求有条不紊地开展相关工作。
六、存在的问题和工作建议
虽然我省目前相关工作已顺利启动,但“全面改薄”时间紧迫,任务艰巨,与兄弟省份相比,我省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受经济发展水平、学校办学基础等因素影响,我省“全面改薄”还存在和面临着一定困难:
一是一些学校确实有需求,但由于既有规划使得校园内及其周边已无空间可以扩建或者再盖校舍,大班额问题难以解决,功能教室等基本办学条件客观上已无法通过“全面改薄”项目解决。此外,教学点数量大,布局分散,管理难度较大。
二是经费缺口较大。由于山西属于中部省份,所享受的中央级资金支持标准远低于西部省份,但山西省实际财力状况弱于很多西部省份,加之煤价连续下跌致山西省很多地区财政收入严重缩水,省、市、县对“全面改薄”的专项支持资金安排非常困难,资金缺口较大。
建议国家在对中央级“全面改薄”专项资金安排中,不只考虑省份地域,而将各省份可支配财力状况也纳入资金分配指标,对财政收入薄弱省予以倾斜。
我们将通过这次会议虚心学习各地好的经验、好的做法,认真分析总结,进一步推进“全面改薄”工作在我省的顺利实施。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