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市职教城管理委员会
鞍山市职教城2007年开始筹建论证,2009年3月动工建设,当年9月实现首批院校入驻,现已初具规模。职教城规划占地300万平方米,实际建设用地12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5万平方米,教学区、实训区、生活区、体训区、中央景观区等功能设施配套齐全。职教城现入驻院校12所,包括3所高职院校,8所普通中专,1所成人高校。共开设钢铁冶金、加工制造、信息商贸、交通物流、文化旅游、学前教育、农林牧渔、建筑施工、卫生护理等167个专业(工种),其中本科6个专业、专科48个专业、中专113个专业,在校生已达30 000余人。
鞍山市职教城备受各级领导的重视与肯定,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天津展洽会上专门到职教城听取汇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国家职业教育研究院及职成司领导,辽宁省委省政府、鞍山市委市政府等各级主要领导多次到职教城视察指导工作。
一、主要做法及取得的成效
1.统筹管理、资源共享,实现管理体制新突破
2010年12月,鞍山市委、市政府成立鞍山市职教城管理委员会,负责对职教城发展进行统筹规划、建设、实施和管理,同时,将原市教育局所属鞍山电大及一、二、三职专,原市人社局所属鞍山技师学院及3所独立分院,原千山区所属千山职专,原市旅游局所属旅游学校等,成建制划归职教城管委会领导和管理,在全国率先创新了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机制,为职教城大发展、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整合资源、教产融合,实现集聚发展新突破
职教城围绕鞍山乃至沈阳经济区重点产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坚持“优化资源、合理布局、教产融合、服务发展”原则,将原有9所“小而全”的中职、技工类学校整合为5所,撤并重复专业50个,集中建设现代制造技术等10个生产型开放式实训基地。目前,整合后5所中职学校“一校一品牌、一校一特色”,全部转制为普通中专,有3所学校被评为国家中职示范校,2所学校被评为辽宁省示范校,其中1所学校还被确定为“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职教城被确定为全市唯一的国家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
2012年至今,职教城围绕辽宁重点产业集群建设和鞍山市大力发展激光、高端泵阀等新兴产业发展,与国家级开发区鞍山高新区签订了“支持激光产业发展人才培养协议”,新增16个新专业和37个冠名班、订单班。围绕鞍山市大力发展服务业,制定了四年行动计划,重点推进对接服务业发展的9大类专业群建设,培养所需技术技能人才。
3.纵向贯通、横向接轨,实现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新突破
职教城充分利用中高职同城、资源高度共享的独特优势,着力构建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中职高职本科对接体系、社会化继续教育培训体系、社区教育服务体系为核心的“四位一体”现代职教体系框架,初步形成了“纵向贯通、横向接轨”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新格局。
纵向上,坚持以“贯通”为主线。以“3+2”中高职一贯制为重点,推进“双职”紧密衔接,合作专业由6个增加至23个,招生计划由200名增至985名;推进开放式成人大专教育与中职教育的接轨,目前已有340余名在校中职学生同步接受成人大专开放教育。对口升学录取人数逐年递增,2013年专科以上录取率达到87.6%,其中,本科录取率达到63%;2014年专科以上录取率达到90.2%,其中,本科录取率达到65.3%。
横向上,坚持以接轨合作为主线。重点是学历与非学历教育接轨、城市与农村职教接轨、东部与西部职教接轨、国内与国际职教接轨。积极参与教育部东西部职业教育合作项目,开设新疆内地中职班,目前已毕业走上工作岗位63人,在校生188人;在与国际职业教育接轨中,除组织骨干教师80余名骨干教师赴德赴澳赴加参加职业教育培训外,还积极与北京中德诺浩合作,引进德国双元制课程体系,培养汽车专业实用型人才,目前诺浩班已经成为职教城办学品牌;积极与澳大利亚悉尼学院开展学前教育、酒店服务、IT、会计等四个专业“学分互认、直读大专”合作,目前已经开始招生,招生形势火爆。
4.校企合作、集团办学,实现职业教育内涵提升新突破
职教城以集团化办学为突破,促进深层次校企合作。2013年,依托所属技师学院牵头成立了鞍山市装备制造职业教育集团,吸纳了鞍山钢铁公司、辽宁聚龙公司等39家企业和培训机构,聘请了30名企业专家,组成了数控、焊接、电气、阀门激光、机加等5个专业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在成员企业建立了12个校外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28个实践教学点,同时还聘请了来自企业的10名客座教授和50名兼职教师到职教城任教。职教城还依托现代服务学校成立了鞍山市文化艺术职业教育集团,现已列入鞍山市文化产业建设重点项目。
5.以教为主、多元服务,实现实训实战能力新突破
职教城按照“提升实训能力、创建实战平台、拓展服务空间”的思路,在整合后10个实训基地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实训基地建设。目前,汽车电子等4个实训基地获得了中央财政支持,学前教育等13个实训基地成为辽宁省创新型实训基地。
职教城以“课堂设在车间”、“教师即是师傅”、“教学即是生产”为突破,利用实训资源成立了以“一厂、一园、五中心”为支撑的鞍山职教城经营服务中心,通过真实的生产经营,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实战平台,变作业为作品、变作品为产品,促进教学与生产过程的融合。推行“双证融通”机制,先后建成7个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其中国家级鉴定所3个,省级鉴定所1个),鉴定职种达到117个,为职教城学生和全社会提供高质量技能鉴定服务。职教城按照以赛事促建设的发展思路,先后承办了全国美食烹饪大赛1次、全国技工院校辽宁赛区选拔赛1次、辽宁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2次、鞍山市能工巧匠杯技能竞赛、鞍山市残疾人技能竞赛2次。通过参赛办赛,提升实训基地培养能力,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在国家、省各类技能大赛实现“参赛必获奖”:从2011年至今,共获84个奖项,有33个项目代表辽宁省参加全国职业教育院校学生技能大赛,获国家一等奖1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14个;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作品展洽会获一等奖1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9个。
6.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实现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新突破
职教城围绕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确定了“做人有品位、创业有本领、就业有技能、发展有基础”的培养目标,提出了“工学结合、产教一体、校企联动、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总体模式要求,构建了具有专业特质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了基于典型工作任务和过程的课程体系,探索了“学做交融、知行合一”的教学模式,确定了“工学结合、教考分离、人人过关”人才培养质量监控评价机制,确保人才培养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符合行业企业需求,为每名学生人生出彩提供知识支撑和技能保证。
7.长短结合、供需互动,实现服务终身学习新突破
职教城坚持“只要有需求,就要有培训”,实施“谁主办谁开发,谁培训谁受益”的考评激励机制,支持和鼓励各院校发挥自身优势,围绕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对外主动争取项目、对内挖掘培训潜力,不断延伸和拓展培训工作的触角,满足企业和社会有学习技能群体的需要。从2011年至今,以鞍钢在职员工继续教育和新录用员工岗前培训项目为突破,职教城先后为省经合办等20余个省直、市直单位的相关从业人员开展社会培训,年均培训项目30余个,培训人数5万余人次。特别是从2011年起,职教城贯彻教育部和辽宁省委、省政府关于对口援疆工作的要求,承接并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了辽宁省对口援疆培训任务,共培养新疆未就业大学毕业生、内地中职生、基层党政干部等1300余人。2014年5月,职教城争取了辽宁对口支援新疆、西藏、青海、四川等地区共24批次、810人的培训项目,同时,承接了鞍山市委主办的鞍山社区干部学院任务,利用5年时间完成全市5 000余名社区管理干部的全员培训,现已完成2期200人的培训任务。
8.免费就读、全程资助,实现职业教育惠民新突破
在鞍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下,职教城从2009年开始,对所有就读直属学校的全日制中职学生实行“三免、两补、一转”优惠政策,在全国率先推行免费职业教育。“三免”即免收学费、免收住宿费、免费发放被褥等生活用品;“两补”即按三年制补助前两年,二年制补助一年的方式,每生每年给予1 500元至2 000元的生活补助以及200元至300元的交通补贴;“一转”即:农业户口学生在鞍山企业就业后,可转为城镇户口。从2009年至今,已有数以万计的学生享受了优惠政策。
二、发展职业教育的几点体会
1.初步形成了统筹管理的“鞍山职教模式”
2011年,职教城按照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精神,申报并开展了“探索地方政府统筹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目前,试点项目取得了一定成效,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做法和经验,特别是在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总结提炼出统筹管理、资源共享的“鞍山职教模式”,为国家进行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顶层设计,提供了可借鉴的做法和重要的参考依据。2014年,鞍山市职教城管委会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集体”的称号。
2.带动了区域乃至全省、全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5所直属中职学校均为国家、省示范校,不仅为职教城创建全国职业教育示范园区奠定了基础,同时,在职教体制机制改革、中高职衔接、校企合作与集团化建设等方面,引领了沈阳经济区八城市乃至全省、全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3.凸显了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辐射作用
职教城扩大了优质职教资源的覆盖面和受益面,成为全省重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各类竞赛的重要承办地。目前,已被确定为辽宁省参评2015年全国行业技能大赛的重要承办地。
4.营造了“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
职教城践行职业教育“面向人人、服务社会”的要求,既畅通了技术技能人才多元化成长的学历教育体系,又贯通了劳动者从学习到工作各个阶段多样化需求的职业培训体系。目前,职教城年均学历教育10000人、年均社会培训50000人。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