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视频会议典型发言材料之三

融合军地优势 共育担当人才
扎实做好新时期大学征兵工作

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 史宗恺

  2005年至今,清华大学共有89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同学应征入伍。在已经退伍返校的55名同学中,有1人荣立一等功,4人获二等功,19人获三等功,有60%的团员同学在部队入党。他们之中涌现出“清华第一女兵贾娜”、“南海卫士谭振文”、“导弹业务能手刘尧”、我军第一支“女子导弹发射营一号操作手王晓丽”、“高原哨兵吴毅恒”、“二次入伍的进藏先遣连连长李高杰”等一批优秀典型,老兵们的故事和事迹常年在清华园里流传。

  清华大学素有服从国家需要、服务军队和国防建设的光荣传统。学校高度重视国防工作,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国防工作领导小组,把征兵工作作为学校国防工作中的重要内容,纳入全校国防人才培养的整体格局和工作体系,从认识和实践上扎实推进军民融合,做好征兵工作。

  一、把征兵和育人相结合,把军队当作高等学校教育资源

  从大学教育资源再认识的视角,部队可以当作高等学校育人平台中的一类重要的教育资源和组成部分,是培养可靠接班人与合格建设者的有效途径。首先,在高校开展征兵宣传和动员,可以有效唤醒和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家国情怀、责任担当,强化年轻一代的国家意识。其次,学生入伍也利于性格、品质的锤炼和纪律、团队意识的训练。通过军营大熔炉的锤炼,学生可以养成吃苦耐劳、敢挑重担、能打硬仗、善抗逆境的品格,内化出一往无前、友爱互助的精神。另外,学生在军营的锤炼也有利于忠诚、勇气、血性、荣誉等军人突出特质的形成,提升全面素质。因此通过军地培养环节的融合,有望培养出一批对党忠诚、有理想、有使命、靠得住、敢担当、能干事的优秀人才,走出一条培养复合型领军人才的新路子。

  二、健全工作体系,全方位宣传引导,全链条组织动员

  学校专门成立了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为组长的征兵工作领导小组,由学生系统牵头抓总统筹各项工作,各部门齐心协力、无缝衔接。实行“四个结合”的全方位征兵宣传动员:即“与课堂教室相结合、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与学生荣誉体系相结合”。学校还充分发挥基层学生工作队伍的作用,通过院系党委学生组、研究生组、班主任、辅导员和班级党团骨干全链条组织动员,工作覆盖到每个学生班级、宿舍。

  三、完善优抚政策,细化落实规定,加大保障力度

  学校制定了《在校学生应征入伍优抚待遇规定》,细化和落实了国家及北京市有关规定,并结合本校情况加大了优抚力度。学校设立校级专项助学金资助退役老兵,在申请困难补助和助学贷款方面给予倾斜。退役学生需要转专业并符合条件的,优先予以考虑。服役期间荣立三等功以上或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士兵”的可优先获得免试读研资格。而退伍老兵的就业也会得到学校、院系领导的亲自关心及帮助。学校的优抚政策和规定努力做到让参军入伍同学在政治上有进步,在经济上有待遇,在工作上有出路,在发展上有前途。

  四、加强国防教育,营造“崇军尚武”校园文化元素

  我们一方面注重对学生进行“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清华精神教育,让学生逐渐养成家国天下的情怀,另一方面也倡导大学文化和人民军队优秀文化的结合。校园里各种国防教育活动常年不断,“军旗别样红”、“军工心、强国情”等主题教育品牌深入人心,“国防英才进清华”让众多军中专家、学者、英模人物与学生面对面,军营参观实践活动丰富多彩。我校已经连续9年与海军举办“海洋观教育活动”,近年又和空军联合开展“空天文化教育活动”,活动影响大、受教育面广。学校各类国防、军事类社团中也活跃着一大批青年学子。国防已经成为清华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元素,给征兵工作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五、全程关心学生,“尽家长呵护之心、行大学教育之责”

  学校关心每位在部队平凡岗位上的学生士兵,多年来坚持派老师在学生退役前至少去部队看望一次的制度,“尽家长呵护之心、行大学教育之责”,不管山高路远,一个兵都不落下。看兵老师到部队了解学生服役情况,帮助学生树立“艰苦岗位受磨练、平凡岗位争一流”的观念。十年来,我们的老师足迹遍及24个省、市、自治区,行程数万公里,北至中蒙边界,南到南海基地,东到舟山前哨,西至海拔5300米哨所。学校鼓励学生退伍之后将优良作风带回学校,退伍不褪色,积极为他们提供“双肩挑”政治辅导员、社团干部、创新创业等培养锻炼岗位,让他们继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对树立军旅职业目标的老兵,学校协调总政选培办为他们转国防生提供“绿色通道”。很多老兵还在毕业后选择到宁夏等西部基层乡镇去工作,他们就像坚韧的种子,深深扎根在了中国的大地。

  以上是清华大学关于征兵工作的一些认识和做法,这些年来,学校的育人工作也从中受益匪浅。我们将认真贯彻上级部署和要求,不断改进工作,把大学生征兵这项利国、利军、利民、利校的工作做好、做实。

来源:教育部收藏
(责任编辑:谢沂楠(实习))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