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说,我国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偏低

实现4%目标关键在制度设计

2008-03-26收藏

  财政部教科文司司长赵路3月25日在教育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谈到“实现财政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以下简称GDP)的4%”这一问题时说,这是国家确定的目标,也写入了中央的有关文件,列入了国家“十一五”的发展规划,但至今没有实现。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国家的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偏低,这就制约了国家拿出更多的钱投入教育等社会各项公益事业的比例。

  赵路说,谈到财政教育经费的投入占GDP的比重,必须分析国家的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按照2007年的统计,2007年全国财政收入是51300亿,占GDP的比重大致为20.8%,不到21%。据了解,发达国家的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基本都在35%以上,有些国家达到40%甚至50%,而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财政教育收入占GDP的比重一般也都在25%以上。因此,我国的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是偏低的。

  “在这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偏低的情况下,我国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还是作了很大努力。”赵路提出了一个新的指标---财政教育投入强度的指标,即国家财政对教育的拨款在财政支出当中所占的比重,这能够反映出政府对教育投入的程度。“这一比重中国大致是接近15%,每个年份略有不同,而统计了一些发达国家,他们的财政教育投入强度大概是15%或16%,这说明中国各级政府在财政收入占GDP低比重的条件下,在财政教育投入的强度上作了艰苦的努力。”赵路说。

  赵路强调,政府增加对教育的投入,要坚持体制、机制的创新,用制度设计来引导教育投入的增加。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就依靠了制度设计。去年国务院颁发了高等学校、中职学校的国家新的助学政策体系的文件,建立了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进一步推进国家助学贷款。在这个制度出台之前,中央财政用于大学生的助学经费只有18个亿,而今年达到200多个亿。他说,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也是制度设计,这项改革从2006年到2010年将累计新增经费2600多亿元。

摘自:《中国教育报》 唐景莉 杨晨光 2008年3月26日

(责任编辑 薛丽华)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