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首都高校纷纷抓住北京奥运会召开的有利契机,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完善各项服务保障措施,全力做好大学生参与奥运会志愿服务工作,为确保北京奥运会顺利进行做出了积极贡献。
强化思想引导,不断增强大学生志愿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各高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引导工作。北京大学广大干部靠前指挥,及时掌握志愿者的思想状况和情绪变化,科学研判并妥善解决发现的各种问题,不断增强志愿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清华大学在各志愿团队中成立了多个临时党团支部,通过召开支委会、支部大会等形式及时传达上级精神,并把各个岗位志愿者的意见、建议等及时向上反映,在上传下达中加强思想引导。北京科技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高校党委领导深入志愿者工作第一线,看望并慰问各个岗位的志愿者,为他们加油鼓劲。北京化工大学充分调动辅导员的主观能动性,要求坚持做到“三个第一”,即第一时间了解、第一时间掌握、第一时间解决,及时处理志愿者在工作中出现的思想或心理问题。
强化保障措施,为大学生志愿者提供良好的服务。各高校细化并完善各项保障措施,确保志愿者以过硬的本领、健康的身体、舒畅的心情和饱满的精神投入到奥运服务中。北京师范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高校拿出专项资金,为志愿者发放交通、饮食、通讯等补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资10余万元,为机场志愿者购买200把躺椅、1000条毯子,加强机场、举重场馆等地“志愿者之家”的建设,并组织医疗分队为志愿者提供医疗服务。北京交通大学在校内形成了为志愿者服务的动态工作格局,做到24小时餐厅服务、澡堂开放。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工商大学举办文艺晚会、志愿者影院等活动,丰富志愿者的文化生活。
强化舆论引导,为志愿服务工作营造良好氛围。各高校通过宣传、树立志愿者典型,展现当代大学生良好的服务意识、协作精神和团队精神。北京大学通过北大新闻网连续刊载系列报道、编印《北大青年》号外等方式,全面细致地反映奥运志愿者的工作动态。中国人民大学奥运村住宿服务团队专门编印了报纸《奥运金钥匙》,及时报道奥运媒体村各项志愿服务活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注重培育志愿服务工作的亮点与品牌,通过开发制作各类奥运志愿者《工作手册》,把团队文化、管理制度、生活服务信息等全部凝聚在一起,实现了团队管理有依据、文化建设有内容、生活服务有明细的目标。
大学生志愿者热情服务北京奥运会
北京奥运会期间,全国大学生志愿者积极参与宣传普及文明风尚志愿服务、赛场文明志愿服务、平安奥运志愿服务、改善城乡环境志愿服务、文明交通志愿服务等活动,为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充分展现了当代大学生崭新的精神风貌。
用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服务奥运。一是用已有的专业知识积累服务奥运。奥运期间,首都国际机场有2000多名大学生志愿者,用8种语言为奥运客人服务;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设立的奥运会多语言服务中心,大学生志愿者为奥运客人提供44种语言的服务;此外,来自信息技术、新闻传播、物流、法律等多个专业领域的大学生志愿者都分布在不同工作岗位,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做好奥运志愿服务工作。二是通过专业培训掌握专业技能服务奥运。在接受严格、系统的岗前培训的基础上,不同工作内容的大学生志愿者还接受了不同行业领域的专门化的业务培训,清华大学国旗仪仗队接受了军人的基本素质训练和升降旗的专业训练;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央民族大学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高校的大学生志愿者接受了奥运住宿服务专业知识培训;北京联合大学大学生志愿者接受了奥运餐饮专业知识培训等等。这些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确保了大学生志愿者在工作中的高质量、高水平和高效率。
用真挚的微笑和真诚的态度服务奥运。为更好地服务北京奥运,大学生志愿者专门组织微笑练习,并举行了“微笑北京、志愿奥运”的誓师大会,共同宣誓万众一心为奥运微笑服务;北京大学交通保障志愿者不辞辛苦、起早摸黑,打出了“微笑通勤”的服务口号,为广大赛会志愿者们提供了良好的通勤保障;中国人民大学奥运村住宿服务团队的学生把自己的工作要求概括为“见人要微笑,服务要周到,咨询要到位,进门需礼貌”;北京交通大学的大学生志愿者袁洋结合专业特点,摸熟了北京万余个公交站点,平均每天接受公交换乘咨询200多人次,既使疲劳到嗓子沙哑也依然热情洋溢;西北师范大学外语系的大学生志愿者强臻在奥体中心运行中心服务,负责接转呼叫,工作间里只能听到声音,看不到服务的对象,但是他说“即使没人能看见我们,我们也要微笑,当你微笑时,对方在话筒里可以感受到一种亲切”;北京科技大学的大学生志愿者刘冰用“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来形容志愿者行为,并说:“希望用我们的志愿服务赢得世界的微笑” 。奥运会期间,大学生志愿者以其真挚的笑容、真诚的态度和友善的言行唤起了每一位奥运会参与者的心灵共鸣。
用自己的欢乐和成长见证奥运。北京奥运会让大学生志愿者付出了辛勤和汗水,更让他们体会到了欢乐和激情,收获了自身的成长。一些大学生志愿者从两、三年前就开始接受奥运服务的系统培训,感受奥运会的各个组织过程和细节,与北京奥运会一同成长。在北京理工大学体育馆签到区的墙上,900张灿烂的笑脸围绕在中国印和五环的周围,这是900名大学生志愿者的心灵家园,大家在这里交流,互相鼓励,共同成长。北京大学的一名志愿者说:“奥运会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让我们不断完善自己,发挥潜能,持之以恒,善始善终,把服务作为自己的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在服务中丰富人生,享受服务的快乐和付出的真谛。”北京交通大学的一名志愿者说:“我痛并快乐着,我们每天都有那么一点点感动,一点点收获,感动让我充满热情,收获让我逐渐成长,志愿服务让我越来越清晰自己努力的方向。”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