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井市“学生之家”是市委、市政府建立的一个专门针对单亲、无亲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教育管理的机构,是介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几年来,我们以“生活自理、学习自主、行为自尊、健康自强”为教育目标,为单亲、无亲学生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成立“学生之家”,是我们适应教育发展形势,进一步增强教育针对性的必然要求和选择
近年来,由于我市所处的特殊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出现了很多的出国劳务人员,造成大量的单、无亲未成年学生。据统计,在现有19386名中小学生中,单亲、无亲家庭学生就有6529人,占学生总数的33.68%。特别是朝鲜族单亲、无亲学生占朝鲜族学校学生的52.15%。有些班级比例甚至高达95%以上。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对他们进行“家庭”般的教育,就成了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市委和市政府经过调研,审时度势,着眼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现实需要,在全州率先成立了“学生之家”。
“学生之家”坐落在原北新小学旧址,由市政府投资200多万元,于2003年7月16日成立。在大力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学生之家”不断得到充实壮大,现在的“学生之家”总占地面积为1万多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达3950.5平方米,设有60间寝室均有电话,一个传统美德教育室、微机室、图书室、健身房、心理健康咨询室,3个自习室、3间学生餐厅、4个值班室、3间洗漱室、6个卫生间。同时还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全天供热水。改装了地暖设备,保证了室内的正常温度。
“学生之家”现有教师14人,另外聘请了5名厨房人员,2名保卫人员。“学生之家”现有住宿学生160多名,他们均来自本市和外县市的单、无亲学生和农村的贫困学生。其中外县市学生占20%。“学生之家”的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年龄从7岁到18岁不等,91.5%是单亲、无亲学生,60%是贫困学生。
二、更新教育理念,是我们做好单亲无亲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由于“学生之家”既不同于学校,也不同于家庭,它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又是家庭教育的拓展。我们积极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努力使之逐渐成为一种新形势下特殊教育的新模式。
我们首先积极调整,努力适应。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由老师向“父亲”、“母亲”这一角色的转变,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 “父母”们全心全意的服务与无私的爱。同时,聘请延边大学教育心理专家做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顾问,对全体管理人员进行了心理测试,并以团体和骨干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培训,组织全体教育管理人员学习有关未成年人身心发展规律,掌握教育管理及心理辅导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在管理和教育过程中履行凡是未成年人身上发生的所有的事情首先做到先容纳再考虑对策的原则,实现情理交融,使学生从内心深处自愿接受管理人员的帮助教育,有效地帮助学生克服不良心理,矫正不良行为。在此基础上,我们根据以德育为主,活动为辅的原则,强化了3个教育:一是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教育。我们把每年的3月和9月确定为“入住学生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月”,精心组织、策划,切实抓好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教育活动。二是文明行为养成教育。我们每周都要对学生进行礼貌礼仪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组织学生搞体育、娱乐活动。如:看电视、看图书、健身、上网等。周一到周五,每天的早、中、晚按时查寝。早晨、中午查是否去上学,晚上是否去学校上自习。对小学生,我们每晚义务辅导;对中学生,我们聘请了中学教师为他们辅导几何、代数、物理、英语等。每天还要对他们进行安全教育,“四自”教育,时刻把安全放在首位。三是诚信教育。我们根据工作的特殊性,以培养“诚信师生”为目标,遵循形式多样的原则,精心安排,贴进生活、贴进学生实际的诚信教育活动,使他们牢固树立起“守信为荣、失信可耻”的道德观念。
三、强化尊重教育,是我们做好单亲无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和创新点
(一)加强过程管理,建立学生成长档案
我们的教育宗旨是“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既然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就要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因此,学生之家对每个入住学生都建立了成长档案。在教育管理设计方面,他们面向“常态分布”的大多数孩子进行符合身心发展规律的、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基础的思想道德教育,对他们自然状况在内的成长经历记录在案。对那些问题孩子,除了成长记录之外,还建立了个别管理及心理咨询档案。他们每月都要同20多名孩子谈话,并给予相关教育指导。从去年开始,学生之家还承担了“中国朝鲜族单亲、无亲家庭学生性格形成与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及其开发对策”课题实验项目。这将有利于培养孩子们基本的辨别是非善恶的自我调控能力,使孩子们逐步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实现“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的教育宗旨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如:有一名女学生因回家要钱,父母未答应,一气之下离家出走打工去了。学生之家的教师们不辞辛苦的分批查找,最后终于在她常去的那家没挂牌子的网吧里找到了她。父母要打她,同学责怪她,可学生之家的老师们却不声不响的把她接回了“家”。对她讲述了这11天来,老师们走访了四个县市,彻夜在网上搜寻,无时无刻的在关注着她,寻找着她,这时她终于扑到老师的怀里,放声大哭起来。也许是出于感动,也许是11天换了3种职业的辛酸吧!从此她变了,再也没有向家里多要一分钱,没再旷过一节课。
(二)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平等对待学生,实现与单、无亲学生心灵沟通
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成功的教育,这是我们在这两年的管理和教育过程中得到的一个最为深刻的启示。我们的教育管理人员首先从研究“转变角色”入手,了解和理解人与人的不同,认识他们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珍贵存在,做到尊重每一个青少年学生的人格,努力做到对学生充满“父母”一般的爱心、热心和恒心。对父母不在身边不能得到父母关爱的单、无亲家庭学生给予极大的理解。同时在创建良好的“家庭”对话文化和娱乐上下功夫。管理人员通过与学生下象棋、打乒乓球、一起看电视、上网等方式与孩子们实现心灵上的沟通。如:有一名孩子生病住院了,需要护理。可母亲出国了,父亲因农活太忙不能前来。于是学生之家的老师们轮流护理,并且每天送去可口的饭菜。“五•一”放假时,当他看到老师为不能回家的学生从家里送来可口的饭菜时,激动的说:老师,您回家休息吧,我替您看着“家”。学生家长看到这一切感动的流下了热泪,学生也一改往日的调皮,开始扎扎实实的学习了。
(三)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单、无亲学生的思想道德之中
以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管理和教育我们的孩子,改善他们的个性心理品质,增强他们的心理调适能力,使他们能提高面对和正确处理生活、学习、成长及与人交往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如:有一名学生父母离异后,母亲改嫁。继父和母亲均有病。继父的儿子正念中专需要钱,而他正念初二,也需要钱。在这样的家庭氛围里,他依然能够刻苦学习,并在学年名列前茅。为这儿,学生之家对他实施了特别资助,除了减免部分费用外,还努力为他争取多方资助,最大程度的帮助他解决困难,按说他应该加倍努力,不负众望。可他面对诱惑,却做了不该做的事。原来与他同寝的两个学生,均有手机,而且价格不斐。一天早晨,当他看到两部手机都在寝室里充电,而主人却上学去了后,便在中间操时间返回了寝室,拿走了两部手机。由于寝室仅住3人,另两人丢手机,只有他一人为怀疑对象。加之门卫证明,间操时间他回来过,于是我们与他进行了推心置腹的交谈。从住进学生之家到现在,一桩桩、一件件。他抱头痛哭后,大喊到:“我怎么能干出这样的事情来,我死了算了”。看到他懊悔的表情,我们不仅原谅了他,而且还为他单独腾出一间房,让他专心学习。同时,我们从学生身心发展理论的角度分析了这个学生的心态和行为,认为他偷拿别人的东西和我们通常说的“小偷小摸”不同,更多的是心态不正,心理有问题。症结找准后,我们有针对性地对他进行了思想道德教育,给他讲做人的道理。现在,他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仅能与其他住宿的学生相处得就像亲兄弟一样。而且能愉快的学习,期末考试又名列前茅了,而且数学竟得了满分。人性化教育使学生相信老师,亲近老师,愿意接受老师的教导。学生家长发现自己孩子转变后,深情的对他们说:“我们家长做不到的事情,你们却做到了!”
(四)实施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计划,为塑造良好的人格奠定基础
在为学生人格奠定基础方面,学生之家着重于从最基本的生活细节入手,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良好的生活习惯养成教育。一是利用传统美德教育室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传统美德教育是学生之家学生的必修课,学生之家利用图片、注解、名人名言,上下五千年经典故事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同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定期进行民族礼貌礼仪教育、食堂礼节教育、言行礼节教育、寝室礼节教育、学生礼节教育、一日常规教育等。经过教育,现已形成了师生见面问好,客人来到寝室,来有迎声,走有送语。买饭自觉站队,寝室、“家”外互敬互爱,俨如一家人的良好氛围。二是严格制度管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严格的管理,高尚的思想品德,良好的道德规范的确立也只能落空。为此,他们每天按作息时间严格执行作息制度。要求住宿生按时按量吃饭,不得浪费粮食;讲究礼貌,与同寝室的学生保持和谐的关系;学会关心他人,要求年龄大的学生关心比自己年幼的学生。有计划地安排和控制使用零花钱,不准喝酒、不准抽烟等。三是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每天值班时,女管理人员都要手把手的教孩子们洗袜子、刷鞋、洗衣服,早晨起来教他们如何叠被子等等,一切日常生活中的事情都要过问。现在,学生之家的孩子日常生活基本都能自理了。四是养成钱财自理的好习惯。成立了学生之家“小银行”,把家长每月给他们的零花钱统一保管,每天五角、一元的给他们,避免了他们大花钱、乱花钱的毛病,这件事虽然辛苦,但增添了与“子女”之间的感情,解决了家长和监护人的后顾之忧。五是努力创建安全健康、和谐发展的“家庭”环境。在“家庭”环境的内外建设上,突出人文关怀,强调文化特色,积极形成和谐向上的氛围。使他们到了“家”,就不想离开“家”。在这里电视房、微机室、乒乓球室、图书室、健身房、室外体育器材、健身器材一应俱全。除了学习还能进行各种有趣的活动。我们还组织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教育,培养他们学会评价自己,调节自己,控制自己的能力。组织学生进行礼貌教育,让他们懂得尊重自己的同时,也要尊重别人。目前,学生之家的学生不仅能够尊重长辈,也能与同寝的同学和其他“家”里的学生友好相处,学会塑造自己良好的形象。
学生之家自成立以来,未发生一起安全责任事故,各项工作得到了广大家长和社会的认可,住宿学生由当初的30名发展到今天的160多名,他们之间能够互相关爱、互相尊重、和睦相处,绝大部分学生无论是在生活自理能力还是在行为养成上都有明显的变化。四年来,我们努力营造了一个温馨和谐、积极向上的“教育大家庭”。使32名迷恋网吧、偷盗、报复、嫉妒、厌学、损坏公物、孤僻的学生的思想发生了彻底转变,让他们每天都拥有健康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与学习。我们关心、教育、引导54名高三学生,考取了理想的大学;有75名初中学生顺利的参加了中考,20学生名考取了重点高中,共表彰奖励学生215名。我们还资助着58名特困学生完成学业。我们的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国家、省、州、市各级领导前来光临指导40余次,各级媒体报道了30多次,我们的经验多次在省、州、市教育现场会上交流。
今后,我们将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坚持创新管理,营建和谐之“家”,努力拓宽单亲、无亲未成年学生教育管理的新路子,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做出新的贡献。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