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教育厅
(二OO七年十月十二日)
贵州省“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以下简称“工程”)于2004年启动,规划建设的项目现已完成。从娄山之麓到乌蒙之巅,从赤水河畔到清水江岸,从苗寨侗乡到布依山寨、土家村庄,一幢幢壮观的教学楼、崭新的学生宿舍、宽敞的学生食堂,犹如朵朵瑰丽的山花盛开在十七万平方公里的黔山苗岭。
贵州省共获中央“工程”专项资金9亿元,为1044所农村初级中学新建了校舍192.12万平方米,其中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11.75万平方米,学生宿舍144.3万平方米,学生食堂35.15万平方米,行政办公用房0.75万平方米;购置了学生用床42.5万张。现在项目学校已起步运行,40万家居山区、距校较远的农村初中学生住进了学校,结束了长期因学校没有住宿条件不得已早出晚归、跋山涉水、长途走读的历史;学校也改变了原来只有孤零零的一栋教学楼,学生只有上课之楼而无食宿之屋,白天书声朗朗、夜晚冷冷清清的不和谐状况,农村初中如今人气兴旺、朝气蓬勃、生机盎然。
贵州“工程”能够高效高质如期圆满完成,得益于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坚强领导,得益于坚持以学生为本,一切从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出发,全面加强“工程”建设管理。
一、实行目标管理,坚持政府在“工程”实施中的权威性
省委、省人民政府每年都将“工程”列为当年要办的“十件实事”之一,纳入年度绩效目标考评内容。为确保目标如期实现,省里坚持:年初,布置目标任务,并向省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向社会公布;月末,报告项目形象进度,及时掌握动态;季末,专题报送《十件实事督办专报》,并将“工程”进展动态通报省级有关厅委和各市(州、地)党委和政府;年中,组织中期检查,每年暑期,抽调人员分组奔赴各地实地检查督促,总结经验予以推广,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年终,进行验收评估,每年年末都组织检查小组分赴各个项目县,对“工程”实施中的政府行为到位情况、日常管理情况、校园规划情况、土建工程情况、生活设施情况、舆论宣传情况等,进行全面实地检查验收、量化评估,对成绩突出的县表彰奖励。三年来,全省83个“工程”项目县中,有70个成绩突出的县被评为优秀县,受到了表彰和奖励。各市(州、地)、县也根据省委、省人民政府的部署,将“工程”列为自己每年要办的“实事”,实行年度目标绩效考核。
二、执行《农村中小学校建设标准》,坚持校园规划和建筑设计的科学性
各“工程”项目县,对每年所建项目学校,都聘请建设规划部门专业人员亲临学校现场实地踏勘,根据不同地形地貌,按照教学区、体育运动区、生活区、生产实习区等不同功能要求,绘制校园总平面规划图,做到分区明确、布局合理、联系方便、互不干扰,并将规划图报送省“工程”办审批。省“工程”办对各县上报的项目规划图,逐校逐项进行审核,看其功能分区布置是否科学,各类建筑物所设位置、朝向、间距是否合理,对规划不科学的,当面进行修改。所报规划经省审批同意后,坚决据此实施,不容变更。
为使建筑设计规范、适用,省里委托甲级设计单位――贵州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在认真调查研究、反复论证基础上,按照12班、18班、24班等不同规模学校,分别设计了《贵州省农村初中学生宿舍、食堂建筑工程方案图设计》,印发各项目县参照执行。“设计方案图”对学生宿舍及食堂的各种功能、标准等都作了明确的要求,这对全省“工程”项目学校建设起到了积极的规范作用,避免了各地设计的随意性。
三、健全规章制度,强化建设工程管理的规范性
遵照建设工程管理的有关法律和法规,结合贵州实际,省里印发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土建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学生用床、课桌凳采购办法》、《“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形象进度月报制度》、《“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项目学校刷写宣传标语和镶嵌永久性标牌、项目简介的规定》、《完善“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项目学校正常运转配套设施设备的要求》、《维护“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建设计划严肃性的要求》、《“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项目学校管理暂行办法》、《农村初中学生宿舍、食堂建筑工程方案图设计》等。并将上述规章汇编成集发至各县执行,做到管理有章可循。为使各项规章得以认真贯彻执行,以县为单位,举办各类培训班,对项目学校校长及项目工程管理人员进行培训,聘请建设部门专业人员讲授有关知识,并参观施工现场,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他们对工程的管理水平,使工程管理规范化,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四、统筹安排,强调校舍建设与校园配套建设的协调性
我省要求“工程”项目学校教学用房、生活服务用房应根据其不同功能需要,在建筑造型、风格、外装、色调等诸方面要相互调协;学校的配套建设,如校门、围墙、运动场、行道硬化等,要一应俱全且与校舍风格相协调;校园建设应与校舍、配套工程相协调,使之成为绿树成荫、芳草葱郁、花开四季、蝉鸣鸟啼、空气清新、极富生机、陶冶情操、公园化的优美育人环境。要求各县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专业人员深入实际,逐校现场指导、帮助规划绘制蓝图,力争一年成雏形,两年初见效,三年公园化;有目的有计划举办校园绿化公园化建设培训班,请园艺技术专家讲授有关知识,请“示范”学校介绍校园建设及维护管理方面的经验,参观现场,增长知识,提高水平;成立评估机构,建立可行的评估指标体系,对学校校园绿化美化定期和不定期进行评估、表彰奖励。“工程”实施三年来,各项目县自配资金1亿多元进行校园配套建设:硬化行道72.37万平方米、植树69.34万株,并修建花池、栽花、种草。有的学校已初步实现校园公园化。
五、完善生活设施,保障“工程”项目建后运转的有序性
为使“工程”项目学校建成后能够有序运行,省里对各项目县提出“完善‘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项目学校正常运转配套设施设备”的要求:厨房要配备与就餐人数相应的锅、瓢、盆、蒸饭器、冷藏柜、储藏柜;学生餐厅应视其面积大小,配置数量适度、便于使用的餐桌椅及餐具陈放柜;学生床上用品应按每张床配备1床厚度适当的棕垫和垫絮、棉被,1个枕芯和枕套,2条床单和被套、枕巾(以便换洗);每间寝室应设2至3个壁柜,供学生存放、保管学习和生活用品;每所项目学校必须配置彩色电视机,供学生收看《新闻联播》等节目,随时聆听党中央的声音,了解国际国内大事,培养农村学生“身居山沟、胸怀世界”的宽广眼界。并将上述要求列为年终与土建工程一并检查验收评估内容。根据这一要求,各市(州、地)、县政府,三年来共从地方财政中安排了9758多万元为项目学校完善生活设施设备,其中投入6961万元,购置学生床上用品35.36万套;投入1492万元,购置学生餐桌凳9.14万单人套;投入1408万元,完备了食堂炊具;投入300多万元,购置学生用彩色电视机1600台。有的学校还安装了磁卡电话,使“留守学生”不出校门就能与远在他乡打工的父母通话,密切与父(母)的感情,消除“留守”孤独感。上述设施设备的完善,有效地保障了项目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有序运行。
六、树立典型,发挥榜样的示范性
在“工程”实施中,各地党委和政府十分珍惜“工程”的难得机遇,把它视为“民心工程”、“惠民工程”,精心组织实施,摸索创造了许多好的经验,建成了大批深受群众喜爱的学校。为使这些好的经验得以推广,省里于2006年春,在遵义市的习水县召开全省“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工作现场会,各市(州、地)教育局长、“工程”办主任,83个项目县分管“工程”的县长、教育局长参加会议,参观习水县“工程”项目学校建设及建后管理现场,听取习水县党委、政府对“工程”建设、管理的经验介绍。习水县在“工程”实施中“明显的规模效益、科学的校园规划、规范的建筑设计、齐全的使用功能、完备的生活设施、有序的建后管理”等特点及“坚持学生为本、强化政府行为、领导指挥靠前、培养精干队伍”等经验,给与会代表极大启发,对全省“工程”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示范作用。会后,有的县还组织“工程”项目学校校长专程前往习水县参观取经;各地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树立典型,组织参观学习、交流经验,在全省呈现了学习水、赶习水的良好气氛。
“寄宿制学校”的建成,解除了山区学生长途走读之苦和家长的后顾之忧,一些心疼孩子的家长不放心孩子单独在外生活,趁赶集时到学校“探班”,目睹学校优美的校园、崭新的教学楼、整洁的学生宿舍、宽敞的学生食堂,连声赞道:党和政府替百姓想得真周到,我们把孩子送到这样的学校读书,放心,放心,放心!许多离退休老同志到校参观后,不禁发出由衷的感叹:现在的孩子真幸福啊!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