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完成情况

2007-11-30收藏

国家“两基”攻坚办

(2007年11月22日)

  一、“两基”攻坚计划的提出

  2000年,我国虽然整体上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以下简称“两基”)的历史性任务,但西部地区“两基”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截止2002年底,西部地区“两基”人口覆盖率仅为77%,还有410个县尚未实现“两基”,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6.7年。

  完成西部地区“两基”工作难度非常之大:一是410个县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教育基础薄弱,有贫困县215个、少数民族县309个,边境县51个。二是当时全国尚未脱贫的3000万人口,绝大部分生活在这些攻坚地区,人民群众贫困程度深,当地适龄儿童少年上学面临诸多困难。三是这些地区自然条件非常艰苦,多为高山、高原、高寒和荒漠、半荒漠地区,普及义务教育的办学成本、就学成本远远高于其他地区。

  实现西部地区“两基”攻坚目标,是关系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战略性任务。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教育。2003年9月,国务院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温家宝总理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针对西部地区义务教育普及水平低、教育基础薄弱的现状,国务院提出在西部地区集中力量打好“两基”攻坚战。2003年12月30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家科教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了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和国务院西开办制定的《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2004-2007年)》(以下简称《攻坚计划》)。2004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攻坚计划》。经过四年的努力,西部地区攻坚任务已如期完成。

  二、“两基”攻坚是在国务院直接领导和有力推动下组织实施的

  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两基”攻坚工作。温家宝总理多次就攻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两基”攻坚是本届政府的一项重大目标,要像抓“八七”扶贫攻坚那样抓好“两基”攻坚的落实。温家宝总理还明确批示:“两基”攻坚是一件大事,要了解情况,解决问题,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

  陈至立国务委员亲自担任国家“两基”攻坚领导小组组长,始终高度重视并直接指导“两基”攻坚工作,先后作出了40多次重要批示,并亲临西部多省,在一线指导、检查工作,有力地推进了各地“两基”攻坚的顺利实施。

  为进一步强化西部各省级政府的责任,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分别与西部各省(区、市)政府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签署了“两基”攻坚责任书,明确了各省攻坚目标和任务。各省也分别与各攻坚县签订了责任书。

  在“两基”攻坚实施过程中,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领导小组分别于2005年8月和2006年11月在内蒙古、广西召开了两次现场汇报会,检查各省责任书落实情况,及时总结交流经验,加大推进力度。

  三、“两基”攻坚的目标已如期实现

  ――到2007年底,410个攻坚县中,368个实现了“两基”目标,其余42个达到了“普六”标准。

  ――西部地区“两基”人口覆盖率将达到98%,比2003年初的77%提高了21个百分点,超出计划目标( 85%)13个百分点。

  ――各省初中毛入学率超过规划提出的90%。

  ――预计到2007年底,西部地区累计扫除600多万文盲,青壮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

  ――完成“两基”攻坚任务的368个县,都经过了省级政府的检查验收,并经国家教育督导团的审查认定,由教育部发布实现“两基”公告。2003年为54个,2004年为102个,2005年为91个,2006年为70个,2007年为51个(其余42个县规划到2008-2010年实现“两基”)。

  ――有5个省级单位通过了国家教育督导团的全面检查验收。经相关省级政府申请和自检,国家教育督导团组织了50多位国家督学2005年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007年对陕西、广西、内蒙古和重庆的“两基”工作进行了全面检查,教育部已发文认定。

  四、“两基”攻坚的主要举措均取得明显成效

  (一)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

  为解决制约西部农村地区实现“两基”的“瓶颈”问题,中央投入100亿元,用于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以下简称“寄宿制工程”),从2004年起,用4年左右时间,新建、改扩建一批以农村初中为主的寄宿制学校。

  寄宿制工程共覆盖中西部地区953个县,其中西部536个,中部417个。共批复项目学校7651所,其中西部5371所,中部2280所;初中5113所,小学2538所。

  寄宿制工程的实施有效地解决了高海拔地区和边境海岛地区无学校和办学条件差的问题。海拔3000米以上项目学校有495所,4000米以上项目学校有152所, 5000米以上项目学校有3所,边境海岛地区项目学校有486所。

  按照陈至立国务委员的要求,2005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实施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各地制定优惠政策,支持寄宿制学校建设。2005年10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印发《关于企业向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捐赠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问题的通知》,明确企业以提供免费服务的形式向寄宿制工程进行的捐赠,准予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前全额扣除。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6年底,西部地区累计减免“寄宿制工程”建设收费3.59亿元,减免额占应缴费的55.7%,占工程总造价的5.7%。如陕西减免的收费占其工程总造价的10.45%,兵团减免的收费占其工程总造价的9.46%。

  寄宿制工程的实施基本解决了西部农村地区学生“进得来”的问题。满足了195.3万新增学生的就学需求,其中初中生150.5万人,小学生44.8万人。满足了207.3万新增寄宿生的寄宿需求,其中初中生165万人,小学生42.3万人。

  寄宿制工程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中西部农村地区校舍总面积新增1381万平方米,其中西部新增1076万平方米。410个攻坚县农村学校校舍总面积新增972万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积从2003年的3.92平方米增加至2006年的4.66平方米。

  工程优先保证了学生生活服务用房和教学用房。新增校舍中,学生宿舍699万平方米,占新增校舍面积的50.6%;学生食堂146万平方米,占10.6%;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514万平方米,占37.2%;行政办公用房18万平方米,占1.3%。

  (二)“两免一补”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

  为解决好西部农村孩子“留得住”的问题,2003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提出,争取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享受到“两免一补”(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和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努力做到不让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2005年底,国务院决定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从2006年春季学期开始,免除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2007年春季学期扩大至全国所有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同时,继续对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三)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为实施远程教育工程,共投入111亿元,其中中央投入50亿元,地方投入61亿元。预计到年底,工程全面完成。

  远程教育工程共配备教学光盘播放设备40.2万套,卫星教学收视系统27.9万套,计算机教室和多媒体设备4.5万套,工程覆盖中西部36万所农村中小学。1亿多农村中小学生得以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基本形成了适应农村中小学教学需要的资源体系。

  (四)西部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2006年,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中编办启动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招募高校毕业生到西部“两基”攻坚县农村学校任教,及时缓解“两基”攻坚县教师不足、素质不高的问题。2006年,有1.6万多名大学毕业生充实到西部地区260多个县2850所农村中小学校。2007年,全国招聘特岗教师约1.7万人。中央财政及时拨付特岗教师工资,今年又进一步提高了工资标准。两年内共招聘特岗教师3.3万名,覆盖13个省、395个县、4074所农村中小学。

  各地也各地因地制宜,探索解决偏远地区农村教师短缺问题。宁夏为解决宁南山区中小学教师紧缺问题,要求山区机关事业单位限期清退所占用的教职工编制;同时,从2004-2007年,每年组织1000名大学生志愿者到山区乡以下学校支教一年,所需费用全部由自治区财政承担。广西2004-2006年共招聘录用了4.5万名中小学教师;在分配教师编制时,重点向寄宿制工程学校和教学点倾斜。甘肃从2007年起,每年为农村中小学新增5000个教师编制,并从全省普通高校选拔5000名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支教。重庆2002年一次性按照教师合格标准,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代课人员中招聘8000名公办教师。新疆4年累计投入5700万元,培养培训少数民族汉语和“双语”教师1万多名。

  “两基”攻坚任务的如期完成,是西部地区地方各级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辛勤付出和忘我工作的结果;“两基”攻坚取得的显著成效,凝聚了基层干部群众的心血和汗水。他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创造了西部“两基”攻坚的不朽业绩,涌现出了许许多多感人的先进事迹。如甘肃临潭县原教育局长马永祥常年辛勤工作在“两基”攻坚第一线,积劳成疾,英年早逝,人民群众称之为“攻坚局长”。重庆云阳县沙市镇原副镇长孙开祥,长年奔波在“两基”前沿阵地。在确诊肝癌晚期后仍挂念“两基”工作,殚精竭虑,直到生命最后一刻,被群众誉为“两基镇长”。四川阿坝州原政协副主席旦真,秉承“没有落后的群众,只有落后的工作”的信念,退休后仍为“两基”攻坚多方奔走,劝牧民送孩子入学,受到老百姓的广泛赞誉。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