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两基" 工作基本情况
(一)、基本县情 东乡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以东乡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县,是国列扶贫重点县,位于甘肃省中部,临夏回族自治州东部。东乡县是东乡族的发祥地,也是甘肃省三个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东乡族自称"撒尔塔",有民族语言,无民族文字,信仰伊斯兰教,是13世纪成吉思汗西征时,从中亚撒马尔罕等地东迁的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为主体,融合当地一部分回、汉、藏、蒙古等民族,逐渐形成的民族共同体。全县辖24个乡镇,229个行政村,873个自然村,1893个合作社,总户数5.07万户,总人口27.31万人,其中,东乡族占84.19%,汉族占11.56%,回族占4.21%,其它少数民族占0.04%。全县总面积1510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81人(是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同类型地区人口承载临界线的9倍)。总耕地面积36.8万亩,人均1.4亩,其中山旱地占87.3%。海拔1735-2664米,年均降水量350毫米,年蒸发量高达1387毫米。境内群山起伏,沟壑纵横,土地支离破碎,干旱缺水,植被稀疏,灾害频繁,自然条件严酷,全县27万多群众分散居住在1750条梁峁和3083条沟壑中,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素有"陇中苦瘠甲天下,东乡苦瘠甲陇中"之说。由于受自然条件制约,全县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社会发展相对缓慢。2005年,财政收入1655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38万元,财政总支出21247万元,其中人头经费12723万元。2006年,全县生产总值4.85亿元,农业总产值3.08亿元,工业总产值1.74亿元,乡镇企业总产值5.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23元,财政收入1580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81万元,财政总支出3.06亿元,其中人头经费13874万元。 (二)、民族教育基本概况 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218所,其中高级中学1所,完全中学2所,初级中学6所,九年制学校8所,各类小学195所,师范1所,幼儿园4所,职业学校1所。全县现有各类校舍建筑面积15.03万平方米。其中初中4.56万平方米,生均7.8平方米,小学10.37万平方米,生均2.86平方米。 全县小学适龄人口数为32770人,现有小学在校生36876人(适龄生31849人,超、不足龄生5027人),其中女生1504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7.2%,女童入学率为95.2%。全县初中适龄人口数15002人,现有初中在校生5250人(不包括借读生2311人),初中生入学率为50.4%。全县现有寄宿生7102人,其中小学2970人,初中3860人,高中272人。全县已实现"普九"的乡镇有7个,覆盖人口为12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4%,青壮年文盲率为8.2%。 全县现有中小学公派教师1725人,其中高中教师139人,初中教师335人,小学教师1124人,师范35人,幼儿园39人,其他53人。另有中小学临时聘用、代课教师718人,其中初中53人,小学624人。在专任教师中,有高级职称的17人,中级职称的328人,初级职称的1298人。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为96.6%、71.3%、40.8%。 (三)"两基"主要指标落实情况 1、"普初"巩固情况。2003年我县实现了整县"普初"目标,2003年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6.8%,女童入学率为95%。2004、2005年适龄儿童入学率96.8%,女童入学率为95.6%,2006年,全县小学在校学生数达到35771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7.2%,比2003年增长0.4个百分点,女童入学率达95.1%,比2003年增长0.1个百分点,巩固率为97.7%。 2、"普九"进展情况。2003年全县初中适龄生入学率为32%。2004年为41%,2005年为43%,2006年为50.1%,2007年初中学生数达到5250人(不包括借读生2311人)入学率为50.4%,比2003年增长18.4个百分点,其中女生入学率为43.8%,初中生巩固率为95.8%。目前,全县已实现"普九"的乡镇有7个,覆盖人口为12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4%。今年准备实现的"两基"目标的有沿岭,果园2个乡。 3、扫盲工作情况。全县总人口27.31万人,15至50周岁青壮年人数为147145人,其中女73320人,其中文盲人口1.2万人,15周岁以上青壮年文盲率为8.2%,主要分布在山区21个乡镇。 (四)历年项目建设情况 自1998年一期"义教"项目实施以来,全县累计投入各类项目建设资金5724.99万元(不包括寄宿制工程),新建和改扩建学校128所,建筑面积68035平方米,配发课桌凳、图书、仪器等教学设备,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一期"义教"项目总投资1552.8万元,建成唐汪完小等46所学校,总建筑面积25145平方米;教师培训资金8.7万元;配发课桌凳资金60.8万元;配发图书资金58.4万元;购置仪器14.2万元。 二期"义教"项目总投资1256万元,建成大塬、坪庄等8所学校,总建筑面积为15552平方米;教师培训资金125.5万元;配发课桌凳资金42.52万元;配发图书资金41.84万元;购置仪器42.4万元;贫困生救助资金6.28万元;配发69套卫星小站。 中英项目总投资1899.9万元,新建、改扩建高山岔巴等58所学校,建筑面积15059平方米;教师培训资金192.5万元;配发课桌凳资金178.3万元;配发图书资金152.9万元;贫困生救助资金137.4万元;体育等其它设备资金254.1万元。 危房改造项目近三年总投资882万元,维修河滩祁杨等16所学校,建筑面积12279平方米,消除了小学D级危房。 中欧项目总投资134.29万元,建成10个教师资源中心、21个教师培训点,形成了一个覆盖全县24个乡镇的资源网络,投入贫困生救助资金18.6万元;教师培训资金57.1万元。 (五)、"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实施情况 东乡县"农村寄宿制项目建设工程"于2004年11月由省教育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批复立项,2006年2月由省、州发改委进行可行性研究报告评审,3月份进行了地质勘察,4月份州发改委进行初步设计评审,5月份完成施工设计和图纸审查工作,2006年6月份开工建设,2007年8月底建成并投入使用。 "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规划学校11所,其中新建3所初级中学,改扩建8所初级中学。规划总建筑面积39151平方米,其中新建面积27083平方米,改建面积12068平方米。建成单体建筑物35幢,共建设教室229个,学生宿舍499间,办公室90间,各种实验室、仪器室46个,食堂11个,新建厕所434个坑位。 工程规划总投资3312.7万元,其中中央专款3000万元(国债资金2428万元,财政资金572万元),省级配套150万元,县级配套162.7万元。其中国债资金2659万元(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2412万元,省级配套资金1215万元,县级配套资金126万元)新建、改扩建锁南、唐汪、河滩、龙泉、果园、东乡四中等7所初级中学;财政投资653.7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588万元,省级配套29万元,县级配套36.7万元),改扩建东乡五中、东乡六中、东塬初级中学、考勒初级中学等4所。土建投资3059.1万元,占总投资的92.1%。 寄宿制工程自2006年8月开工建设以来,县上积极落实优惠政策,无偿划拨土地110亩,减免资金128万元,县委、县政府对项目实施和工程建设高度重视,成立了以县委副书记马忠为组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马庆华、县人大副主任马成兰、县政府副县长张文梅为副组长,文教局、发改局、财政局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对11所寄宿制学校进行认真、细致的规划,争取建一所、成一所、用一所的目标,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制定了《东乡县农村寄宿制建设工程土建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县项目领导小组跑遍了全县所有的项目学校,特别对锁南中学、果园中学多次到现场办公,与乡(镇)领导一起现场解决各种疑难问题,及时排忧解难,并落实工程各施工阶段的工期时间等,要求施工队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抓好工程进度,打好"百日会战",同时县委各常委及四大家主要领导,每人专抓一所寄宿制项目工程学校,为如期完成寄宿制工程建设任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工程建设中严格按照基建管理程序,严把"六关":即规划关、设计关、招标关、监理关、验收关、资料关。委托由临夏州建筑勘察设计院(乙级)进行岩土工程勘察,由甘肃省轻纺工业设计院(乙级)设计施工图,由甘肃省工程咨询设计有限责任公司(甲级)进行施工图审查。通过招标有临夏州永安工程建设监理有限责任公司(乙级)进行现场监理,县项目办组织质检、监理、设计、勘察人员严把地槽验收、基础评定、隐蔽工程验收,通过验收都达到了合格工程。11所寄宿制初级中学的建成,使我县现有初中生均建筑面积从2.4平方米增加到7.8平方米,可容纳初中生9320,缓解了部分初中适龄生无法就近入学而面临缀学的问题,为有效提高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如期实现"两基"奠定了基础。 二、"两基"攻坚主要工作及成效 (一)、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历届县委、县政府把教育工作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确定了"重点在山区,难点在女童,投入是保证,改革是动力,质量是关键"的教育工作思路,从基础工作入手,采取了一系列加快教育发展的措施。一是制定和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政策措施。全力实施教育长效工程,颁布了《东乡族自治县教育条例》,做出了《全力实施"两基"攻坚,全面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制定了《乡镇教育目标责任制考核奖惩暂行办法》等,这些规定和措施有力地推动了我县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二是严格实行教育工作领导责任制。把改善办学条件、提高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普初成果作为管理教育的主要职责,实行双向三级管理。落实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全力抓,县级干部包乡抓的工作制度。特别是今年,为了打好"两基"攻坚战,县委、县政府成立了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寄宿制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县委、县政府每年与教育部门、乡镇、学区和学校签订教育目标责任书,把教育工作纳入乡镇目标管理,纳入干部政绩考核,下移一级管理,实行了入学率、巩固率、合格率、毕业升级率与乡村干部和教师工资挂钩的目标责任制,实行一票否决。三是坚持常抓常议的工作机制。县委、县政府每年两次定期召开教育工作专题会议,分析研究和安排部署不同阶段的工作重点,县人大、县政协每年定期不定期的对教育工作进行视察、调研,查找分析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各类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的办法和建议,有力地促进了教育工作。四是实行县级领导联系学校和县直部门帮扶教学点制度,切实为学校办实事,办好事。 (二)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近年来,县上依托"义教"、中英、中欧等教育项目和慈善援助、社会捐助等形式,先后新建、扩建和维修学校145所。11所农村寄宿制项目学校、民族中学学生公寓楼、苗苗幼儿园等一批重点项目已竣工投入使用。通过以上项目的实施和各方面的努力,我县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为实现"两基"目标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坚持全社会办学,切实加大教育投入。积极采取有力措施,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教育经费投入实现了"三个增长"。动员全社会办学,据统计,1988年以来,全县教育捐资额超过1100万元,特别是2002年县上动员社会各界捐资351万元,设立了东乡县贫困生救助基金;2007年7月份,召开教育捐资大会,筹集资金513.7万元。同时,制定实施了"11842"和"321"结对帮扶措施,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扶贫助学活动。 (四)、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 "两免一补"政策自2005年春季学期实行以来,逐学期按下达标准全面得到落实。2006年上级给我县下达免学杂费684万元,按照县城小学每生90元、农村小学每生75元的标准免除了32355名小学生学杂费,小学覆盖面为90%;按照县城初中每生115元、农村初中每生100元的标准免除了5149名初中生学杂费,初中覆盖面为100%(其中公用经费94万元,按照小学每生24元、初中每生32元的标准全部落实到位);下达免费教科书23419人,其中小学20119人,覆盖面为56.2%,初中3300人,覆盖面为56.5%;下达寄宿生生活补助63万元,享受初中生2700人,根据租住的情况生均每年按240元的标准全部落实到位。2007年第一学期给我县下达免学杂费358万元,按原标准和规模全面得到落实(其中公用经费48万元,按小学每生年30元、初中每生年40元的标准全面落实);下达免费教科书41615人,其中小学生35771人,初中生5844人,全部覆盖。 (五)、推进教育体制改革,注重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实行代课教师清退制,2005年有偿清退代课教师61名。二是努力提高教师待遇。对长期坚持在基层教育岗位上的代课教师,工资待遇由114元提高到164元;对招聘的大专以上学历的23名高中教师采取临时身份、正式教师待遇;在职称评定中,对中高级职称限额向教育系统倾斜。三是开展干部支教活动。从2003年开始,每年从县直机关单位抽调100名干部进行支教,连续实行三年。四是实行激励机制。将教师月工资的津贴部分进行二次分配,在教师队伍中形成了主动竞争、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县政府每年列专项资金25万元用于校长岗位津贴和成绩突出的优秀教师的奖励,对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五是公推公选中小学校长、副校长125名。六是充实师资力量,加强师资培训。2003年以来,县上筹措资金,为教育系统先后临时聘用大中专毕业生215人;共培训教师5900多人次;在全州率先争取到清华大学远程教育扶贫项目,成立了现代远程教学站,免费提供教育资源,开展教育培训。 2007年,县上首批聘用特设岗位教师43人,其中本科学历的23人,大专学历的20人,这些教师已到岗工作。 (六)、加大扫盲工作力度,努力提高全民素质。一是调查摸清文盲底数。结合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全面详细的调查文盲底数。截止2000年底,全县15-50周岁文盲人口为9.27万人,占青壮年人口的65.1%。二是强化措施,抓好落实。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和《扫盲工作条例》,县、乡、村,县、文教局、学校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做到组织领导、管理措施、扫盲班点、扫盲学员、扫盲教师、课本作业、扫盲档案、扫盲经费八个落实。扫盲工作以教育部门为主,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各负其责。县教育局保证扫盲教师、课本、作业本的落实。农林、扶贫、科技、畜牧、公安、妇联、民政等各部门结合各自的业务培训,全方位开展扫盲工作。采取集中办班与高年级学生包教相结合,扫盲教育与技术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努力提高扫盲效果。县上成立专门的督查组,对乡、村和各部门扫盲工作进行督查,奖优罚劣,使扫盲工作务求实效,让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三是建立健全扫盲档案。根据扫盲建档标准和要求,建立健全了扫盲档案,表册齐全、数据准确、清楚,填写工整详细,管理妥善完好。年度扫盲工作结束时,由乡镇和学区共同负责组织扫盲考试,合格者由乡镇发给脱盲证。四是努力做好扫盲巩固提高。各乡镇以乡镇中心学校为依托,举办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大力提倡社会各界积极为农村送以养殖、种植、出外务工等为主要内容的实用性科技教材,广泛动员农村青壮年,特别是山区的少数民族妇女积极接受扫盲教育,努力使脱盲人员的学习得到进一步的巩固提高。 (七)、强化教育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完善学校规章制度,加强教育教学管理,使我县教育教学工作进一步规范,教学质量稳步提高。2007年,小学双科合格率达到56.8%,初中多科合格率达到14.7%,分别比2003年提高8.8个百分点和3.7个百分点。全县参加高考人数达到871人,比2003年增加525人,本科上线人数达到143人,在全州文理科前50名中,我县占13人。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按照我县目前教育发展水平和现有学生状况,2010年如期实现"两基"目标难度很大,主要表现在: (一)、自然条件的制约。全县27万多群众分散居住在1750条梁峁和3083条沟壑中,山大沟深,群众居住分散,30%的适龄儿童距离学校2.5公里以外,县上加大力度,使4公里范围内的适龄生基本全部入学,但仍有部分适龄儿童上学难的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致使边远乡镇的个别学校存在辍学现象。 (二)、农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2006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123元,是全州水平的3/4、全省水平的1/2、全国水平的1/3,位居全省21个民族县和全州倒数第一。全县有绝对贫困人口5.72万人,低收入人口5.85万人,农村贫困面高达43.9%,比全州贫困面高15个百分点,比全省贫困面高20个百分点,在全省21个民族县和全州最高,2000年贫困面高达67.5%;由于干旱等自然灾害,全县年返贫率在5%以上,遇大旱年景超过10%。由于群众生活过于贫困,无法解决吃饭问题,前几年因交不起学费,直接影响入学率。国家督学吴郁英在2006年9月检查指导东乡教育工作时说:"像东乡这样的县,靠自身无法解决的困难,需要国家给予特殊支持"。 (三)、群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由于历史的原因,群众受教育程度低,平均受教育年限2.7年,15周岁以上人口中受初中以上教育的人口不足10%,其中绝大多数集中在川区乡镇,山区受初中以上教育人口不足3%,致使山区群众对教育的认识不够到位,影响了教育发展的进程。尤其重男轻女的落后观念致使女童入学率更低,初中流失的学生大多数为女生。加之近年来就业体制的调整,影响了部分群众对教育的热情和积极性。 (四)、语言障碍问题突出。全县有70%以上的东乡族初入学儿童只会讲东乡语,基本不懂汉语,语言沟通困难,低年级东乡族学生既要学习接受汉语,又要按要求学习文化知识,学习难度大,达标困难。全县有40%的青壮年基本不通汉语,扫盲成果巩固难的问题十分突出,复盲率高达40%,增加了扫盲工作的难度。 (五)、校舍不足,学校布局调整任务艰巨。全县现有校舍建筑面积15.03万平方米,其中初中4.56万平方米,生均7.8平方米。到2010年全县实现"两基"时初中生达到15450人,按生均6平方米计算,需校舍建筑面积9.27万平方米,尚缺5.16万平方米,每平方米按800元计算,需建设资金4128万元。 现有小学校舍建筑面积10.37万平方米,生均2.86平方米,到2010年,小学生增加到37250人,增加1479人,按生均4.3平方米计算,需新增校舍建筑面积6.02万平方米,每平方米按800元计算,需建设资金4812万元。 (六)、寄宿制工程建设缺口资金较大。在全县11所寄宿制学校建设中,为了一次性建成标准化学校,县上在广泛征求意见和深入论证的基础上,将总建筑面积由规划的39151平方米扩大到47667.17平方米,增加8516平方米,缺口资金达553万元。 (七)、缺少寄宿制小学。由于严酷的自然条件,造成教育服务半径过大,学校布局无法趋于合理。交通极其不便,按照就近入学原则,全县小学、初中数量仍然不足,全县至今没有一所寄宿制小学,近8000名学生无法就近入学,其中有56个教学点的近4000名学生中每年毕业的学生1360人、8个无校村的960名学生,严重制约着小学入学率和巩固率的进一步提高,急需将21个山区乡镇中心小学改建成寄宿制小学,需建筑面积8.14万平方米,需资金6900万元。 (八)、我县145所五年制小学已改制为六年制小学,但普遍面临教室短缺的困难,共缺建筑面积3.51万平方米,需建设资金2900万元。 (九)、教师数量短缺,达标率低。到2010年,初中在校学生将达到15450人,按18:1的生师比计算,需教师858人,缺教师524人;小学在校生达到37250人,按23:1计算,需教师1619人,缺教师501人,共缺初中、小学教师1025人。目前初中教师达标率68.2%,教师培训任务艰巨。 (十)、在"两免一补"落实中,由于省上下达资金以年报数为标准,学生数每学期都有变化,跨学年落实出入较大。 (十一)、寄宿生生活困难问题突出。寄宿生生活补助中县级配套资金落实困难大,部分贫困家庭无力负担。 (十二)、扫盲经费不足。由于我县特殊的人文地理条件,有一半的群众只会说东乡语,不通汉语,为扫盲工作增加了难度。为了切实巩固和提高扫盲成果,县上计划五年内对1.2万名文盲开展扫盲教育的基础上,对5万名复盲人口进行强化巩固提高。每年计划扫盲2000人、巩固提高1万人,其中对5000人结合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在职业教育中心集中培训巩固提高,每年需扫盲经费100万元。 (十三)、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中的主要困难。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实施后,提高全县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项目设备发挥效益的关键。但我县农村中小学教师缺乏设备应用的实践和培训,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还普遍较低,要想充分发挥项目设备的效益,必须对全县中小学教师进行远程教育设备和资源应用能力的培训,但项目没有安排培训经费,解决经费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要确保设备正常运转,须对项目设备进行系统管理、定期维修、更新,需要一定费用,但项目实施计划中,没有安排管理经费,给项目实施带来困难。按项目要求,对各模式的教室须配备防盗门窗、电源专用线路和地面硬化等,搞好这项工作,也存在一定的经费困难。 四、今后的工作打算 (一)、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继续实行行之有效的双向三级管理体制,充实和完善领导责任制,教育责任坚决实行一票否决,加强宣传动员,加大工作力度,严格落实依法治教,实施依法强制入学,确保干部群众认识到位、政府行为到位、工作措施到位,保证全县入学率巩固在97%以上,巩固率达到98%以上。 (二)、加大硬件建设力度,改善办学条件。一是将21个中心小学建设成寄宿制学校,解决56个教学点和距离学校10华里以外的8000多名学生上学难的问题。二是新建小学8所,解决8个无校村960名适龄儿童上学难问题。三是将20所教学点扩建为六年制小学,36所小学实行复式教学,解决教学点毕业生上学难的问题。四是新建柳树、坪庄、风山三所寄宿制初中,解决部分乡镇学生上初中难的问题,继续保留九年制学校。五是各中、小学配备各类必须的教学仪器、教学设备和图书资料,各中学逐步达到"普实"标准。 (三)、配备和加强师资力量。一是有偿清退部分代课教师。县上计划年内在269名代课教师中清退100名。二是在州上进行 录用考试的同时,计划今年通过公开考试从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中临时聘用教师250人,解决教师短缺的问题。三是从师范类院校引进50名本科生、解决中学教师短缺的问题。四是通过国家特设岗位引进43名本专科生。五是通过短期培训、在岗学习、离职培训等形式,每年培训教师2000人以上。六是通过县上的努力和积极争取,切实提高临时聘用教师和代课教师待遇。 (四)、强化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山区179所小学全面开设"双语"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育改革,逐步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全面落实校长负责制,规范学校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竞争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大督查、督导力度,规范办学行为。 (五)、加大扫盲工作力度,确保扫盲目标的实现。由于群众语言基础和文化水平的限制,扫盲后复盲的问题十分突出,全县复盲率达40%,扫盲巩固是今后扫盲工作的重点。一是在24所中心小学办好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每年扫盲和巩固提高1.2万人,采取教师授课、高年级学生包教,提高扫盲和巩固质量。二是大力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劳动技能培训,结合各类项目实施每年组织培训1.2万人以上,其中技能培训2000人,结合扫盲在职业教育中心集中进行科技培训5000人,努力提高扫盲和巩固效果。 (六)、全民参与,齐抓共管。一是广泛开展宣传,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氛围。二是充分发挥宗教界人士的作用,动员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开展集资建校、贫困生救助等捐资助教活动。逐步建立健全社会关注教育、支持教育、参与教育的教育事业发展新格局。三是切实加大"普九"力度。通过政府行为,确保4-5年级辍学生返校;借助东乡师范职业班加强职业技术教育,每年1000名初中适龄生接受技术教育;凭借县劳务培训中心资源优势,每年2000名初中适龄生接受技能培训;通过补偿教育解决800名初中适龄生接受教育的问题。通过以上措施,确保2010年基本实现"两基"目标。 五、加快民族地区"两基"工作的建议 (一)、制定和落实特殊的扶持政策。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受本民族整体文化素质的制约,普遍存在受教育程度低、入学率低、教育工作滞后、群众十分贫困等突出问题,与其他地区在同等的发展条件下实现"两基"目标任务重、难度大。建议国家针对民族贫困地区的实际困难,参照国家对人口较少民族扶持规划出台特殊的扶持政策,从基础建设、师资配备、经费投入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加快"两基"攻坚步伐。 (二)、建议国家向民族地区倾斜,调整现行就业政策。现行的就业政策是"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一方面由于贫困地区普遍经济发展滞后,生活条件艰苦,引进人才和留住人才困难,缺人才和难引人才的矛盾无法得到合理解决;另一方面,由于受基础教育水平的限制,民族贫困地区培养的人才综合素质相对较差,就业市场竞争力相对较弱,完成学业后就业难的问题十分突出,影响了上学的积极性。建议国家对民族贫困地区制定倾斜的就业政策,增加就业指标,适当放宽在本地区就业的条件,并在高校录取时,定向招生东乡族学生,解决人才缺少与就业困难的问题,为实现"两基"攻坚注入新的活力。东乡县文化教育体育局
二00七年十月八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