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县情 真抓实干 迎难而上
全力打好“两基”攻坚战
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两基”攻坚汇报
2007-11-14收藏
一、基本情况
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是1981年成立的甘肃省唯一的多民族自治县,是国列、省列贫困县,新世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有保安、东乡、撒拉、回、汉、土、藏、维吾尔、羌、蒙古等10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2%,保安族人口为1.4万人,占全国保安族总人口的85%以上,是全国唯一的保安族聚居地。全县总面积910平方公里,耕地27.47万亩,辖17个乡(镇),总人口23.65万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6.5%,农民人均纯收入1241元。
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85所,其中独立高中1所,完全中学2所,初级中学6所,小学172所(其中教学点34个),幼儿园2所(其中民办幼儿园1所),教师进修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各1所。现有在校学生45388人,其中:高中学生2606人;因小学学制"五改六",八年级断线,初中现有两个年级,在校学生6479人;小学学生35791人;职业技术学校学生225人;在园幼儿 287人。在校学生中少数民族学生23981人,其中:保安族学生2650人,东乡族6564人,撒拉族2674人。
全县共有教职工2587人,少数民族教职工1567人。专任教师1525人,聘用制教师857人,专任教师中本科学历281人,专科学历678人,中专及高中学历542人,高中阶段以下6人。高中、初中、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为56.8%、88.2%、99.1%。
全县7-12周岁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6%;少数民族适龄儿童 入学率为94.8%,其中保安族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5.3%,东乡族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4.5%,撒拉族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4.4%。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为75.7%。
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占地总面积77.3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8.7万平方米,危房面积0.4万平方米,危房率为2.1%。
全县从1993年实行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经过十年的努力,于2003年实现整县"普初",有10个乡镇实现"两基"目标,实现"两基"的人口为169360人,"两基"人口覆盖率72.5%。全县共有15-50周岁青壮年人口120308人,青壮年文盲人口为5535人,青壮年文盲率为4.6%,计划2010年基本实现整县"两基"。
二、"两基"攻坚工作和寄宿制工程建设中的主要做法
(一)、"两基"攻坚工作
1、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一是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把教育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经常分析研究教育工作形势,及时了解和掌握工作进展情况,克服各种困难,努力解决教育工作中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县人大、县政协每年深入实际搞调查,提建议,大力支持和帮助教育工作。县上四大家领导经常深入教学第一线,查危房、定措施、找问题、促质量,确保了领导"认识、行为、工作"三到位,促进了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各乡镇各单位想方设法为教育工作开绿灯、给优惠、办实事,为教育工作创设良好的发展环境。二是认真贯彻《临夏回族自治州教育条例》和《临夏州委关于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决定》,结合全县教育工作实际,研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优先发展步伐的决定》,为全县教育逐步实现法制化、规范化奠定了基础。三是县上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保证了教师工资优先足额发放,特别是从今年7月份起,对全县所有聘用制教师按学历和教龄增加工资,其中,本科学历基础工资为550元、大专学历基础工资为450元、大专以下基础工资为350元,并在此基础上按每年15元的标准增加教龄工资,改善和提高了教师待遇,激发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2、突出重点,狠抓适龄少年儿童入学。
全县上下把"两基"作为近几年打好的三个硬仗之一,切实增强了工作紧迫感和责任感,采取多种形式,在全县范围内集中开展"三法一纲一条例"(《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教师资格条例》)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教育活动,在全社会营造了狠抓"两基"工作的舆论氛围。一是组织人员摸清各村的适龄儿童基本情况,按时向适龄儿童家长及监护人发放适龄儿童《义务教育入学通知书》,采取说服动员与批评教育相结合,法律措施与经济救助相结合的方法,督促家长按时送子女入学,依法保障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合法权益。特别是今年秋季,县委、县政府从全县各单位抽调580名工作人员,在全县范围内对所有适龄儿童进行了详细的摸底和动员,共动员1054名失辍学学生重返校园,其中小学978人,中学76人。对因家庭经济特别困难而难以入学的适龄儿童和残疾儿童,通过"两免一补"政策和各种项目支持及社会捐助,帮助其完成学业。二是积极引导各清真寺,宗教界人士严格遵守《义务教育法》,不招收16岁以下未成年人入寺念经,并通过宗教界宣传、教育和动员失辍学学生重返校园。劳动人事部门和民营企业,不安排适龄儿童就业。三是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学校狠抓在校生巩固工作和辍学学生的动员返校工作,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降低了学生辍学率。通过宣传、教育、动员、救助及法律等多种手段多管齐下,使全县教育普及程度有了很大提高。
3、靠实责任,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
县人民政府全面安排部署和检查指导全县"两基"工作,协调督促全县各单位制定工作计划,协助乡(镇)搞好教育工作;乡(镇)党委政府负责本乡"两基"工作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摸清适龄儿童情况,依法动员和督促入学,并联系帮扶单位对困难家庭学生进行救助;村委会动员失辍学儿童,并发动群众开展捐资助教活动;各相关单位按各自职责,积极参与支持"两基"工作;教育部门负责全县"两基"工作规划及排危建校工作,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和教师,并指导各乡(镇)整章建制,规范档案资料,监测评估;学校协助乡(镇)摸清适龄儿童底数,提升学校管理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每年对所开展的工作以县上制定的"三级双线承包责任制"进行考核和评价,使各项制度健全,各级责任靠实,有力地推动了"两基"工作进程。
(二)、寄宿制学校工程建设
全县列入"两基"攻坚项目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共计8所,建成校舍37111平方米,购置课桌凳7338单人套,学生用床3374张,图书8400册。工程总投资2959.6万元,其中土建投入2818.2万元,购置费投入141.4万元。总投资中中央专项资金2690万元(国债资金2337万元,财政资金353万元),省级财政资金140万元,县级配套资金129.6万元。为了全面完成项目建设任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重点做了以下工作: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主要领导负责制
农村寄宿制项目学校建设,事关全县"普九"目标的如期实现,事关全县教育事业乃至全县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为此,县上高度重视,及时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全县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领导小组,县上四大家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听取县项目办工作汇报,并组织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开展专题视察,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逐步确定建设方案,为新建的高关初级中学无偿划拨建设用地75亩,为安集初级中学划拨学校扩建用地25亩。
2、定措施,抓落实,全面促进项目进度和质量
为了全面加快寄宿制学校建设进度,县上研究制定了加强工程管理及学校教学管理的实施办法,实行县级领导包干制,开展"比工期、比质量、比安全生产、争创优质工程"为主的"三比一创"活动,县上主要领导每半月一次、分管领导每周一次、项目办负责人每三天一次,深入各项目学校施工现场,检查工作,及时帮助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从措施上保证项目学校工程建设的质量和进度,使寄宿制工程在2007年4月中旬开工建设,8月底竣工投入使用,建设工期仅用4个多月。
3、超前规划,科学设计,提高工程建设标准
一是在设计施工图时,所有地面为水磨石地面,室内墙裙为高1.2米的瓷砖帖面,过道及门厅等公共部分墙裙为高1.8米的瓷砖帖面;二是水电暖设施齐全,并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了煤炉取暖所必要的排烟设施;三是根据现代化教育教学的需求,设计了网络、电话、闭路电视等相关配套设施。建成的教学楼和宿舍楼达到了实用、耐用、十年内不落后的建设标准。
4、想方设法降低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为了节约项目资金,用最少的钱办更多的事,一是从项目招标入手,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以最低的价格招最好的施工队,以保证各项目学校的附属工程建设有较足的资金保障,由于招投标程序严密规范,招标后的最低造价为每平方米605元,最高为685元;二是积极与州交易中心、州避雷检测中心等工程相关部门协调,减免工程中间费用,降低工程成本。用节省的资金,超规划多建设校舍2905平方米,并完成了部分学校的围墙、护坡、绿化、硬化等附属工程。
5、整章建制,综合治理,加强学校常规管理
在认真贯彻落实公安部"八项措施"、教育部"六条措施"的基础上,一是严格学校内部治安管理,强化了住宿生管理,加强学校门卫,严格门卫制度,构筑学校安全防线,各学校建立健全了安全工作制度,公路沿线学校建立放学路队制度和重点路段教师护送制度,学生较多和地处繁华街道的学校制作了警示牌。二是落实了严格的学校食堂卫生管理制度,从业人员持健康证上岗,学校食堂的操作间和仓储间不充许无关人员进入,并建立了食品的试尝和留样制度。三是加强对施工企业的管理,各施工企业在学校修建中,严格执行和落实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坚持规范的施工程序。四是针对县城初中走读学生多,特别是晚自习后易发生侵害师生人生安全问题的实际,公安局增派警力,积极配合学校工作,加强巡逻,维护了校园周边治安,有效遏制了侵害师生安全等违法犯罪活动的发生,确保了师生人生安全,为学校开展正常的教学活动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五是充实完善了各种规章制度,使各学校形成了科学、规范管理的长效机制。
三、"两基"攻坚工作取得的成效
经过全县上下几年的不懈努力,全县17个乡(镇)中有10个乡(镇)实现了"两基","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72.5%;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达到75.7%,中小学生总数由2003年的41118人达到45388人,在八年级断层的情况下,净增学生4270人;考入大专以上院校的学生数由2003年的226人增加到309人。通过义教、中英、和远程教育等项目的实施,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全县全日制小学拥有卫星接受小站,中学和中心小学装备了计算机教室,县城中小学装备了多媒体教室。特别是农村寄宿制项目建设项目的实施,使全县小学毕业生升学难的矛盾得到很大缓解,初中学生有教室有桌椅上课,有房子住宿,并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教学资源,生均占有校舍建筑面积由2003年的3.8平方米增加到9.8平方米。义务教育阶段校舍危房面积由2003年的17515平方米下降到4529平方米,校舍建筑总面积由2003年的94208平方米增加到143772平方米,为全县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按期实现"两基"目标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
四、"两基"攻坚工作的经验和体会
1、国家的惠民政策和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为"两基"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由于自治县经济基础薄弱,教育发展滞后,普及程度不高,与发达地区的教育差距很大。几年来,各级政府把教育工作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打"两基"攻坚战,各级领导跑省城、上北京积极主动汇报工作,争取项目。特别是"两免一补"惠民政策的实施,为贫困地区普及义务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县上克服财力困难,想方设法筹措资金,全额落实寄宿制项目和远程教育项目配套资金。保证了全县"两基"工作和寄宿制建设项目的顺利进行。
2、全县总动员,健全联动机制,是"两基"工作的补充力量
为了进一步搞好"两基"工作,县上采取县直部门教育帮扶制度,运用"捆绑"机制,直接到村,"两基"不达标,帮扶不脱钩。对贫困家庭进行"321"(县级干部帮扶3个贫困学生、科级干部帮扶2个贫困学生、一般干部帮扶1个贫困学生)救助,发挥部门物力、人力、财力优势,为学校办实事,解决学校困难。在寄宿制项目实施过程中,相关单位特事特办,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最大的便利。几年来,各部门各单位通过现金救助、学校硬件建设、联系项目、动员适龄儿童入学等工作措施的落实,极大地推动了全县教育工作。实践证明,发挥各部门的优势,挖掘各部门的潜力,是教育工作的一支主力军。
3、各族群众的支持,是"两基"工作的重要力量源泉
"两基"工作依靠政府力量,更重要的是需要各族人民群众的坚强支持。经过县上教育法律法规的广泛宣传,广大群众对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认识得到很大提高,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普遍高涨,对学校的困难,社区群众不惜出劳献物,特别是在今年寄宿制建设项目和学校其他项目建设中,学校征用的土地、农户住宅都顺利等到解决,群众对学校建设用地表现出了最大限度地理解和支持。
4、宗教界人士的广泛参与,是"两基"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自治县是一个多民族、多教派的县,信教群众多,如何正确处理宗教与义务教育的关系,是"两基"工作的关键,对此县上充分发挥宗教界人士的作用,召开不同层次的会议,对信教群众进行宣传教育,使群众明白不接受义务教育是一种违法行为,未成年人入寺学经不仅是违法的,而且是违背伊斯兰教义的道理。同时结合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向全县伊斯兰教群众和宗教团体发出了书面倡仪,使全县各族群众的教育意识得到了很大提高。我们认为,多民族地区的"两基"工作中,没有宗教界人士的广泛参与,就没有健全的"两基"工作机制。
积石山县教育局
2007年10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