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
东乡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以东乡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县,是国列扶贫重点县,位于甘肃省中部,临夏回族自治州东部。东乡县是东乡族的发祥地,东乡族是全国稀有少数民族,也是甘肃省三个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东乡族自称"撒尔塔",有民族语言,无民族文字,信仰伊斯兰教。全县辖19个乡、5个镇、229个行政村、1893个合作社,总户数5.01万户,总人口27.31万人,其中东乡族占84.19%。全县总面积1510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为36.7万亩,其中山旱地占87.3%,人均耕地1.42亩。境内山大沟深,干旱缺水,由于受自然条件制约,全县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社会发展相对缓慢。2006年,全县生产总值4.85亿元,财政收入158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23元。 由于历史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人均生产总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处在全州8县市和全省21个民族县末位,东乡县的青壮年文盲率高达30%,年均受教育年限仅为2.7年,东乡族青壮年文盲率在全国56个民族中最高。为了摘掉"最高文盲率"和"最低的受教育年限" 这"两个之最"的帽子,历届东乡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常抓不懈。27万多东乡族群众,要实现小康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面临着自然条件和教育发展滞后的严重制约。恰在此时,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中,国家实施了"两基"攻坚,进行寄宿制项目建设工程,久旱逢甘雨,东乡教育迎来了提速发展的良好机遇。如何实施好这一惠及子孙的德政工程,为国家负责,为东乡人民负责,是东乡面临的一大重要课题。时间紧、任务重,怎么办?只有凝聚人心,凝聚力量,背水一战,才能挚起这千钧之力,才能铸就东乡教育发展的千秋伟业,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2006年,国家投资3300多万元的"寄宿制工程"项目在东乡实施,东乡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这一机遇,从"教育立县"这一战略出发,高起点规划,超前设计,开工兴建以锁南初级中学为代表的11所寄宿制项目学校。为了保证这一项目的顺利实施,并及早投入使用,县上成立了以县委书记马学礼为组长的"全县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以县委副书记马忠为组长的"农村寄宿制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对11所项目学校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规划,并现场办公,及时解决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到今年8月底,这些学校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其中新建锁南、汪集、果园初级中学3所,改扩建四中、五中、六中、河滩、唐汪、龙泉、东塬、考勒九年一贯制初级中学8所,实际完成建筑面积46910平方米,结束了东乡县没有寄宿制学校的历史,解决了多年来分散居住在1750条梁峁和3083条沟壑中的东乡县众多学子的上学困难。与此同时,投资417万元的现代远程教育项目正在实施,这一项目的实施,必将极大地提高东乡教育教学的现代化水平,使远在大山深处的东乡族孩子也能享受到发达地区最新的教育教学成果。 特别是11所农村寄宿制项目学校的样板工程锁南中学,在临夏州教育系统开展的"展、赛、评"活动中,学校被认为是全州最漂亮的学校,学校位于美丽的撒尔塔文体广场西侧,通过自动伸拉门进入校园,迎面是一座五层戴帽的教学楼。该教学楼总面积6800多平方米,内设60个教室,并有科技活动室、学生阅览室、教师阅览室、多媒体教室、语音室等教学附属场所。教学楼左右两侧各有一座与教学楼同样风格的四层裙楼,分别是实验楼与办公楼,面积均为2100多平方米,各种实验、办公设施一应俱全。楼前是一片水泥硬化的开阔场地,那是学生集会表演和课间活动的主要场所。一进门就给人一种气势恢弘、整洁美丽的感觉。不仅如此,在实验楼后面还修建了一座面积4000多平方米,内设123间宿舍的学生宿舍楼,每一层都配备了专门的生活指导老师;1座面积200平方米,能容纳350名学生同时就餐的餐厅。这座占地50亩的新建学校能容纳3500名初中适龄生入学和1750名学生寄宿,成为东乡农村寄宿制项目建设的样板工程,而这仅仅是这些年东乡教育事业在硬件建设方面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 在此基础上,东乡县千方百计利用各种媒体,加大对东乡这个因"陇中苦瘠甲天下、东乡苦瘠甲陇中"而成为国列扶贫重点县的对外宣传力度,积极创造条件让东乡走向世界,让外界更多的人了解东乡这个全国唯一的东乡族聚居地,关注东乡教育,并积极向国内外有关慈善机构、群众团体争取援助项目。自1998年以来,先后争取到世界宣明会、慈济会等慈善机构和中国日报社、兰州晨报、省扶贫办、州计委等省内外单位及个人教育赠资援助,先后修建了关卜乡梅滩小学、沿岭中报学校、龙泉荒山学校等多所学校。 县委县政府还在县上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自筹资金884万元修建了民族中学公寓楼、三合学校办公楼、东乡三中办公楼、红柳教学综合楼、苗苗幼儿园、唐汪幼儿园、赵家小学教学楼、赵家山小学教学楼、坪庄小学教学楼等10个教育建设项目,并于2007年8月底已全部交付使用。 为改变东乡教育事业发展滞后的局面,历届县委、县政府始终将教育工作摆在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特别在2007年7月16日召开的全县教育工作动员大会上,县委、县政府做出了《全力实施"两基"攻坚,全面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县委提出了"教育立县"战略,发出了"两基"攻坚的动员令和决战令。会上还制定了《乡镇教育目标责任制考核奖惩暂行办法》,严格实行教育工作领导责任制。实行双向三级管理,落实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全力抓,县级干部包乡抓的工作制度,坚持常抓常议的工作机制。在全县教育工作会议上,县委书记马学礼针对国家加大义务教育投入力度和"两免一补"的好政策,明确指出:现在国家对义务教育投入力度很大,特别是"两免一补"政策落实后,入学率低的根源不再是经济原因,主要是乡村行为,特别是乡镇行为不到位和措施不过硬的问题。据此,马学礼提出要始终坚持把狠抓适龄儿童入学工作和小学、初中在校生巩固工作摆在县、乡、村、校教育目标管理的重要位置对所有学龄儿童在校生建档立卡,实行跟踪服务,并落实了乡镇主要领导对这一工作的领导责任。 根据这一安排,全县各乡镇不仅组织全乡干部职工深入各个村子,村不漏户,户不漏人,挨家挨户摸清适龄儿童入学情况,大力宣传《义务教育法》和"两免一补"政策,动员家长送子女上学,而且还根据《义务教育法》和《东乡族自治县教育条例》,针对不同情况,分别采取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手段,通过经济处罚、缴纳保证金、举办学习班等形式,依法强制家长送子女上学。与此同时,公安、工商等相关部门紧密配合,对各类厂矿企业餐饮服务场所使用童工的问题进行了全面整治;统战、民委和各乡镇对所有宗教活动场所的学龄儿童进行了彻底清查,依法动员学龄儿童入学;人事局、劳务办依法劝返县内外打工的适龄儿童、少年回学校就读;团委、妇联、残联、民政局积极协调有关部门、社会贤达筹措资金资助贫困失学儿童、少年重返校园,并帮助残疾儿童入学,享受公平教育;宣传、广电部门则进一步加大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两基"攻坚氛围;教育部门则进一步发挥其业务职能,加强督查,及时掌握全县在校学生巩固情况动态,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办法,为县委、县政府提供决策依据。在此基础上,县委、县政府则积极争取国家"两基"攻坚项目,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和国内外社会组织援助项目,新建和改扩建部分学校,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为东乡教育发展提供良好的硬件基础。 在全县上下形成人人挑担子、人人有压力,共同参与"两基"攻坚的工作的大好形势下。2007年东乡县委、县政府隆重召开东乡县教育捐资大会,省州县各级领导、州直部门、各企业单位、社会团体、宗教界人士、工商企业界人士和个人慷慨解囊,捐资助教,捐款达到520万元,这次捐款主要用于"两基"学校硬件建设,使学校硬件设施达到"两基"验收目标。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解除学生的后顾之忧,在全县教育工作会议上对高考成绩进入全州文理科前50名的13名学生实行重奖,首次突破600分的四位学生各奖现金1万元,其余9名各奖现金5000元以示县上对教育的重视。为营造尊师重教、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围,在全县万人教师节大会上,表彰奖励了十个先进学校、十佳教师、十佳校长、百名骨干教师、六名优秀支教教师、百名三好学生,同时还表彰奖励了关心教育、支持教育的24名优秀村干部、24名优秀家长、34名捐资助教先进个人、32个捐资助教先进集体,并为全县2361名教职工发放纪念品,以示慰问。这些工作充分表现了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全社会关心教育、支持教育、参与教育,谋求教育快速发展的决心。为了改变教师学历达标率低,师资力量薄弱,教师数量短缺的状况,近年来,东乡县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鼓励、组织教师参加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五年来共有500多名中小学教师参加自考、函授、进修等学历深造。从2003年开始,县上面对入学率大幅度增加后教师严重短缺的实际,每年从县直单位抽调100名行政干部职工赴各学校、特别是山区学校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活动,连续实行三年。2003年以来,县上筹措资金,先后临时招聘大中专毕业生215人充实教师队伍,注入了新的教学力量。据统计,东乡县经过各个方面的努力,有教职工2443人(包括临时招聘、代课教师718名),其中专任教师2284人,在专任教师中有高中教师142人,初中教师363人,小学教师1716人,其它63人;有高级职称的17人,中级职称的328人,初级职称的1298人。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为96.6%、71.3%、40.8%。 如今,在全县范围内一个党委政府重视教育,社会各界关心支持教育,县直单位热忱帮助教育,教育部门狠抓教学管理的浓厚的教育社会氛围正在逐步形成。 在抓好适龄生入学工作的同时,县委、县政府清醒认识提高全民素质,就必须加大扫盲工作力度。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和《扫盲工作条例》,县、乡、村,文教局、学校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做到组织领导、管理措施、扫盲班点、扫盲学员、扫盲教师、课本作业、扫盲档案、扫盲经费八个落实,全方位开展扫盲工作。采取集中办班与高年级学生包教相结合,扫盲教育与技术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努力提高扫盲效果。县上成立专门的督查组,对乡、村和各部门扫盲工作进行督查,奖优罚劣,使扫盲工作务求实效。根据扫盲建档标准和要求,建立健全了扫盲档案,做到了表册齐全、数据准确、清楚,填写工整详细,管理妥善完好。年度扫盲工作结束时,由乡镇和学区共同负责组织扫盲考试,合格者由乡镇发给脱盲证。各乡镇以乡镇中心学校为依托,举办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大力提倡社会各界积极为农村送以养殖、种植、出外务工等为主要内容的实用性科技教材,广泛动员农村青壮年,特别是山区的少数民族妇女积极接受扫盲教育,努力使脱盲人员的学习得到进一步的巩固提高。通过以上措施,每年完成扫盲2000人,巩固提高10000人,其中对5000人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 农村寄宿制项目的实施和"两免一补"政策的落实,为东乡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现在当你走到东乡县24个乡镇的每一个村寨,都会惊喜地发现,这里最漂亮的建筑就是学校。那一座座大山深处新修的教学楼和一排排一砖到顶、砖木结构的崭新校舍,构成整个东乡一道道最为靓丽的风景,在东乡这片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土地上,各界各族群众把送孩子入学作为家庭脱贫的希望,纷纷送孩子上学。截止目前,全县有各级各类学校218所,全县现有校舍建筑面积15.73万平方米,其中初中4.11万平方米,生均7.8平方米,小学10.37万平方米,生均2.86平方米。在校学生44427人,其中女生18444人;在校学生中,有高中学生1673人,初中学生5250人,小学学生36876人,师范学生90人,职业班学生200人,幼儿园儿童338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7.2%,初中适龄生入学率为50.4%。 通过"两基"攻坚工作,我们得出,在项目建设工作中,一要做到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广泛征求各界人士的意见,这是搞好工作的基础;二要做到科学规划,这是项目建设的前提;三要做到超前规划、超前施工,这是确保工期的首要条件;四是争取省、州"两基"的技术支持和指导,这是提高工程标准的关键;五要争取县委、县政府、县直各部门及社会各界的支持,形成合力,全力攻坚,这是搞好工作的保证;六要做到组织得力、制度健全、责任明确,这是确保工程质量的根本。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是社会走向文明进步的基础和关键,只有一个民族基础教育的不断繁荣振兴,才有这个民族可持续发展的灿烂未来。东乡民族教育经过近50多年坎坷的发展壮大,我们欣慰的看到,一个初具规模的东乡民族基础教育发展体系,正在逐步形成东乡县的广大干部群众凭着坚定的信念,怀着"教育立县"、"科教兴县"、"人才强县"这一强烈愿望,从艰难中一步一步挺了过来。我们坚信,教育,只有教育将是一盏永不熄灭、熊熊燃烧的火炬;我们坚信,只有跟着这盏燃烧的火炬执着的前行,东乡族这个智慧的民族一定会成为56个民族大家庭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