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巴渝大地春潮涌

――重庆市“两基”工作纪实

2007-11-02收藏

重庆市“两基”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

  千里为重,广大育庆。

  重庆是一座具有3000多年悠久历史和光荣革命传统的文化名城,也是一个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并存的直辖市,二元结构矛盾突出,承担了100万三峡库区移民搬迁、300万贫困人口脱贫、国有企业改革和生态环保等世界级难题和历史重任。经济发展的滞后导致教育基础相对薄弱,直辖之初全市只有11个区县实现“两基”,“两基”人口覆盖率仅18.87%,大大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直辖10年来,重庆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教育作为建设新兴直辖市的奠基工程,大力实施“科教兴渝”战略,认真落实“省级政府统筹规划实施义务教育”的重要职责,始终坚持“两基”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按照“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城乡共进、统筹发展”的工作思路,集全民之智,举全市之力,负重拼搏,真抓实干,全力推进“两基”工作,教育事业实现了低起点腾飞,巴渝大地春潮涌动,“两基”工作硕果累累。

  第一章:克难攻坚,迈出“两基”工作破冰之履

  重庆在直辖后高速度、超常规推进“两基”的过程中,产生了“普九”债务、“大班额”和“大宿舍”、中小学危房、代课教师、学校乱收费等问题,导致“两基”质量不高、水平较低。近年来,重庆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切实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巩固提高“两基”水平,推进“两基”向优质化、均衡化方向持续健康发展。

  一是全部偿清“普九”债务。“普九”债务是贫困地区高速度、超常规推进“两基”工作的历史产物。经2002年审计核定,重庆确定列入市级补助范围的“普九”欠债有19.45亿元,涉及11051个项目。巨额的负债,影响了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团结。从2003年开始,重庆按照“分类指导、分级承担、分期消化”的原则,严格实行债务“销号制”和“直接支付制”,积极利用“三奖一补”资金和农村税费改革市对区县转移支付资金等偿还欠债。经过四年的努力,于2006年底全面完成“普九”债务偿还任务,搬掉了压在教育头上的“大山”,使千多所欠债学校甩开包袱、轻装前行。

  二是全部消除中小学危房。由于自然、经济、历史等原因,“晴天太阳穿过、雨天戴着斗笠上课”,曾是重庆很多农村校舍的真实写照。从2001年开始,重庆通过统筹安排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资金、城市教育费附加、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和奖补资金,兑现中小学危房改造项目税费减免政策等多种渠道,累计落实资金22亿元用于中小学危房改造,于2006年底全部排除了442.9万平方米的库存D级中小学危房,新建和改扩建校舍374万平方米,校舍危房比例从2000年底的12.4%下降到现在的1%以内,提前一年完成中央下达的中小学危房改造任务,努力为中小学生提供安全的学习环境。

  三是彻底解决农村代课教师问题。重庆原有1万多名农村代课教师,他们的工作、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为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和“两基”工作作出了贡献。2007年上半年,重庆市委、市政府决定按照积极稳妥、定向招聘、统筹兼顾的工作原则,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代课教师中招聘8000名公办教师,这一政策得到了广大代课教师的普遍欢迎和支持。8月下旬,通过招聘考试的方式,在1万多名代课教师中择优录取了近8000人为公办教师,目前已分配至农村缺编学校任教,未被招聘代课教师的辞退、补偿、养老保险办理等工作已全面启动,全市代课教师将光荣、满意地退出历史舞台。

  四是全力化解“大班额”和“大宿舍”问题。近年来,重庆将解决“大班额”、“大宿舍”问题纳入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制订了年度计划和工作方案,通过统筹实施“第二期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等项目,努力扩大办学规模,逐步解决“大班额”、“大宿舍”问题。全市累计完成投资4.49亿元,竣工农村寄宿制学校307所,新建和改扩建校舍79.8万平方米,18个项目区县寄宿学生由2003年11.2万人增加到现在的17.4万人。2007年秋季学期,全市“大宿舍”消减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小学和初中一年级已基本消除“大班额”,其他年级的“超大班额”得到重点治理。全市将在今后3至5年内基本解决“大班额”、“大宿舍”问题。

  五是着力解决实施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新机制后的遗留问题。从2006年春季开始,重庆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全面免除了388.6万学生的学杂费,为110万农村贫困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为19万农村贫困寄宿生补助生活费,对43.3万农村贫困女童实行“零学费”入学,适龄儿童少年“上学贵、上学难”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市政府还主动为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实施后确需解决的相关问题“买单”。2006年,安排专项转移支付资金2.5亿元,给近20万农村中小学教师发放了津补贴。2007年,增加投入8702万元用于提高农村中小学校公用经费拨款标准和免杂费补助标准,安排农村中小学电影播放资金1700万元、师生饮水设施改造资金3000万元、农村中小学校黑板资金2034万元,努力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第二章:统筹协调,提高“两基”水平创新之举

  重庆在实施“两基”工作中,切实关注贫困地区、关注农村学校、关注薄弱环节,始终坚持“五个并重”,切实做到“五个确保”,努力提高“两基”工作整体水平。

  一是坚持“控辍”与“保学”并重,确保普及程度全面达标。将普及程度的目标定位于“确保每一个适龄儿童少年都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形成了“以情劝学、以资助学、以教保学、以法促学”工作模式。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近入学的规定,建立了“校长包校、班主任包班、任课教师包人”的工作责任制,认真落实流失生“三级报告”、“四步动员”工作措施,协同公安、工商、劳动保障等部门不定期开展清理查处非法使用童工专项行动,广大教职工坚持深入村寨、社区开展家访活动,密切关注学生异动情况,跟踪核查弱势群体就学情况,想方设法动员滞留校外的适龄儿童少年返校跟班学习或参加补偿教育,极大地提高了入学率、降低了辍学率。经过十年艰苦细致的努力,全市初中阶段入学率由1997年的75.5%提高到2006年的98.35 %,小学、初中在校生年辍学率分别由1997年的0.44%、4.08%下降到0.07%、1.43%。

  二是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确保经费投入得到保障。建立和完善了以财政拨款为主的义务教育投入体制,用好中央的钱,拿足自己的钱,广筹社会的钱,全市地方教育经费投入由1997年的37.08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168.16亿元,确保了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两个比例”。积极鼓励学校因地制宜开展勤工俭学,建立了勤工俭学基地4659个,仅2006年就实现收益18.93亿元,主要用于改善学校办学条件、资助贫困学生和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统筹城乡教育投资的规模、结构、布局,在安排教育建设项目和资金时,对三峡库区、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给予重点倾斜,努力缩小城乡、区域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加强教育经费管理监督,全面实行农村中小学预算编制、预算资金支付管理和财务公开等制度,对偿还“普九”债务、农村教师津补贴专项转移支付等资金使用情况实行全过程动态监控,不定期对区县教育经费进行专项审计,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

  三是坚持“项目建设”与“布局调整”并重,确保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本着“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将第二期“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移校迁建工程”等项目建设同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和城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健全了目标责任、进度通报、倒排工期、档案建设、定期检查等制度,累计投入资金133.48亿元,新建和改扩建中小学校舍2032.5万平方米,混合结构校舍由1997年59.7%上升到2006年的86.9%,小学、初中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分别达到5.3平方米、6.4平方米,全市中小学布局结构明显优化,校舍质量明显提高,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四是坚持“教师配备”与“素质提升”并重,确保师资水平全面提高。积极探索和建立农村教师补充机制,制订了《重庆市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严格执行教职工编制总额动态管理制度和编制核定向农村中小学倾斜制度,中小学教职工配备基本实现了动态平衡。建立了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深入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推进了“重庆市中小学骨干教师队伍建设122工程”和“重庆市中小学骨干校长队伍建设321工程”,实施了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计划,培养了一批能基本满足义务教育需要的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涌现出了以“开县抢险救灾保护学生优秀教师群体”、西藏中学优秀教师群体和李明素、石元英等为代表的一批先进典型。

  五是坚持“文化学习”与“技能培训”并重,确保扫盲工作取得实效。坚持把扫盲和农村成人教育工作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将扫盲工作与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三峡库区移民技能培训等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创建市级示范成人学校和合格乡镇成人学校,初步建立起了县、乡、村三级实用型、开放型的成人文化技术教育培训体系。全市建立乡镇成人学校911所,配备农村成教专职干部和专职教师2341人,累计扫除青壮年文盲23.6万人,推广“燎原计划”等项目150多项,组织编写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教材105种,向农民免费发放实用技术活页教材500多万册,年培训农民500万人次以上。扫盲和成人教育工作有效地提高了劳动者技能素质,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第三章:务实创新,探索“两基”均衡发展之路

  近年来,重庆积极探索“两基”均衡发展的新途径,致力于教育机会均等,从教育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着手,立足“五个着力”,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为适龄儿童少年提供平等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积极有效地促进教育公平。

  一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着力促进教育质量共同提高。坚持“德育为首”,充分利用“红岩精神”等具有重庆特色的德育资源推进“德育系统工程”建设,坚持以城带乡、城乡共进、均衡有效地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开展初中毕业生评价与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研究,大力推行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积极开展体育、健康教育、艺术教育和科技教育活动,促进了教育质量基本均衡和学生全面发展。全市40个区县全部进入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近300万中小学生使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北碚区初中综合素质评价模式、沙坪坝区区域性校本研修推进活动、潼南县“绿色证书”制度等经验,在市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二是高度关注弱势群体,着力促进教育机会更加均等。建立了“以政府拨款为主”的贫困学生就学资助制度,将农村贫困学生、城市“低保”家庭学生、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留守儿童和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等弱势群体全面纳入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受益范围。建立了以“公办学校为主、民办学校为辅”的特殊教育体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上升到90.4%。建立了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学籍审核、定校招生、费用减免等制度,确定了城市接受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就学定点学校271所,解决了9.1万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建立了“学校、社会、家庭”相结合的留守儿童关爱机制,成功创造了“留守儿童之家”、 “代理家长”、“隔代家庭教育”等工作模式,保障了85万农村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三是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着力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将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作为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突破口,在39个涉农区县建成村小教学光盘播放点4822个、农村中小学卫星教学收视点6132个、农村初中计算机网络教室1619间,建设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等功能教室10488间,远程教育覆盖率达100%,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普及率达到84%,受益师生达到400万人,初步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共建。在农村地区大力推广远程教育设备和资源“上课学生用、课余教师用、节假日农民用”的“一机三用”模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育服务“三农”。

  四是切实规范办学行为,着力促进受教育权利公平。将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作为教育行风评议的重点,颁布了《规范教育行为的六条规定》,制发了规范办学行为的“九条禁令”,对全社会作出了“争取用三年时间使我市教育乱收费问题不再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的承诺,对重点学校“掐尖”、中小学周末集体补课、中小学校以改制为名高收费等问题进行了认真治理,停止了示范初中、小学的评选,对改制中小学进行了全面清理,学生公平接受教育的权利得到了保证,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不断提高。石柱、巫山等7个县被评为“全国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县”。

  五是积极开展对口支援,着力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将对口支援作为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建立了“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智力扶持与经济援助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开展了“百校牵手”对口帮扶活动,组织“一圈”100所优质学校对口支援“两翼”100所薄弱学校,打破学校和城乡之间优质教育资源分割。教育系统累计接受捐款达2.64亿元,收到捐赠图书105万册,先后选派了821名青年骨干教师支援边远贫困地区教育事业,每年选拔1000名师范院校学生到边远地区学校顶岗实习、替换在岗教师离岗培训,900多人次优秀教师参加了“送教下乡”活动,促进了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四章:凯歌行进,实现“两基”工作腾飞之梦

  春种秋收,果满枝头。

  十年风雨兼程,十年筚路蓝缕,重庆“两基”工作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果,受到了中央领导的高度评价,2007年9月13日,陈至立国务委员对重庆“两基”工作作出重要批示,“重庆的做法很好,主要是领导重视,措施到位,成效显著”。2007年9月19日至26日,重庆接受了国家“两基”督导检查,教育部副部长、总督学陈小娅指出,“重庆的‘两基’覆盖率从直辖之初的19%提高到现在的100%,非常不容易,其义务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重庆在三峡库区移民迁校、偿清‘普九’欠债、彻底解决农村代课教师问题等也都在全国开创了先河,其经验和做法在全国有很好的示范作用”;国家总督学顾问、国家“两基”督导检查组组长张天保指出,“重庆‘两基’工作积极探索,大胆创新,积累了许多好的做法和经验,重庆义务教育所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就,是直辖10年来最大的亮点之一,值得认真总结和推广”。

  重庆直辖10年的“两基”历程,是一部爬坡上坎、负重前进的拼搏史,是一部勇于创新、与时俱进的改革史,是一部攻坚克难、团结奋进的创业史。“两基”工作的生动实践,我们有五点体会:

  一是坚持实施“科教兴省(市)”战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地位,是实现“两基”工作目标的重要保证。重庆直辖十年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重视教育工作,优先发展教育。长期以来,重庆坚持将“两基”各项工作纳入每年市委、市政府的“民心工程”,用最大的精力和财力,切实解决了实施“两基”过程中的一系列困难和问题。历届重庆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领导都心系教育、情系“两基”,到基层检查调研工作时必到学校、必问教育、必访师生,竭尽全力为教育工作出实招、办实事、解难题。教育部周济部长曾感慨地说“重庆历届的书记、市长都是教育书记、教育市长”。全市各级各部门发扬“领导苦抓、部门苦帮、县乡苦干”的攻坚精神,密切配合,统筹联动,切实履行“两基”职责,扎实推进“两基”攻坚工作,推动了“两基”目标的如期实现。

  二是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实行分类指导统筹发展,是确保“两基”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按照“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城乡共进、统筹发展”和“一手抓‘两基’攻坚、一手抓巩固提高”的工作思路,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系列符合重庆实际的政策措施,先后制定了《重庆市“两基”要求及评估验收办法》、《重庆市“两基”攻坚实施规划》和《重庆市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评估标准和验收办法》。2006年初,全市及时调整“两基”工作进度,作出提前一年完成“两基”攻坚任务的决定,并对最困难的巫溪、城口两县追加“两基”攻坚专项补助3500万元。2006年,重庆又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提出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任务。这些重大政策措施的出台,有效地提高了全市“两基”的发展水平。

  三是坚持教育投入政府为主、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是提高“两基”发展水平的基本条件。在财政比较困难的情况下,重庆坚持“年初预算时优先考虑教育、执行预算中优先满足教育、年终追加预算时优先照顾教育”,出台了一系列增加教育投入的措施,如,全市按每平方米20元的标准征收城市住宅建设配套费,用于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基础教育学校设施建设;以划拨方式向使用国有建设用地的教育项目提供土地使用权,对学校土建项目部分行政性收费、中介服务收费实行免征或减半征收等。据不完全统计,近五年,各级政府为“两基”投入专项资金达125亿元,对于重庆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投入之多、力度之大,是史无前例的。

  四是坚持抢抓机遇负重拼搏、求真务实锐意创新,是突破“两基”工作难点的力量源泉。尽管重庆在改革发展道路上存在诸多问题、面临不少难题,但全市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中央设立重庆直辖市、三峡移民开发、农村税费改革等历史机遇,勇于探索、大胆创新,自力更生、克难奋进,攻克了“两基”工作中一个又一个难关,在全国率先偿清“普九”欠债、率先解决农村代课教师问题,在西部地区率先统筹解决农村教师津补贴问题、率先对农村贫困女童实行全免费教育,创造了“以法督学、以资助学、以情劝学、以教保学”和“移民先移校,移校促‘两基’”等工作模式,谱写了“两基”工作的辉煌篇章。

  五是坚持督政督学并举并重、推进依法行政和依法治教,是完成“两基”工作任务的根本保障。市人大、市政协不定期开展义务教育执法检查和专题调研,督促各级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保证了“两基”工作的顺利推进。各级教育督导部门坚持“督政为重、督学为本,督政督学并举并重”的工作原则,将“两基”工作情况纳入对区县政府教育工作年度重点督查和学校工作专项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探索构建了“综合督导与专项督导、定期督导与随机督导、督前指导与督后回访相结合”的“两基”过程督导新模式。教育部对重庆“两基”督导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将过程督导经验向全国推广。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007年6月,国务院批准重庆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加快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的嘹亮号角声中,重庆教育,有如一艘鼓满风帆的巨轮,正迎着喷薄而出的朝阳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